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有紧张,我有对策——改善紧张通病的最有效方法
欲言又止:改正三大错误想法
你所听到或想到的为什么会说话紧张的观点当中,有许多认识是错误的。其实,你在发言时为了减轻紧张感而做的一切努力,只能使感觉更糟而并不是更好。对焦虑的错误认识使人们想方设法地去克服焦虑感,可是人们所做的一切,却只会让他们在发言时更加紧张。这些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不改变,将必定妨碍你成为自信而出色的发言者。
错误想法一:“我要说得最好”
无论什么人,都想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完美。当然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过度地追求完美是一种不科学不实际的行为,因为这种过度追求,会给自己在精神和思想上增加压力和负担。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演讲和发言时,更会引起自己的紧张与恐惧。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极度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人如何评价自己。
完美主义很怕出错,大多数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心态,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思想是一个陷阱,它会使完美主义者对于事物的认识过于执着,对自己发言和演讲的内容过度关注。完美主义者希望自己能在当众演讲时,能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让他人认同自己。完美主义者对于某些事情总是没有足够的把握度,中间会以紧张代替,把握度越低紧张感也就越强烈。
在演讲中,由于评价和“裁判”是所有听众,所以演讲者的顾虑更多,心理负担更重。很多人在台上演讲时,他不是想着我要把什么观点讲清楚,而是想着自己会给台下所有听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自己的形象在听众中会是什么样的,听众会如何评价自己之类的问题。
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完(美)人,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说句笑话那就是完蛋的人!事实上人无完人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站在台上还想着自己准备得不充分不够完美,当你这样想时你在演讲时肯定就会紧张,就会有顾虑,就会放不开,那么也就不会有力量。再说了,难道怕就不会讲错吗?
站在台上就应该抛弃完美主义,不要胡思乱想,即使讲错了也不要紧张,否则就不要讲,应该有这种心态才对。如果站在台上还在纠结自己各个方面的表现,演讲准备得不够完美,那样势必在演讲过程中会产生顾忌,导致你不能完全放开,也不会有十足的底气。
错误想法二:“我不能这么说”
以前在大众场合发言失败的阴影会直接影响到现在的发挥,使自己比他人更紧张。这样的阴影会追溯到我们的童年。比如,老师的严厉批评,长辈的严格教导,亲戚们的嘲笑,同学们的讥讽,或是工作之后一次讲话的失败,都会给我们造成心理阴影,所以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然后我们就自我封闭了,不愿再在大众场合发言了。一讲话,以往的阴影就会再现,于是更不愿去表达了,如此恶性循环,越来越害怕公众发言。这样的阴影是我们心里的魔鬼,我们把它称之为:心魔。
我们如何克服过去失败的阴影呢?如何驱除“心魔”呢?
其实我们也没必要过于在意以前的阴影,过去不等于未来。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以前的失败并不能影响我们现在的成功。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封闭自己,生活在以前的阴影里,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没有走出来,没有敞开自己的心扉。只要我们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阳光驱除内心的阴影,我们的心才能变得明亮起来。所以说,以前的失败没什么可怕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解嘲,把以前的失败的东西亮出来,也就没有什么了。当你把以前的阴影毫无保留地大声说出来,它就不存在了,也就不成为阴影了。
因此,大家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对待自己以前的阴影就如同对待小人一样,你越在乎它,它对你伤害越大;你越是拿它不重视,它也就会逃之夭夭了。”
大声地把自己的阴影说出来,你便会发觉,这本来就是一件不足挂齿的事,我们以前却一直把它看成天大的事!只要把它看清了看淡了,一切也就化为乌有了。让我们打开心门,丢下过去的包袱,轻松上阵勇往直前!
错误想法三:“我下回再说吧”
“我下回再说吧”,有这种想法的属于“拖延症了”,顾名思义,“拖延症了”就是今天的事情往以后拖延。拖延症一般表现在小事上,但日积月累,就会影响个人发展。
明末清初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不过“拖延症”正式成为病症,也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单纯的做事拖拉只能定义为“拖延”,改正它并不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单位或者公司会议上,经常有个别人说“我以后再说吧”或者“我下次再说吧”,总是会找一些借口拒绝发言。这些人里面有一些人是属于有“拖延”习惯的。一次两次这样没关系,但经常这样的话,你想想看领导或上司会怎么看你。其实这些人自己也有苦恼,谁不想在大家面前表现一番呢?那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紧张感导致的。
你说下一次再说,那么下一次你肯定说吗?或者说你下一次肯定就不紧张吗?你自己也不敢保证。其实这是一种逃避,这种想法对于你和你的工作是有影响的。久而久之这种逃避行为,慢慢就会从“拖延”习惯演变成“拖延症”了,既影响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个人前途。这个道理你是清楚的,但关键就是事到临头理性的东西却被情感给打败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第一次当众发言时一点都不紧张的,只不过他们把紧张的程度控制到最低,至于初上讲台的人,怯场也是情理之中的。演讲时有怯场紧张的表现,是每一个演讲者都有过的体验。
所以说,大胆地去说吧,不要再等下一次了。你的这种经历是必须要有的,早一点去经历,你就能早一点成功。
结结巴巴:当众说话易结巴的对策
人在现实生活里,在职场中,难免有总结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的时候,如果在公开场合一发言就结巴,怎么办?
