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语文:自由与束缚的共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课程理念 三维立体

2003年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这是第一次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应有任务,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交叉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顾之川先生在《论语文学科素养》一文中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12)

无论是现在的《课程标准》,还是以前的《教学大纲》,一直都很重视“知识和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对于一门课程,毫无疑问,肯定要有一个知识系统来支撑,没有知识系统的课程很难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课程的建构就是知识体系的建构。一般认为,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形成相应的能力;在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又能使得知识得到相应的增长:这二者相辅相成。基于此,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二者能相互促进。于是,我们就形成了“双基”训练的语文教学模式。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拥有了一块非常“自由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杂货铺”,语言、文字、语法、逻辑、音乐、美学、戏剧……无所不包,似乎天地万物都可以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然而,语文教学应该不会如此自由,因为,语文学科本应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必须受到这一知识体系的“束缚”。《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基于中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建构语文知识体系,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方法,提高能力,并由此提升学科素养。针对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及阅读表达能力的特点,《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审美、探究等能力的培养,重点陈述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以此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及愿景。

从学生习得“过程”的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标志着语文课程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是慢慢形成于学生个体内部的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一般只能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养成,而无法靠教师的传授获得。《课程标准》重视习得过程、关注实践活动,抓住了语文教育“不可教”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语文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标准》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反复强调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据此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

另外,《课程标准》强化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理念的阐述,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原本职责。赵福楼先生在《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一文中指出:所谓核心素养,即在教育活动中以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目的进行现代教育的系统重建,其输出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也包括核心价值观。(1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延续的正是《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

因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这些表述都强调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当然,这里的“价值观”从表层含义看,专指语文学习方面;但是,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来看,也指“文化传承与理解”。

构建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极其丰富。这三个维度,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重要支柱,由此形成立体的三维空间(如下图所示),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参透其中的精神实质及其深刻内涵,就一定能迎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璀璨明天。

(课程理念,三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