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陕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三民主义是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共进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纲领是实行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其革命的动力是广大劳苦大众,并最终使劳苦大众得到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为建立民国,民生主义为平均地权),到他晚年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实现各民族平等;民权主义为国家一切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私有;民生主义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实行“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与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反帝反封建)基本相同,都是反对军阀统治,革除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建立富强的国家,实现工农解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也必须完成这些任务。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难以彻底,但当时在转变中的孙中山有此思想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宋庆龄以后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前提。宋庆龄终生捍卫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这也成为她与中国共产党联系的基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工农大众为革命目标,与苏联保持密切合作与联系,并挑起反帝重任,使宋庆龄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实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希望。所以,宋庆龄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与进驻陕北的中共联系,并积极而尽可能地支助陕北中共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战争。

1929年12月12日,天津《大公报》刊登的译文

1929年8月,蒋介石的代表戴季陶到上海对宋庆龄游说,宋庆龄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戴季陶。8月10日,燕京大学《CHINA TOMORROW》(《明日之中国》)第1卷、第12卷发表了宋庆龄用英文记录的与戴季陶的谈话纪要。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深受苏俄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指导和帮助。中国共产党内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与苏俄不了解中国国情有相当关系,但中国共产党从遵义会议(1935年1月)以后,开始成熟地处理与苏俄、共产国际远东局的关系,使中国革命能够更科学地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与实践上的成熟,从而能够与苏俄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以沟通,这也是孙中山所追求的。此前,孙中山在苏俄的帮助下,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建立黄埔军校,使国民革命蓬勃发展。孙中山逝世后,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投靠英、美,与苏俄断交。宋庆龄发表声明,与国民党右派决裂后,并首先出访苏俄,以行动标明维护三大政策。她也看到,唯有中国共产党继续采取联俄政策,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在寻求国际支持方面有共同之处。这从1927年12月23日,宋庆龄在苏联给蒋介石的回信中看得清清楚楚,“我留在世界革命力量的心脏莫斯科是自愿的,就如同我的访问是一种对国民党领导人的反革命政策的自愿的抗议一样。说我似乎是在别人的迫使下行事,这完全是诽谤和对我过去所做工作的侮辱。……你同苏联断绝关系(保持与苏联的友谊是孙中山遗嘱中竭力主张的政策),你却完全无意同帝国主义列强断绝关系。……如果我回国的话,那也是为了参加工农斗争。孙中山为了工农的幸福奋斗了四十年,他们现在正受到无耻地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残暴的反动派的屠杀。……我将踏着革命者的足迹继续前进,这是缅怀我们领袖的唯一道路,我在这条道路上决不回头。”宋庆龄:《致蒋介石》,《宋庆龄书信录》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宋庆龄倾向陕北共产党自然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当然苏俄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宋庆龄与陕北中共中央共同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

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并以前所未有之势扫除封建势力,以及在北伐战争中支援北伐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宋庆龄充分认识到扶助农工的重要性,从而对蒋介石、汪精卫屠杀工农革命者无比愤慨。而在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宋庆龄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中,看到工农解放的希望和孙中山扶助农工实践的胜利,看到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愿望的实现。她说:“没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土地革命如果不能实现,整个革命就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因此,谁反对土地革命,反对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经济解放,谁就站在反革命阵营那边。”《在莫斯科发表的声明》(1927年9月6日),载《宋庆龄选集》,中华书局出版,第31—32页。因此,宋庆龄在旅居德国时,开始研究土地问题,注意民众问题,并在其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以是否为工农谋利益和工农解放,作为是否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