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和教师的100条建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一、让礼仪教育及早开花结果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原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约翰·洛克

众所周知,我国是礼仪之邦,许多公共场合都提倡使用“十字礼貌用语”: “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对于小孩来说,早点知道这些用语并身体力行是很有必要的。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外在和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给孩子施以必要的礼仪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职责,更是家长的使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6岁之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到了学校里,教师需尽九牛二虎之力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3岁左右的孩子,在家庭里也应当给他们立点规矩,让他们从小养成遵守礼仪、尊重生活秩序的好习惯。首先要教孩子遵守家庭生活的秩序。对孩子每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起床、盥洗、吃饭、睡觉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形成家庭生活的习惯,如这些活动中的某些环节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请求父母的帮助,但一定要说“谢谢”。二是要求孩子自己的活动有个规矩。孩子活动中最多的是游戏、画画、看书、堆积木等。家长要教会孩子玩的时候不去打扰别人,要和别的小朋友友好地去玩,玩完了要把玩具、图书收拾整齐,放在固定的地方。三是要教导孩子在待人接物方面懂规矩、讲文明、讲礼貌。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见了大人、长辈要学会问好、学会说再见。要告诉他们,小朋友之间应如何打招呼,收受别人的赠品和东西时要心存感激,表示感谢。要求孩子吃饭时懂得必要的礼仪;要求孩子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聂荣臻元帅认为: “教子之道贵以德。”“教育子女应是既管又放,放而不管成了放任自流,或近乎溺爱;管而不放,成了家长专制,使孩子谨小慎微无所作为。”[2]

婴儿期的孩子大多处在家长的襁褓之中,培养孩子必要的礼仪教育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家长的头上。因为婴儿期孩子的理解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所以家长要重视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不论在孩子面前与其他大人说话,还是与孩子说话,都要力求文明礼貌。其次,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述必要的礼仪常识,让他们及早领会并运用。

孩子礼仪教育的不周,一个原因是父母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受了“自家人不必客气”的家庭风气影响之故。

“自家人不必客气”,这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老话,也是中国家庭中司空见惯的做法。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处久了,有一天笔者看了日本电视剧《第三个妈妈》,看的过程中笔者被高木一家人在家庭内部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谦和相处的风气深深感动了。

在高木一家四口人之间,“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一类礼貌语言,成了相互对话中的常用语。女主人加代子虽然很注重维护她作为孩子的妈妈应有的尊严,但当她觉察到因为自己说话欠周而伤了女儿阿惠的自尊心时,便立即小心翼翼地向女儿赔不是,说:“怪妈妈不好,对不起阿惠!”这个成员构成特殊、经济收入拮据的家庭,能够逐步走向和睦、幸福,特别是作为“第三个妈妈”的加代子能够最终赢得女儿们的爱戴,不能说与礼貌、谦恭对于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的促进没有关系。

我们也曾经提倡推广礼貌用语 ,但那主要是指社会交往;在家庭内部,能有意识践行的并不多。在不少家庭中,因生硬粗暴的语言而导致的争吵、谩骂往往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在这些家庭内部,其实并不一定有多少复杂的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于相互之间不注意礼貌相待而造成的,如母亲错怪了女儿,总不愿放下长辈的架子认一句错;妻子为全家人忙里忙外,难得听到丈夫的一句感谢、体贴话等等。

有鉴于此,我觉得必须倡导“自家人也要客气”的文明家风,家长们必须从自己做起,努力在家庭生活中创造温馨、和谐的气氛。[3]

[1]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2] 黄良梅: 《聂荣臻日记教子》,《青少年日记》,2004(12)。

[3] 马学文:《自家人也要“客气”》,《福建日报》,199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