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陕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黄埔军校与陕西的黄埔学生

1911年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3年反袁的“二次革命”也失败了,1915年的护国运动虽把袁世凯拉下马,可是之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名存实亡,1917年的护法运动因南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护法失败。但这些失败并没有削弱孙中山的革命斗志,相反其革命斗志更坚,在痛苦的反思后,他意识到“南与北一丘之貉”,中国革命需要重新探索。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中国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其思想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转变。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等重要议案,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林祖涵(林伯渠)等共产党人被选为中央委员,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宋庆龄以孙中山秘书的身份,目睹国民党“需要新的血液”的救治过程,并挫败国民党右派想利用她反对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要求,使其经历了政治斗争的一次重大考验。

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开始筹建革命军,并创建军校以培养政治、军事人才。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下,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任命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等共产党员担任军校的领导和教学工作。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址

宋庆龄深知建校之意义,亲自陪同孙中山参加开学典礼。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说:“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刘家泉:《宋庆龄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89页。孙中山还亲自为军校题写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981年再版,第917页。此词后来成为国民党的党歌和中华民国的国歌。宋庆龄以万分激动的心情,陪同孙中山于主席台观看阅兵式,其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的形象深刻地留在每一位黄埔学生的心目中,为以后革命活动被革命者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6月16日,宋庆龄、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从右至左)等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孙中山逝世以后,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为把孙中山倾注过巨大热情和心血的黄埔军校办好,为北伐和革命事业培养大批有才能的军事骨干,她担任了该校特别演讲员,协助鲍罗廷工作,接待陆续来华工作或访问的苏联顾问、国际友人和记者。通过频繁的工作联系,她与鲍罗廷及其夫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从苏联代表那里逐渐认识、了解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张太雷、李大钊等。

陕西作为辛亥革命的最早响应省份之一,对于广州国民革命活动的反应是积极和敏感的。黄埔军校开学时,陕西也有到军校学习的人员,如在国民党将军中赫赫有名的杜聿明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著名抗日将领,陕西米脂人,1912年就读榆林中学,1924年入黄埔一期学习,在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民时初露头角,历任军队各级军官,东北剿总副司令,1948年徐州剿总副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国民党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桂南会战。1959年12月被特赦。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5月7日去世。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还有解放战争中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在山东孟良崮的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张灵甫(1903-1947),陕西长安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四期步科,与其同僚胡琏、李弥,以及对手林彪、刘志丹是同学。曾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战功卓著,多次受蒋介石奖励,被授为中将,为蒋介石嫡系,被国民党朝野称为“常胜将军”。1946年任国民党陆军七十四师中将师长,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战死。等。陕西有组织地派往黄埔军校学习的是在黄埔第三、四期以后,主要是在陕北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领袖魏野畴、李子洲的组织下,选派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刘志丹、霍世杰、杨国栋等进步青年到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刘志丹等在广州亲身经历了军校内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斗争,目睹了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指示其党羽传达给海军局局长、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共产党员)调中山舰到黄埔候命,舰到后又污蔑共产党“阴谋暴动,推翻广州革命政府”,逮捕李之龙,并驱逐黄埔军校以及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并参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在蒋介石与汪精卫发动反革命事变后,他们回到陕北,组织了关中地区的农民运动,并领导了渭华起义渭(南)华(华县华阴)地区,是陕西建立党团组织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大革命时期西北群众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1928年3月,省委决定在党的力量强大、群众基础较好的渭华地区发动起义,以西安东部渭南、华县、五一(民国初期县治,今属渭南市临渭区)、华阴、临潼等五县为陕西暴动地区,成立中共陕东特委,省委常委刘继曾兼任书记。5月,由中共陕西省委掌握的新编第三旅(旅长许权中),在唐澍、刘志丹(刘景桂)等人率领下,宣布起义。在华县高塘镇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军委主席刘志丹、政治委员刘继曾、参谋长王泰吉、军党委书记吴浩然、总顾问许权中。工农革命军与起义农民相结合,在渭华原上摧毁国民党地方反动政权,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杀劣绅、斗地主,并没收其财物分配给贫苦农民。革命力量遭国民党冯玉祥部“围剿”,廉益民、薛自爽、唐澍等英勇牺牲。8月,许权中带领部队进入河南省,起义失败。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以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起义之一。。经过艰苦革命斗争实践,与谢子长、习仲勋等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唯一保存下来的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提供了落脚点,为中国革命开创新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23年8月14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永丰舰与官兵合影

孙中山与宋庆龄亲手创办的黄埔军校以及所倡导的黄埔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也为陕西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革命干部和军事骨干,在中国近代革命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埔军校从1924年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招收六期学生,总人数达12000余人。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区),其中以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为最多。陕西学生入黄埔学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于右任、杜斌丞、杨虎城等名人介绍,陕西中共组织魏野畴、李子洲等积极推荐和委派,以及受革命影响的学生自行南下广州应考。黄埔军校中还有归国华侨学生和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的革命青年,文化程度以中学生为主,兼有部分大学生和小学生。军校三年时间里,开办六期,毕业五期学员,共7300余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和许多高级将领,在我国和世界军事史上,具有深远和重要影响。

