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讨论与结论
如前所述,感知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长/短a+元音韵尾”范畴化程度最高,“长/短a+鼻音韵尾”次之,“长/短a+塞音韵尾”最低,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其不同范畴化程度背后的声学线索。
(1)“长/短a+元音韵尾”组有共振峰和时长占比两种声学线索的变化,其范畴化水平很高。在/ai/过渡到/aai/的感知实验中,1—6的样本80%以上被识别为/ai/,9—11的样本80%以上被识别为/aai/;在/aai/过渡到/ai/的感知实验中,1—3的样本80%以上被识别为/aai/,7—11的样本80%以上被识别为/ai/,可以看出,识别率在相应的边界位置附近发生了突变,区分正确率也在此位置发生突变。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该组过渡样本合成的处理是将其时长和共振峰同时变化,其中a在音节总时长占比的变化范围为40%—60%,a的共振峰F1变化范围为820—880Hz,F2为1706—1450Hz,我们在预测试中已经证明了单独过渡时长,被试无法将母本听辨为目标音,但这不能说明时长完全没有作用,共振峰和时长两个因素难以剥离开来进行讨论。
(2)“长/短a+鼻音韵尾”组只有时长占比一种声学线索的变化,感知实验也显示出来较高的范畴化水平。在/am/过渡到/aam/的感知实验中,1—5的样本80%以上被识别为/am/,9—11的样本80%以上被识别为/aam/;在/aam/过渡到/am/的感知实验中,1—5的样本80%以上被识别为/aam/,8—11的样本80%以上被识别为/am/,可以看出识别率在相应边界位置附近发生了较大变化,区分正确率也在此位置发生相应的变化。该组长短元音a在音节总时长占比的变化范围为33%—67%,大于(1)组的变化范围。此外,该组长短元音的F1虽然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长短元音仅仅调节时长占比就能被识别为目标音,可以初步认为F1没有对感知长短元音做出贡献。
(3)“长/短a+塞音韵尾”组有时长占比和音节总长的变化,感知实验结果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范畴化特征,只有第1—2个样本、第10—11个样本被识别为母本和目标样本的比率超过80%,其边界宽度很宽。a在音节总时长占比变化范围为37%—53%,在韵母时长占比变化范围为46%—63%,可以认为小于(1)、(2)组的变化范围,音节总长的变化范围为178—243毫秒,可以看出由于塞音韵时长本来就短,差异小,从而造成感知上的困难。
总的来说,“长/短a+元音韵尾”组的感知范畴化程度最高,主要靠共振峰和时长占比两种声学线索,这两种线索尚难以分开讨论其影响大小;“长/短a+鼻音韵尾”组的感知范畴化程度较高,靠时长占比的调节,其时长占比变化范围最大;“长/短a+塞音韵尾”组的感知范畴化程度最低,靠时长占比和音节总长两种变化,但是由于塞音本身时长短,变化范围小,造成了感知这类长短元音组合的困难。
本文首先通过声学分析发现了德宏傣语“长/短a+元音/鼻音/塞音韵尾”三类组合在时长、共振峰、音高上的特征;基于分析结果合成感知样本,设计感知实验,感知实验结果表明“长/短a+元音/鼻音/塞音韵尾”三类组合范畴化感知程度依次降低,就其声学线索变化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