选择一:能不说就不说,尽量保持沉默。
选择二:结巴又不是什么大毛病,况且说话结巴大家都知道。
选择三:说话发言之前充分准备,设法改正。
只有用流利清楚的发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才能让他人在听后乐意支持并接受。不然,不管你多么聪明,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更不管你身份如何高贵,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一说话就结结巴巴,就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无法获取别人的赞成和支持。“结巴”产生的真正根源,不外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我们这里以心理原因为重。自卑、遭遇不幸、情绪紧张等,都可能造成“结巴”。
发言或说话前要充分准备
很多人说话前不进行充分的准备,总是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结果往往是外界环境突然改变,让自己始料不及而方寸大乱,导致语言组织障碍,出现结巴的状况。所以,要克服说话结巴的状况,在说话前先打一个腹稿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在阐述某个观点或驳斥某一论调之前,打个腹稿更为重要。把复杂的问题和道理,分出层次进行论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用什么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等都要事先考虑清楚。由思考到表述,再分层次阐明道理,这样可以使说话的逻辑性大大地提高。只有事先准备充分了,做到心里有底,才不至于出现结巴状况。如果情况突然,没有时间打腹稿,也要在脑子里将问题大致分一下层次,然后再进行表述。
打腹稿时要突出自己谈话的目的。在谈话前,你应该十分清楚地知道你希望你的讲话应该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你的目的越明确,讲话时就越能抓住重点,也越能为他人所理解。首先确定你谈话所要达到的目标,再围绕这个最终目标在脑中打腹稿,并使自己发言的基调与目标相一致,这样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就很大。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那些可长可短的话题或事情,要力求用简短的语言和科学的语调语速来表达清楚。可说可不说的内容,应尽量不要说。言简意赅的发言,反而更能发人深省。
克服恐惧,增强自信
要在公众面前自然、流畅地发言的确非常不容易,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你不要因为自己结巴而担心发言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而放弃发言的机会,你要努力培养自己对说话的兴趣,你要相信自己在多次发言以后情况将会有所改善。
实际上,如果你能够建立自信,克服紧张情绪,提高语调,放慢语速,一切都可能发生改变。任何说话流利的人一紧张也会变得断断续续和结结巴巴,这就是心理紧张导致的。所以,本来说话就有一些结巴的你更应加强心理方面的训练。
首先,你要跻身于众人之间,专注他人而不开口说话,只在心理上进入讲话前的感受之中,进行心理体验。每次练习7~8分钟,直到你不觉得焦虑为止。
其次,大胆站在众人面前,发自内心地讲自己最熟悉的话。这时,你能开口说话就行,内容可以不拘一格,时间以4~5分钟为宜。这样反复练习后,你就可以在他人面前流利自如地说话。
再次,与他人反复沟通交流,细致琢磨自己的有声语言的语调、速度,真正达到从从容容地讲出自己心里话的效果。
最后,随意地给自己确定一个发言题目和说话内容,同时给自己10分钟打腹稿的时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快速谋篇的能力、遣词炼句的能力,尽可能地全面发挥自己内在的潜力。
多说多练让你滔滔不绝
魅力口才来自勤讲多练。结束结巴的方法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力量的帮助,也不能单纯依靠心理暗示的奇特功效,而要在于自己不断地自我训练。只要你能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你才能在大众面前泰然自若,侃侃而谈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前面讲过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代就是口吃患者,为了克服这个毛病,他经常朗读和练习发音。没事就拿着课本对着墙壁和天空练,用镜子纠正嘴形和舌根。最后,他成了日本首相,同时也是一名著名的演说家。
练习发声要注意的姿势要领:挺胸、抬头、收腹、提气,颈、背、腰部自然伸直,放松胸肌,适度用力。
我们要认真对待任何一次当众练习讲话的机会。只要刻苦勤奋地练习,坚持不懈,就会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当众练习说话的机会随处可见。当我们参加某一个社会团体、组织,或出席一些聚会时,不要只是作壁上观,而要去施展浑身解数,勤奋地进行口才练习。日常工作中主动协调他人处理一些工作,特别是一些需要与人接触的事情。这样,你就会有更多机会与那些口才好的人交流,可以向他们学习说话的技巧,久而久之,你也就可以担负一些发表言论的任务。