黄埔军校曾在1925—1926年间,设立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分校。1927年第六期学生毕业后,蒋介石下令停办,“黄埔军校”宣告结束。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于1927年7月在南京建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以代替黄埔军校。抗战时期迁到成都,直到1949年12月,成都解放,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大陆即告结束。国民政府退败台湾后,该校迁至台湾高雄凤山。今天人们所说的“黄埔军校”,习惯上是指1924年创办到1927年第六期学生毕业这段时间,黄埔军校优秀学生基本都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以后也有一些毕业于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分校的学生,自称为黄埔学生,却并不太被人看重。由此可以看出,“黄埔军校”是一种近代军人以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引为自豪的资历。

在蒋介石统治大陆的22年中,中央军校先后在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南宁、西安、湖北均县、新疆迪化等地设立9个分校,其中以西安分校规模最大。西安分校于1938年3月成立,校址开始设在甘肃天水,后迁往西安王曲,胡宗南任该校主任。1945年11月西安分校裁撤,1946年1月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督训处,1947年改为陆军军官第二军官训练班,1949年12月胡宗南军队败走四川时于新都起义。

黄埔军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许多杰出军事人才。黄埔军校时期,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被吸收或考入黄埔军校,接受新的军事思想理论学习,进行军事专业训练,为以后成为战功赫赫的将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对革命者大开杀戒。中国共产党终于意识到独立掌握武装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一批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教官和学生成为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经过30余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帅。他们中有:

元帅5人: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徐向前(黄埔一期)、林彪(黄埔四期)。

大将3人:陈赓(黄埔一期)、许光达(黄埔五期)、罗瑞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上将8人:周士第(黄埔一期)、陈明仁(黄埔一期)、杨至成(黄埔五期)、宋时轮(黄埔五期)、张宗逊(黄埔五期)、郭天民(黄埔六期)、陈奇涵(黄埔军校学生队队长)、陈伯钧(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中将9人:阎揆要(黄埔一期)、常乾坤(黄埔三期)、倪志亮(黄埔四期)、郭化若(黄埔四期)、唐天际(黄埔四期)、谭希林(黄埔六期)、王诤(黄埔六期)、彭明治(黄埔军士教导队)、曾泽生(黄埔军校高级班)。

少将12人:方之中(黄埔四期)、洪水(黄埔四期)、李逸民(黄埔四期)、曹广化(黄埔四期)、白天(黄埔四期)、廖运周(黄埔五期)、张开荆(黄埔六期)、周文在(黄埔六期)、高存信(黄埔十期)、袁也烈(黄埔军校入伍生队指导员)、徐介藩(黄埔三期,1961年晋升)、朱家璧(黄埔八期,1964年晋升)。

黄埔军校及其以后的分校,培养了众多陕西籍学员,如知名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关麟征、张灵甫、胡琏等,著名中共将领如刘志丹、王泰吉、张宗逊、阎揆要、苏士杰等。还有众多在陕西活动并影响巨大的非陕西籍黄埔人,他们都曾对陕西的近代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埔师生东征北伐,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为革命立下了宏伟业绩。他们那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官兵团结、遵守纪律、热爱民众的优良作风,被誉为“黄埔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出身黄埔的国共两党爱国将领,率领广大官兵,在抗日前线和敌后,前仆后继,英勇杀敌,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14年,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战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土地革命战争10年和解放战争4年期间,由于国共两党处于分裂状态,两党中的黄埔师生,他们真刀实枪,兵戎相见,拼死搏杀,一争高低。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因而最终战胜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集团,解放了中国大陆,蒋介石集团率残部败退台湾。以后,大陆和台湾之间形成了近70年的隔绝状态。黄埔军校影响中国近一个世纪,不能不令国人思索。今天,台湾的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仍是黄埔人及其子孙的未竟事业,是应当继续努力完成的奋斗目标。

1927年3月,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合作,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院门创办了中山军事学校。军校名义上归国民党联军驻陕总司令部管辖,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所新型革命学校,当时被誉为“西北黄埔”。共产党员史可轩担任校长,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李林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许权中担任总队长并主管军事教练,李子洲、刘志丹等均参加了学校的领导工作并担任教官。校内设有党的特别支部,以保证党的领导,高克林任特别支部书记。中山军事学校每期6个月,教学以军事为主,军事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后举办了两期,为党为革命培养军事、政治骨干千余人,建立起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1927年6月19日,蒋介石、冯玉祥举行“徐州会议”,决定“清党反共,宁汉合作”。会后,冯玉祥把军队、政治机关工作中的共产党员全部赶出,把军校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等调离学校并送往别处。冯玉祥为解散军校,下令该校与国民党联军驻陕政治保卫部合编为一个旅,由史可轩带领开往河南前线。中共陕西省委为避免学校党组织遭受破坏和保存军事武装力量,便决定转入地下活动,一部分党员和共青团员转往别区,中山军事学校撤离西安。7月间,史可轩按照党组织的决定,带领中山军事学校1000余人的武装部队离开西安,开往临潼的雨金囤一带。这支部队于1928年5月参加我党领导的渭华起义,并成为这次起义的重要力量和骨干。中山军事学校,从此宣告结束。

详见书后附录:(一)黄埔军校1—6期陕西籍同学名录;(二)黄埔军校同学会领导成员;(三)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领导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