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徐霞客去旅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02天 潼关—华山

陕西小故宫——西岳庙

邮政宾馆的一层就是邮局。8点30分,邮局开门,盖潼关日戳后,直奔华山方向。公路不宽,且车辆很少。查看左右,眺望远方,这里应当属低山与丘陵地貌。不高的山丘均为土质,几乎没什么树木。很难设想,在二三十公里外,有一座全部为花岗岩的高山——华山。按霞客日记载:“……入潼关,三十五里,乃税驾西岳庙。”因此,我们也先到西岳庙。

将车停在仿古一条街的牌坊旁。牌坊及这条千余米长的商业街,都是近年修建的,店铺多卖纪念品、小食品。虽然已近“五一”旅游黄金周,但游人稀少。

霞客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的最后一天进入潼关,就在西岳庙停宿。他在日记中写道:“三月初一日,入谒西岳神,登万寿阁。”即三月初一日,进庙拜西岳华山之神,登上万寿阁。西岳庙是祭祀华山神的场所,在华阴县城以东约1.5公里处,距华山峪口的玉泉院6公里。自汉代创建以来,一直是历代皇帝和钦差参拜华山神和望祭华山的庙宇,也是皇帝巡视时的行宫。岳庙气势宏伟,规模巨大,是仅次于北京天坛的二等祭庙;其建制又似北京的故宫,因此,被称为“陕西故宫”、“五岳第一庙”。

我们沿着沧桑依然的石质甬道走进西岳庙,首先看到的是五凤楼旁一堆残损的碑石。这就是久闻其名的“天下第一碑”——西岳太华碑,俗称“五岳石”,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建造。其高五十余尺,阔丈余,厚四五尺。不幸的是,唐广明元年(880年),此碑被黄巢起义军焚毁。如今,十五六米高的巨碑轰然倒地已1100多年,然而,站在这堆棱角已被岁月的风雨打磨得圆滑的残碑前,人们会产生许多想象。其实,当巨石被运入西岳庙,它便有了生命,它身上依稀可见的字迹和纹样,是唐代先人对信息的最好处理方式,绝不亚于我们今天电脑的存储器;而发生在它面前的一次次朝代的更替、自然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也都深深地记忆在坚硬的石体之中。我相信,现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从这块石碑上截取一薄薄的“切片”,就能扫描出这样一个个数字图谱:黄巢起义军的士兵,对一块通体光洁的花岗岩大打出手,仅仅因为在它的身体上刻录了歌功颂德的文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关中大地震时,宫殿塌毁的一瞬,也清晰地记录在这块巨碑中;清同治六年(1867年),回民义军火烧近在身旁的五凤楼。我想,这石碑的记忆卡上兴许是一个个特写画面。而1932年,冯玉祥的部下将万寿阁充作军火库,致使意外失火,爆炸的巨响声,兴许还被石碑记录下了。1958年西牌楼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毁碑的情景以及199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2000万元巨款修复西岳庙的盛况,都会依次储存在石碑的“脑海”中。其实,我最想看到的是1623年,徐霞客肃立在石碑前的画面啊!

霞客对西岳庙的描写中未提这巨制宏碑,但我坚信,他一定会像我今天一样围绕着石碑仔细观看。我相信,我的脚印与霞客公当年的足迹在不断地重叠着。

在霞客日记上提到的万寿阁,是在西岳庙的最后端。我们穿棂星门,过“天威咫尺”牌坊,越金天门,跨金水桥一直向西岳庙的后面走去,途中看到一座石牌坊,坊额有楷书“少昊之都”四字。原来,西岳庙是参祀华山神的庙宇,少昊是华山主神。

我不由得想起1999年11月,我骑车到达山东曲阜,曾到过少昊陵。那是一座幽静的陵园,在松林的尽头,有一座金字塔样的陵墓。此刻我才知道,原来这位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少昊帝,是华山的主神。

少昊陵是我国古代五帝之一少昊的墓葬,坐落在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北,是我国著名的古帝陵之一。据记载,黄帝之子少昊建都穷桑,后迁徙曲阜,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陵阔28.5米,坡高15米,顶边皆9.4米。状如金字塔,是北宋时用石块叠砌的。上有清代黄琉璃瓦小庙,内供宋代汉白玉石像。陵占地25亩,桧柏森森,芳草如茵,并建有围墙、享殿、宫门、石坊等。

我仔细观赏着这座虽经整修,但是仍显陈旧的石牌坊。石坊面阔三间,四柱三门呈山字形。柱坊上刻有行龙、飞凤、石人、神仙、圣兽、动物、植物及“龙凤呈祥”、“鲤鱼跃门”、“二龙戏珠”等浮雕图案。就雕刻内容及建制而言,不及我们刚才看到的“天威咫尺”牌坊。“天威咫尺”坊为三层,顶部为雄狮托宝瓶,下有两条龙首,除各种浮雕外,顶部还有“敕建”石额一方,是石坊中的精品。但论重量,则以“少昊之都”为最重。

按计划,今年九十月份,“重走霞客路”要走鲁、苏、浙线。届时,我一定要重新拜谒少昊陵。

从“少昊之都”石牌坊继续北行,过乾隆御牌坊便看见雄伟的万寿阁了。

今天看到的万寿阁,已非昔日霞客所登之楼。据载,原万寿阁系明万历年间道官席演魁等修。此阁建于西岳庙后8米多高的城墙垛台上。

拾级而上,至第一层平台,平台有二三十平方米,上筑有一牌坊,名为“蓐收之府”。修旧如旧牌坊,让人看到苍苍岁月的道道遗痕。坊顶脊部有些石雕不知去向,大部分饰件也在天灾人祸中被毁掉。蓐收相传是少昊之子,在人间主管税收和财政,在天上执刑罚。他与少昊既是君臣又是父子。“蓐收之府”石坊,建于明代,面阔三间,东西长6.2米,南北宽3.3米,通高8米。有“云龙飞凤”、“狮子异兽”、“花卉鱼鸟”等精细的浮雕图案。