李文森是美国各地都很有影响力的演讲者,还是广播、电视明星。他一开始也不会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直到他后来成为中学的教员后,他才被逼无奈地设法改正说话结巴的毛病,李文森利用一切机会与身边的人就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沟通谈话。没想到这些谈话不但改正了他说话结巴的毛病,还引起了听众的热烈反响。后来,他受邀为许多社会团体做演讲,再后来,李文森顺理成章地成了许多广播节目的主持嘉宾。再以后,李文森便改行到娱乐界发展,且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综上所述,说话有一些结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自信,放弃对于口才的练习。要知道,万事开头难,只要你开口说话,你就可以拥有一流的口才。事实上,生活、工作、学习无不需要口才,而练习的机会非常多,改进的机会也多,到处都是练习谈话的机会。只有不停地练习,你才会知道自己可以说得有多么出色。
一时语塞:巧妙地从遗忘中脱身
在演讲或者当众发言时由于紧张或是其他原因卡壳忘了词,一时语塞,有时大脑一片空白,说话者千万别让自己耽搁时间太久,而要努力使自己镇定,集中思想,争取在两三秒之内回忆起来忘掉的词语。如果实在回忆不起来,可根据原来的意思另换词语,或者干脆将下一段内容提上来讲。那么你看看下面几种摆脱一时语塞的困境的方法。
用沉默来控制节奏
演讲或者当众发言时,因为紧张一时语塞或者错词漏词时可以用沉默来控制节奏,一来可以掩饰自己的尴尬,二来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演讲之前会场都会有吵嚷声,而且演讲者此时因为紧张脑子里也时常会空白一片。此时刻意地沉默一分钟左右,既可以稳定自己的紧张情绪,梳理一下演讲稿内容,也可以让会场很快平静下来。
一次,爱因斯坦去日本某大学访问,该大学校长在欢迎仪式上沉默了很久,最后才说了一句话:“爱因斯坦万岁!”所有的集会者在焦急的等待之中,被校长那发自肺腑的呼喊感动得热泪盈眶。爱因斯坦上前与校长紧紧拥抱在一起。
拿破仑每次在部队发表讲话前,都会刻意沉默一分钟左右。拿破仑认为多沉默一秒,就会多赢得士兵的一份专注。
发言或演讲中途的沉默,也可以掩饰自己的一时语塞,此时听众的注意力往往会疲劳,这时的沉默反而能够引起听众兴趣,也有助于演讲重点的强调。
林肯喜欢在讲话途中沉默,他用去一分钟直视着所有听众,沉默不语。他觉得通过这种停顿让听众的心悬了起来,把精力用在了他接下去将要说的问题上,可以让听众脑子里对他的话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在发言或者演讲一时语塞时,无论开场还是中途都可以以沉默来化解。当然这种沉默是有限度的,不是长时间的沉默。一分钟的沉默足够你调整接下去的发言或者演讲内容了。
遗忘可能会成为好事
很多人都会不时地忘这忘那。比如,大街上突然有个人走到你面前对你说:“喂,最近你跑哪去了!”而你却一头雾水,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同事问你昨天对他谈到的一件事,但你却连和他之间的谈话都不记得了。
无论你信不信,只要应对得当,遗忘这种东西可能会成为好事。每个人都遇到过记忆力突然丧失的事。我们当中某些人甚至比别人更健忘!其好处在于,如果你对此开诚布公,别人还会发现你健忘是件有意思的事。如果你处在某个新的社交环境,想记住某人的名字又希望不至于事后忘掉,这里有些小窍门。记住事情的关键在于想办法将其与你已经知道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
比如说,你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遇到了一位叫作哈利的男士,他穿着一件全蓝的牛仔裤。你提醒自己这个身穿全蓝牛仔裤的人名叫哈利,从此,你很可能就能记住这位新结识的哈利的名字。这一过程叫作“关联练习”,意思是说,你不要只通过说“哈利,蓝衬衫,哈利”这种话来反复默诵此人的名字,而是将新信息与之前的记忆即“哈利,全蓝”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你就能大幅减少遗忘。
大量研究表明,焦虑会影响记忆力,沮丧的情绪同样会影响记忆力。如果你焦虑或抑郁,就很可能会遇到记忆困难。所以,你要事先计划,不要在充满压力和紧张情绪的时刻只依靠记忆容量。要将你的交谈稳定地控制在当前的紧张强度中,以便不用依赖记忆。
如果你在压力之下容易健忘,那么就不要在发言过程中过分依赖记忆力,从而人为地制造额外压力。我们在演讲中由于紧张或是其他原因,经常会发生思路中断的问题,有时大脑一片空白,突然就一时语塞了!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的,此时的你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一时语塞的危机化解方法
一、随后找回思路。演讲或发言时不要理会脑子里的短暂空白。你可以直接从后面的重点开始讲,随着话题的发散深入,你也能慢慢回忆起前面暂时遗忘的内容。如果你想起来了,你再回过头来补充一下就可以了。
二、略去部分想法。参与者一般不知道你漏了什么,他们又看不到你的底稿。所以,干脆放弃这一段。你越是拼命地想把忘记的内容想起来,就越是想不起来。
三、有时间再说。你可以在语塞时补充一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们回头再说。”这样你就可以掩盖你的疏漏。
四、善用空话套话。当你讲不下去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空话、套话来填补空白——不断地释放词汇,直到你找回思路为止。不管怎样,这都比冷场要强。
五、“大家都知道”——陌生的词汇和专业术语,甚至一些普通的词汇,都会让很多演讲者一时语塞。这时你可以停下来,补上一句,“大家知道我说什么的”。大家一定会笑起来,并且赞同你的说法。
六、进行互动争取时间。你可以说:“现在大家做一下笔记。”或者“大家现在有什么问题吗?”在这种讨论中可能会再次激发您的灵感。
七、休息一下。当你思路中断时,可以对大家说:“大家都累了,休息五分钟。”
八、先小结一下。这是很聪明的技巧,在小结当中,我们往往会把忘记的内容想起来。
九、小动作放松一下情绪。比如喝点水什么的,上个卫生间什么的。这样可以让自己轻松下来。
十、嫁祸于技术故障。你可以假装麦克风失灵、电线被扯断了等。或者你可以自己制造这样的故障。不管怎样,都比尴尬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要好。
没有哪位成功的演讲者从不怯场。但是你会发现,办法总是有的。只要注意上述提示,你就可以解决心理焦虑问题,剩下的,就只有积极地聚精会神地去演讲了。活学活用,我相信现在你再也不用担心“一时语塞”的问题了。
