
1963年 “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自此,“雷锋”这个平凡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亿万中国人的光辉榜样。几十年过去了,群众性的学习热潮一直延续至今,雷锋同志依然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精神偶像。
“伟大的普通一兵”
雷锋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1940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生活在极端贫困和饥饿里,7岁沦为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挣扎着活下来。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幸福成长,进小学读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1956年参加工作,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他当过拖拉机手和推土机手,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0年1月,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坚定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他在部队生活2年8个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并被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雷锋多次将自己的津贴费寄给灾区人民,而他个人生活却十分俭朴。图为他在缝补部队发的袜子。(新华社资料照片)
这位“伟大的普通一兵”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历史,实践了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铮铮誓言。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广为人民传颂。
早在1960年10月,雷锋的事迹就被沈阳军区媒体注意到。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用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雷锋的事迹。1960年12月11日,《抚顺日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登载介绍雷锋事迹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和《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也相继发表了介绍雷锋事迹的文章,雷锋作为军地典型被广泛学习宣传,使他逐渐成为一名“公共明星”。

雷锋日记片段的影印照片。(新华社资料照片)
雷锋同志牺牲后,全军和全国上下迅速展开了宣传和学习雷锋模范事迹的活动。在此期间,全国一些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纷纷用艺术形式歌颂这位青年一代的楷模。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遍全国,雷锋的事迹、雷锋的精神,从东北传遍神州大地。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为雷锋题词,把全国人民学习雷锋活动的热潮推向了一个高峰。此后,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习雷锋纪念日。
雷锋精神代代传
新中国有很多典型,为什么雷锋成为永恒的道德丰碑?雷锋精神的诞生地抚顺人耿直地说:不管东南西北风,抚顺人就是学雷锋。
雷锋的一生并不长,只有不到22年,但雷锋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雷锋的典型事迹,让毛泽东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出来的、心怀祖国和人民、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一代新人典范,这是中国人崭新的榜样。雷锋精神产生的时代,正当中国人民刚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在纠正错误中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战胜挫折和困难,需要树立雷锋那种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需要营造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需要雷锋那种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去的螺丝钉精神。同时,雷锋精神也是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典型和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共有的价值追求。
自1961年以来,在全国范围,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广泛开展。雷锋精神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人们心中,感染和教育亿万群众,一批批雷锋式先进人物不断涌现。雷锋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优秀的品质,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褪色。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视察时,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伟大的普通一兵》, 《人民日报》1963年2月7日。
甄为民、佟希文、雷润明:《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人民日报》1963年2月7日。
曾伟、张琪昭:《纪念“3·5”特稿: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八次提出传承“雷锋精神”》,人民网2017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