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楔子
在江南省长平县的东北方,横亘千里逶迤而至的百岭山,在其余脉将尽时,像是刻意要为世间呈现一份地理杰作似的,居然竭尽全力将“尾巴”一甩,形成一块令人叹为观止的盆地。
盆地总面积大约有6.2平方公里,中部是烟波浩渺的映莲湖,绕湖展开的是一大圈地势平旷的可耕地,外围则是一圈宽窄不一的林地。盆地四周林木葱茏,奇峰迭起,东为金屏峰、南为银屏峰、西为玉屏峰,其海拔高度大都在1250米左右,而北边的锦屏峰却孤峰突起,海拔竟然高达1682米,因其地理屏障作用,故而造就了一个气候温润冬暖夏凉的极佳盆地环境。由于这里钟灵毓秀风景如画,历朝历代多有官宦名士到此游览题刻。
南宋初年,临济宗高僧道清禅师云游至长平地面时,发现这里倒映入湖的四座山峰犹如四瓣青莲傲然绽放,认真品鉴之余,他认定这里赫然是块“青莲出水”的风水宝地。道清禅师见此地与佛有缘,便依据“左拥右抱、前照后靠”的风水理念,在映莲湖北岸的锦屏峰下创建了后来盛名远播的正心寺。
民国年间,由于长期战乱的损毁,规模宏大的正心寺仅剩一座破败的大雄宝殿和一间残缺的寮房,五十年代初,这里仅存的几个老和尚相继离世,寮房也跟着坍塌了,当年名动一时的正心寺,竟落得香火无继,梵钟停鸣,只有历尽沧桑的大雄宝殿依然遗世孑立,仿佛在痴心守望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一九六八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国家领导人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大地由此卷起一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狂飙,位于长平县东北部的枫岚公社,也因此陆续接收了来自各地的插队落户知识青年。由于这些单个插队下放的知青自由散漫无所约束,所以其侵损农民和影响治安的问题,便由最初的时有发生演变到后来的日渐突出。
为了消除弊端和加强管理,一九七二年上半年,枫岚公社党委利用境内废弃的正心寺及其原辖地域,开辟了一个专门用于集中安置下放知青的“庙山林场”,其辖地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以四周山峰分水为界的可望山林,二是盆地里的森林、田地和湖泊,以及那座破旧的大雄宝殿。或许是因为这里既有寺庙又有山林,这个知青点才被公社领导命名为“庙山林场”。
也正是因此一举,一幕幕扣人心弦且余音袅袅的人生大戏,便从这块昔日的风水宝地渐次延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