视线乱飘:善用视点的移动与听众互动
很多当众说话紧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就是当众说话或者演讲不敢看他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话紧张的人害怕他人通过眼睛看到自己的紧张和慌乱。殊不知,你越是这样就会越慌乱和紧张。
当众发言或者演讲中,眼神的表情达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经验的演讲者总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的眼神,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以触动和感染听众,加强演讲效果。
出身演员的前美国总统里根,他拥有高超的表演技巧,他的目光语运用自如。有时像聚光灯一样,把目光聚集到台下的某一点上;有时如同探照灯一样照遍全场每一个角落。因此,有人评价里根总统演讲时的目光语是一台“征服一切的戏”。
演讲中目光语的使用很重要,但演讲时想用好目光语却要有一定的技巧。
前视法,演讲中最常用的目光语之一
前视法,就是演讲者眼睛向前平视而弧形流转,以听众席的中心线为中心,用眼睛的余光照顾两边,直到目光落到最后一排的听众头顶,视线推进时不要匀速,要按说话的节奏进行,要顾及坐在两旁角落里的听众。演讲者的目光要向前平直推进流转,做到能统摄全场听众。
一般情况下,视线落点应放在最后一排听众的头顶部位。除了特殊需要外,演讲者视线应保持平直,注视全场听众。这样的视线,可以使全场所有人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讲”,因此引起注意;这样也有利于演讲者保持端正的身姿和观察所有听众的情绪和变化。少数没有经验的演讲者,在演讲时,或喜欢仰望天花板,或时而盯着地面,或忽而环顾两边,或引目向门外张望,这些都是不应有的动作。
要特别说明的是:演讲中不同的目光或视线的运用,常常是各种方法综合考虑交叉运用的,还得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押着情感的节拍,配合语言形式和加强性的手势、身体姿态等全方位立体进行,协同体现。
随着演讲者的情感的转变,眼神的变化也是丰富的,这还有待于演讲者细致体会和随机应变,事前不能做出某种固定的规定。但有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眼神的变化要有一定的目的。不能有故弄玄虚、神秘莫测的眼神,因为这样的眼神会让听众迷惑不解。
其次,眼神要同演讲者的情感的转变同步产生和结束。思想感情表达结束后,相应的眼神也得要恢复正常。
再次,眼神要和有声语言形式、手势、身体姿态等密切协同,以求效果更大更明显。孤立的眼神是单调无力的,不能充分实现传神达意的作用。
最后,眼神不能有过多的凝视,这样会给听众产生压力。要尽量避免凝视的副作用,可以适时采取虚视。这样既不失礼貌,也可使对方感到自然,而演讲者也不会因此而分散对演讲本身的注意。
演讲中眼神的仰、俯、侧、点、环视法
在演讲时不要总是注意台下听众,演讲者可根据演讲内容采用仰视和俯视,如表示长者对晚辈的关爱与宽容时可采用俯视;如表示对长者的尊敬、思索、回忆时可仰视。
侧视法在演讲中用得稍微多一点。点视法就是重点地观察,注视不安静的地方或不注意听讲的听众。通常听众发觉了演讲者的目光,就会知道自己不对,继而停止小动作或窃窃私语。在很特殊的情感处理与观众的不友好反应出现时,可放心大胆地运用点视法,此法很有效,对制止听众的骚动会起很大作用。
有节奏或有周期地把目光从会场的右方扫到左方,再从左方扫到右方或从后排扫到前排,再从前排扫到后排。视线每扫一次都是弧形,这种弧形恰又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环形。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观察会场,与所有听众保持目光的接触,增强相互间的感情联系。运用此环视法不能过于频繁,反对“眼睛滴溜溜转不停”,这样会使台下听众不知所以而感到滑稽搞笑。运用环视法要注意中间的过渡,因为环视法的视线的跨度大难免有为视线而视线之嫌,所以演讲时要注意衔接。环视法一般用于感情浓烈、场面较大的演讲。
演讲中的闭目法和虚视法
人的眼睛每分钟一般眨五至八次,如果眨眼时间超过一秒钟则成了闭眼。这是视线变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没有方向的视线,没有视线的视线。闭目法在某种环境下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当演讲的内容使演讲者和听众的情绪空前高涨,情感难以抑制的时候,或讲到某位杰出人物激起人们极大敬佩的时候,演讲者可以短暂地闭一下眼睛,以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此时的没有视线状态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演讲中讲到英雄人物英勇献身,演讲者和听众过度愤慨,心情久难平静时,可运用闭目法。
虚视法,即“眼中无听众,心中有听众”。这是演讲者观察时运用的一种转换性的目光,就是演讲者的眼睛好像在看着某一处、某一位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就像平时人们所说“眼大无光”。虚视虽然什么也没有看在眼里,但它是良好的观察力的一种过渡。这种虚视法在演讲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初次演讲者可以用它来克服自己的紧张与分神毛病,而不至于让自己看到台下听众们那火辣辣的眼神而感到害怕,既显示出彬彬有礼,庄重端庄的神态来,又可以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演讲的内容上来。虚视法还可以用来表示演讲时的愤怒、悲伤、怀疑等情感。
声音颤抖:调整你的记忆和呼吸
任何事情每个人都有第一次,可能站在台上对于你来说都是很勇敢的行为。人的心理世界特别丰富,想象力也是。尤其是内向的人心里更是比较敏感,有时候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要比别人想得更多。因此,当你站在台上需要清楚表达的时候,紧张、不安、害怕失败被责怪等一些负面的因素都在干扰着你,你的声带也就颤抖了。
