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让幼儿顺其自然地学外语
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再也没有比婴儿期更重要的时期了,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的头脑和身体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巴维
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深信孩子学外语是越小越好,越早越好。其实,这种认识是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的。
众所周知,随着外语在人们生活、升学和就业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很多中国父母开始培养自己的孩子从小学外语: 制订“零岁”学外语计划,送孩子去双语幼儿园,从孩子会喊“爸爸”“妈妈”起就教他用英语称呼父母……总之,父母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创造学外语的环境。不可否认,这种做法使一些孩子取得了令人羡慕的外语学习效果,但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的良苦用心却不一定对孩子有利。
2005年,在杭州召开的国际华人幼儿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欧美、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地区及内地的三百多名幼教专家一致认为,两三岁的孩子学英语,刚会读报的小学生背四书五经,未必是好事,因为多语言环境可能让孩子变“哑巴”,过早接触外语还容易让孩子患上失语症或自闭症。
有一个家庭,孩子跟当大学教授的爸爸说话用英语,跟做翻译的妈妈说话用日语,跟爷爷奶奶说话用普通话。孩子同时能用三国语言同家人交流,这成了当时全家人的骄傲。可非常遗憾的是,当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面对小朋友和老师,孩子却不会说话了。经心理医生诊断发现,由于受多种语言的影响,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用何种语言去和阿姨、小朋友交流,以至于形成了交流障碍。孩子的这种变故,一下子成了全家最苦恼的事情。
著名作家茹志鹃对自己的女儿王安忆寄予厚望,在王安忆很小的时候,就请了外语家教进行教导,但由于王安忆太小,学了半年,还是稀里糊涂的,一无所知。茹志鹃马上意识到,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无比重要的,于是她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带孩子到书店去,给孩子选择童话、民间故事、连环画方面的书籍,再也没有强迫王安忆学外语。王安忆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文学熏陶,最终也走上了创作之路。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目前美国儿童自闭症发病率比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十倍,每三百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上此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生活在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中,因不适应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而患上自闭症。家住曼哈顿的李女士是讲广东话的香港移民,请的保姆是讲方言的武汉人,先生是讲普通话的北方人,电视里的动画片则是纯正的美国英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到后来干脆什么都不说,只是终日低头玩自己的玩具,变得像哑巴一样。本以为过一段时间会慢慢好起来,谁想到了六岁仍是 “金口难开”,并拒绝上学。医学专家诊断认为,在混乱的语言环境中,孩子无所适从,患了严重的儿童自闭症。[1]
对幼儿来说,学外语要有地道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指出,母语学习能力可以转移到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语言上。只要引导得法,又有地道的语言环境,就不会有干扰的情况出现,孩子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容易掌握。
在孩子学外语这个问题上,父母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1] 李玫: 《不要逼幼儿学英语》,《环球时报·生命周刊》,第18期,200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