演讲或发言时呼吸不畅、声音发抖
大林是一家集团公司的行政经理,长期以来有个很大的困扰。他一直害怕当众发言,尽可能回避公司里的一些会议。比如,读个周计划,没念几句,声音就开始颤抖,呼吸急促,心脏都要跳出来。搞得会议气氛莫名紧张尴尬!很是丢人。因此,也影响了大林个人职业发展。原本有个提升的机会,但大林最终还是放弃了,就因为那个职位需要经常开会,关键是还要经常发言。
据大林自己介绍,他小学时候一点都不怕,还得过说故事奖。他说记忆中是从初中开始的,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但只要不是当众说话,也没事)。为此大林看过医生,也吃过药,但他认为还不是很有效。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报名参加了一次街道办的演讲比赛。他事后告诉我,他上台开始演讲时,腿抖得非常厉害,结果他一个字都想不起来,索性拿起稿子读完了。可筛选结果出来,他居然没有被淘汰,他的热情高涨了,因为他清楚还有许多人不如他。再后来在复赛中,他非常自信,不但脱稿,而且还酣畅淋漓地勇夺冠军。
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内心导致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感触的深度却不一样。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希望我们大家能着手改变心态,经过自己刻苦努力地练习,你一定会克服发言声音颤抖、呼吸急迫的苦难的。上台发言会令你感到无比紧张的原因,主要还是缺少经历和经验。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坦荡对待,因为就算以后还会紧张,也不会比以前更紧张的,经过几次之后就能克服掉,通过实践,只要让内心过了那一关,一切都会改变。
感受自己的声音,记住那种放松的感觉
解决发言紧张声音颤抖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胆地尽可能多地去练习。不断地去练习,时间久了人就会麻木,就会适应别人对你举动的任何反应,你也就不在乎了。就好比你天天吃饭在于练习你的控制系统,无论何时何地吃饭时都会处于稳定状态,否则一般都是处于敏感状态。因为人对没把握的事由于自我保护意识都会产生紧张感。因为我们已经记住了吃饭那种平常放松的感觉,深刻感受过吃饭时的稳定状态。所以想让吃饭紧张都不可能了。
出色的当众讲话能力不是天生有之,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逐步实现。说话紧张以及说话结巴,古往今来人物中不乏其人其例。很多都是通过后天努力而成为名人甚至领袖。
古代希腊演说家德谟斯蒂尼斯,小时候话讲不清楚,也非常恐惧当众讲话,但他立志成为一名演讲家。为了使自己口齿清楚,他将一块小石头含在嘴里反复地练习说话。他曾把自己关在一个黑咕隆咚的房子里练习,为了不让他人来打扰,他把头发剃去半边,成了半个光头,硬逼着自己一门心思地练习口才。经过12年磨炼,德谟斯蒂尼斯终于走上成功之路。
如果你想当众发言像吃饭时那样自然而轻松的话,首先你就要花时间去熟悉自己的声音。你可以找个没人僻静的地方,大声地练习发声,有条件的话,你可以录制下来你自己的声音。然后反复试听,找缺陷,再说再试再找缺陷。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你熟悉自己的声音,记住自己的声音。在自己的声音中建立自信,因为你的声音不比其他人差。这只是你的第一步,记住了自己的声音,就像记住自己吃饭时的样子一样。那是一件再熟悉和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多练习深呼吸,帮助调整发声
这个深呼吸练习,直接关系到声音颤抖问题的解决。是从人体的生理层面来解决发言时声音颤抖问题的。
深呼吸可以调整发声,这个大家都有体会。但是有时候人一紧张不会想到这一点,因为慌乱已经彻底占领了他的思绪,无暇理智地想到用深呼吸来调整自己声音的颤抖了。
演讲时学会深呼吸,用丹田之气说话,不但能有效控制发声的紧张,还可以提高音量。如果只用嗓子说话,演讲时很容易因为紧张造成声音颤抖。深呼吸后用丹田气发声讲话,整个人的气场和声音的力度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平时所说的“底气足”,为什么要用“底气”两字?其实就是下腹的丹田之气。多用丹田之气去发音讲话,就会起到支撑嗓子声音的作用,说话声音就不会颤、不会抖。另外,为什么适当增加音量?因为丹田会推着声音增强,所以音量要随之提升,而且声音就是这样,越大越会有底气,越小就越容易发颤。
当然这种方法仍然需要多练习,就像歌唱演员一样,练习时要做到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向外放和缓缓向外吐,才能保证声音的稳定与饱满。深呼吸练习可以持续练习,不能一次就可以达到稳定声音的效果,可以连续多做几次,效果也会越来越好。练习多了你就会了解它的作用,等你彻底熟悉牢记了深呼吸的作用,你就能够熟练地运用了。
手足无措:不要让身体语言出卖了你
一般来讲,人在发言或者演讲的时候肢体动作过多是犹豫不决的表现,说明他说话时不太自信,用肢体动作给自己减压,以此缓解紧张情绪。身体姿势是人的内心的外在表现,越是真情表达,你的姿势也越得体。譬如,当我们愉悦时,便会不自觉地挥动双手;痛苦来临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握紧拳头;而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就有可能挥拳猛击。但是所有的动作和姿态,都是以自然和协调为要素的。
你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在你说话时都不会说谎,都能在谈话中配合或帮助你。从你出现在他人的视线中,一直到你张口说话,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你一直都在用身体说着话。换句话说,你的身体语言会揭穿你的“谎言”。
触摸鼻子是因为谎言
美国的神经学者深入研究了克林顿就“性丑闻”事件向陪审团陈述的证词,他们发现克林顿说真话时很少触摸鼻子,但只要克林顿一企图撒谎,他的眉宇间就会在谎话出口之前不自觉地微微一皱,并每隔四分钟轻触一次鼻子下沿,所以克林顿在陈述证词阶段触摸鼻子的次数达到26下。有时,人在说话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用手在自己鼻子的下沿摩擦几下,有时只是稍微触碰几次。
发言者触摸鼻子的动作意味着说话人正在试图掩饰一些真实的事情,而聆听者做这个动作则说明他对说话者的说话内容表示怀疑。
不过,我们必须搞清楚一点,触摸鼻子的动作需要结合相关的身体语言来进行分析和解读,因为有时候人们做出这个动作只是因为鼻子不舒服或者花粉过敏。
美国芝加哥嗅觉与味觉治疗和研究基金会的专家学者们发现,当人在撒谎时,一种名为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则会被释放出来,因此引起人体鼻腔内部的细胞肿胀。专家们还揭示出血压也会因为撒谎而上升。血压攀升引起鼻子膨胀,鼻腔的神经末梢因此传递出刺痒的感觉,所以人们只能不停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缓发痒的症状。
搓腿动作表示有压力
在一次应聘面试中,应聘者与雇主谈得很投机。而面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这名应聘者谈论到了互联网及网络的重要性。雇主对他的见解表示十分赞赏,然后随口说起很多大学毕业生在使用互联网时经常上传很多不良信息或图片。
就在说这话时,雇主发现到,应聘者开始用右手使劲儿地在搓腿,这个动作重复做了好几次。雇主什么也没说,只是感谢这位应聘者来参加这次面试,并将应聘者送出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这位雇主重新回到了电脑旁。因为应聘者反复搓腿的动作让他产生了怀疑,他想看看这名年轻人的资料是不是在网上。结果,雇主毫不费力就查到了应聘者曾经发布的一些不良信息和照片。
搓腿是一种常常被大家忽略的自我安慰行为,因为搓腿动作通常是在桌子下方没人看见的地方完成的。通常,人们为了擦干手掌中的汗,会将一只手或双手放在一只腿或双腿上,然后再沿着大腿向下搓至膝盖处。有些人只做一次,但是反复不停地做搓腿的动作,就不是擦干手掌上的汗这么简单了,那就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紧张感。这种非语言动作很值得我们好好体察,因为它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出这个人是否处在压力状态下。
鼻孔扩大要行动
杰克逊刚到一家小超市里工作时就亲历了一桩抢劫未遂案。当时,杰克逊正在超市门口打扫卫生,一个站在收银机旁边的男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杰克逊非常奇怪,这个男子既不买东西,也不排队结账,为什么一直站在那个位置一动不动呢,两眼还一直盯住收银机。正当杰克逊边扫地边细致观察他时,收银员刚好完成了一次结账,把收银机的抽屉打开了,而那个男子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男子的鼻孔扩大了,这表明男子在深吸氧气并准备好要开始行动了。杰克逊几乎是在男子行动前的一秒钟判断出了他的企图,就在这一秒钟,杰克逊向收银员大声发出警告:“当心你的钱!”收到警告的收银员及时地抓住了男子的胳膊并将其反拧到身后。结果钱从这位企图进行抢劫的男子手里掉了下来,抢劫的男子仓皇跑出了超市。如果不是杰克逊事先察觉到了迹象,这名劫犯应该是已经得逞了。
杰克逊之所以能觉察到该男子有抢劫的危险,关键是因为他发现了那男子的鼻孔在收银员拉开抽屉时忽然扩大了,这动作虽小,但是却暴露了男子抢劫的意图。一个人行为的异常变化能反映出他在某种环境下的情绪和意图。而这些行为却能够帮助我们预测马上要发生的事,于是聪明智慧的观察者总能从中获取额外有效信息,避免发生不幸的事。
在肢体语言上大家以后发言应当多加注意,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则:
1.任何一种姿势或者动作,都不要不停地重复使用多次,重复的次数过多会令你的听众觉得可笑乏味,或者说暴露了你的不安和紧张。
2.用手做动作的时候,不要只从肘部做起,这样会让听众觉得你的手势生硬,最好用整条手臂带动你的手势协调动作。
3.动作的速度要适中,不能过快。例如,当你伸出食指指向前方时,用这种姿势能帮助你加重说话的语气,表现你的情绪,但不要过快地把手缩回来,最好缩回手臂之前能把你整句话说完,说清楚。
4.为了能够让你的动作更加协调自然,你需要不断练习。这种练习,在刚开始时可能会有些机械生硬,但假以时日,便可以将练习变成一种习惯,再逐步融入身体变得协调自然。
5.你还得注意,切不能喧宾夺主,使听众只顾着关注你的动作而对你的讲话内容失去了关注。许多人的发言或者演讲动作幅度过大,结果整场演讲结束后人们记住的只是他夸张的动作,这就得不偿失了。
表情僵硬:用微笑化解紧张感,成就大事业
大家都会发现,我们在做一些特别重要的事的时候,或者在面对一些重要场合时,我们的肌肉会出现紧张,而变得僵硬,有时也会在很多人面前演讲,或者说事情的时候,也会出现脸部肌肉因为紧张而变得僵硬这种状况。
首先我们从生理上来了解一下,肌肉僵硬这种情况。肌肉僵硬是指肌肉紧张,发胀,痉挛现象,这样会导致我们的运动不灵活。常见于,我们在一些公众的场合,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是由于我们的持续性肌肉收缩过度而导致的肌肉收缩,从而引起我们的肌肉发生僵硬。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痉挛等现象,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反应。
那么对于我们因为紧张而导致的脸部表情僵硬该如何化解呢?有研究人员发现,真诚或真实地微笑时,我们会调动几块面部肌肉。我们会收缩眼睑下部的环状肌而不只是脸部下方的主要肌肉——颧主肌。有位研究人员认为,颧主肌可能是脸部下方唯一能够活动的肌肉。因此,最直接最实用的化解办法就是——微笑。
今天你笑了吗?
世界上最著名的推销员吉拉德曾说:“当你在微笑的时候,所有人和整个世界都在朝你微笑。一脸苦相的人没人愿意理睬你。”在初入推销界时,吉拉德的处境非常窘迫,而且自身也毫无优势与气质可言。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并没有自怨自艾,生活虽然向他露出狰狞的面孔,但他依然保持微笑,因为他始终坚信,生命的天空总会有晴朗的一天。为了能让自己的微笑让他人看起来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诚的笑容,他还曾经专门为此训练过。他面对着镜子,并假设各种场合来进行微笑练习。因为笑必须发自肺腑才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所以他找了一面能照到整个身体的大镜子,每天利用闲暇时间刻苦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练习,吉拉德发现眉毛的上扬与下垂、嘴唇的闭合、皱纹的伸缩,这些表情的“笑”都表达出不一样的含义,甚至于双手与两腿的起落进退,都会影响“笑”的效果。
有一段时间,吉拉德因为在路上练习大笑,而被路人误以为他神经有问题,也因练习得太入迷,半夜常常在梦中笑醒。经过长期苦练之后,他可以用微笑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也能用自己的微笑让对方露出笑容来。
后来,吉拉德把“笑”分为38种,针对不同的客户以不同的笑容面对不同的客户。吉拉德深深体会出,从内心深处所表现出来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如婴儿般天真无邪,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令人如沐春光,无法抵抗。
天真无邪的笑容最迷人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权势,但只要有微笑、有信心,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美国一流的人寿保险推销高手威廉·怀拉,年收入逾百万美元。他的成功就在于自己拥有一张令顾客无法抗拒的笑脸。威廉·怀拉曾经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棒球明星,但他一直钟爱推销这一职业,所以在40岁退休后就去应征上了保险公司推销员一职。
也许是当惯了明星,威廉·怀拉对自己很自信,认为以他的知名度给保险公司带来利润不是什么大问题,保险公司是不会把他拒之门外的。可是他过于感觉良好了,保险公司竟然不要他。保险公司的人事经理对他说:“保险推销员必须要有一张迷人的笑脸,而你却没有。”听了人事经理的话,威廉·怀拉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一个这样的人,连一个免费的微笑都不肯送给别人。懂得了这一点后,威廉·怀拉下决心苦练笑脸,他每天都在家里放声大笑,还搜集了无数张迷人的笑脸图片,有名人的,也有熟人的,威廉·怀拉把它们贴满屋子以便随时效仿。为了寻找微笑的真谛,他买了一面特别大的镜子摆在房间里,每天都对着镜子大笑,并且不停地反复比较。最后,他终于悟出“发自内心的如婴儿般天真无邪的笑容才是最迷人的”。
现已经成为美国金牌保险销售员的威廉·怀拉经常说:“一个不会笑的人,他是不可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妙的。”
从现在开始去微笑吧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一上台,大家就感到特别亲切,很想听听他要讲什么。而有些人一上台,我们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巴不得他早点离开。因为每个人的亲和力不同。而亲和力一般是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来传递的。
人的表情是十分生动、丰富和复杂的,“嬉笑怒骂”是人的本能,我们有了感情的体验,就会通过表情流露出来。
在面部表情中,我们运用最多最广泛的,那就是微笑这种表情了,一个善于微笑的人,一般在台上都是亲和力很不错的人。
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曾说过:有一种微笑,是男女老少都不可抗拒的微笑,只要见到这种微笑的人,谁都没办法去抗拒,这种微笑就是——婴儿般的微笑!真正的口才在于情绪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主要是这种沟通交流能够感染人、影响人,会带给他人一种心与心交流的感觉,而微笑就是我们沟通交流的最重要的法宝!
微笑的好处与作用我们没有必要再讲很多。关键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培养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们很多人的笑,都显得是尴尬、似笑非笑、变形、搞怪、阴险、僵硬等。
微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沟通交流情感和认识,还可以缓解矛盾,融洽气氛,消融“坚冰”;微笑是友好的使者、善意的标签、成功的桥梁。我们的形象是从生活最细微处塑造起来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候反而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张笑脸、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实际上只是举手投足间的事,但却能带给他人快乐,这就是你成功的起点。
心慌气短:把聊天地点安排在空旷处试试
容易紧张的人,说话时心慌气短的体验是经常有的。说话心慌气短时会导致紧张程度的加剧。很多人对于说话时的这种心慌气短无可奈何,甚至害怕与人交流和在公众场合发言。可以这样说,说话心慌气短是导致你说话紧张的帮凶之一。如何克服和摆脱说话心慌气短的情况,对于消除你的说话紧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幽闭空间恐惧症与说话容易紧张的联系
幽闭空间恐惧症是对相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这种恐惧症,因为担心封闭空间会发生未知的恐惧,严重的还至会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状,一旦离开这种环境,患者的这种情况会迅速恢复正常。通过专家学者们长期的研究发现,诱发幽闭恐惧症的病因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由于儿童时期的创伤。
患幽闭空间恐惧症的人当众说话有紧张感,会感到心慌气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其实这种情况与自身缺乏自信也有关系。
了解了幽闭空间恐惧症后就要及时地进行预防,如患病的话也没有必要过分紧张,只要对症下药,会有很好的疗效。
治疗幽闭空间恐惧症和治疗其他焦虑症一样,可以采取一些说明和解释性的心理疗法,或在医生的建议下采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加以治疗。
目前治疗幽闭空间恐惧症最好的是漫灌发,此法建立在一定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将患者骤然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鼓励患者想象最令他害怕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在旁边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恐惧的细节;或者使用录像、幻灯片再现使患者恐惧的场面,以加强患者的紧张程度,同时要求患者不能闭眼睛、哭喊、堵耳朵。在这种恐惧的反复刺激下,即使患者出现了各种紧张反应,患者最担心的却并没有发生,这样焦虑反应也就随之相应消退了,恐惧症状也就会逐渐消除了。
系统脱敏法是目前治疗幽闭空间恐惧症最安全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由医生设定恐惧值,并让患者逐步地暴露于引起恐惧的情境中,让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患者对刺激的恐惧程度慢慢降低,最终使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此法较为缓和,易为患者接受,但治疗时间长,效果来得比较慢。
药物治疗法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目前市场上治疗幽闭空间恐惧症的药物到处都是,患者及家属并不了解哪种药物效果最好,所以经常选错治疗药物,因此加重了患者病情,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以上介绍的几种治疗封闭空间恐惧症的方法,旨在让大家了解一下说话紧张心慌气短的原因的一个方面。事实上,通过大家对这些方法的了解,也会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理性解决说话紧张、心慌气短的方法或者是一个借鉴。
蓝天白云和美好景物有助于转移注意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免不了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精神紧张通常分级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前面说过人还是需要适度的紧张的,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可是过度的紧张,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人若长期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非常容易激动、恼怒,严重的还会引起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害于身体健康。
消除紧张感的方法有许多,关键看大家会不会利用一些现成的自然条件。比如蓝天、白云和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景物,你去放松心情,去彻底地感受那种自然的美。你的紧张感自然会得到缓解。
在公众发言之前,你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消除紧张感的事情。你可以选择一个空气清新,比较安静,不受打扰的地方,活动一下身体关节肌肉,做深呼吸,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事物上,比如蓝天白云或者壮美之建筑物。你去细心观察它们,也可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它们的美丽或者壮观。闭眼时,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湛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白云朵朵、高山流水等。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闭目养神法”,也可以叫“凝视法”,通常这两种方法可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你分散紧张感,将注意力进行转移。当然这两种方法的使用还是需要紧张的人积极配合才行,需要把它当作一件事情用心来做才可以。并不是说你看了蓝天、白云或者美好的东西马上就不紧张了。
边走边说话,让心跳和呼吸随着脚步调整
在当众发言或者演讲时,适时地走动可以有效缓解自身的紧张感,心跳也会随着脚步调整,逐步趋于平静,不再因为紧张而加速。边走动边说话,还可以避免自己的手或者站姿不知所措,同时,走动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演讲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手语,表现演讲者的热情,增添演讲发言的趣味性,避免只凭一张嘴的枯燥。当然,走动时要根据说话内容注意适时、适度,不能过于频繁,且幅度不要过大,动作也不能过于夸张。老外最喜欢走动式的演讲和发言,不管是上课、还是集会,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相关的网络视频。
大家都知道,人一紧张呼吸就会有起伏,心跳会加速。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只要能控制好呼吸与心跳,就能影响到紧张感,甚至能有效抑制紧张感。前面说过人紧张不已是因为你的情感已经被紧张所占有了,而理智似乎失去作用了。你的紧张一直随着你的心跳加速在持续,也就是你已经被这种紧张节奏所俘虏了。要想不紧张就必须打破这种节奏,脱离这种节奏。换言之,你必须改变你的心跳节奏。只要你试图去改变心跳节奏,紧张感自然会缓解。
改变这种紧张的心跳节奏,你就得去走动或者说运动。只要能影响到紧张的心跳节奏,哪怕是耗用一些体力,也会对抑制紧张感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