顺台阶继续上行,便是万寿阁了。对照我手中拿着的两幅万寿阁不同时代的照片,不能不让人感慨。一张拍于民国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即1931年,可见这琉璃瓦重檐滴水歇山式的辉煌阁楼。从图片上可看到,万寿阁为三层,面宽五间,四周有回廊环绕。而其前面的“蓐收之府”石坊上的石脊也是整齐的。另一幅照片年代不详,但万寿阁已荡然无存,代之以一座简单的房子。据资料载,清同治年间(1862年)及1932年,这里发生了两次火患,这座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1573年—1619年)的宏伟建筑损失惨重。特别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冯玉祥部驻军在此建兵工厂,万寿阁用作军火库,意外失火爆炸,让万寿阁毁于一旦。第二幅图片上的简单房子,是一座二层小楼,是冯玉祥将军补建的。而这第二幅图片上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蓐收之府”石坊上的石雕脊已残缺不全了。

我眼前的画面可谓第三幅图片,这是2000年陕西省政府拨专款修复的万寿阁。建筑在8.93米高的城墙垛台上的万寿阁,东西长29.3米,南北宽17.5米,面宽5间,进深3间,为三层楼阁,周有回廊,左右各有重檐藏经楼一座。藏经楼面宽和进深皆为4间,方形。

我沿着阁内楼梯至顶层,遥望黄、洛、渭三水交汇,虽然有薄雾阻隔,但在影影绰绰中也能体会到古人“栏外三峰刚对华,望中八水直趋潼”的诗境。

这里不愧称为“小故宫”,四周有城墙1855米,高8米,且在城墙的四个犄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与北京故宫角楼构筑相同,只是体量略小而已。

左:西岳庙内供奉着西岳华山神牌位。

右:沧桑依然的陕西小故宫——西岳庙。

奇险天下第一山

中午时分,出西岳庙,准备前往华山。

“……自下庙历列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这是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的一段话。意思是说,从下庙(今西岳庙)穿过成行的翠柏南行十一里,向东转行走三里就到中祠,又往西南行走五里,就是南祠,称北君祠(估计就是今天玉泉院的位置,北魏时还没有修建玉泉院)。许多想登华山的人,都要在此祈求神灵,请求保护一路平安。从这段文中可以看出,晋时西岳庙内和出庙南行大路两旁都栽植着柏树。可惜,如今除庙内还能看到几株晋柏外,其他地方已无柏树的踪影了。

下午1时,我们入玉泉院,玉泉院位于华山峪口,是步行登山必经之地。霞客在《游太华山日记》中写道:“三月初一……由峪口入,两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当其左。”玉泉院始建于五代,现为陕西省重点保护单位。院内有山门、太古堂、圣母殿、消愁亭、无忧亭及庵、廊等建筑。古今石刻令人流连,有米芾“第一山”石刻,还有冯玉祥题刻“破除迷信”、“水利救民”等。

过院内通天亭,穿陇海铁路下的隧道,便抵华山峪口,迎面东侧石崖上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石刻。这一石刻在华山介绍册上被称为“标题石刻”。正当我们为在石刻前加上“标题”二字不解时,一旅游团亦至此,导游为我们解开了谜团。原来,近年“奇险天下第一山”常被报刊等宣传华山的文章用作标题,故便称此石刻为“标题石刻”了。

过华山牌坊、五龙桥、五龙潭、谜碑、云根石、鱼石,便到达五里关。这里距华山峪口2.5公里,这段山路均为条石铺地,很好走。五里关是华山第一关。石壁当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登华山的第一座“关隘”。又行1公里的样子,到达第二座隘口,名为石门。门西石崖上镌有“壁立千仞”字样。进石门便到达娑罗坪景区,即霞客在游记中称为“莎萝宫”的地方。这娑罗坪是入华山峪口后遇到的第一块山间小盆地。进峪口后均是路循谷行,水依山流,路旁峭崖壁仞。因此,到达娑罗坪后,游人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娑罗坪是因宋初陈抟在此植4株娑罗树而得名。

奇险天下第一山

陈抟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逝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字图南,是一位被神化了的超人。他的事迹载述于《宋史》、《中国道教史》等典籍。陈抟曾隐居华山云台观,被尊为华山老祖。

继续前进,过毛女峰景区便到达云门,这座单孔石拱门是入华山的第三关隘,也是青柯坪的入口。霞客在游记中仅提到青柯坪,未作介绍。这青柯坪乃华山峪道的尽处,是华山主体的根部,所以亦称为“华麓”。有溪涧,目测涧深七八米,涧上有石制“青柯桥”。据说上溯既达水帘洞瀑布,然桥下无水,涧西为西道院,正名紫云宫,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看来霞客到此时尚未建造,如今破败不堪。过青柯桥即九天宫,又称东道院,香火满盛。院内介绍文字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道士郧和慧重建。而始建何时却没有记载,这使我大惑不解。我边走边想,当年霞客到此,不知九天宫是否存在。

继续前行,在青柯坪东隅,有青柯馆遗址,该馆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万历年间改称太华书院。名儒冯从吾讲学于此,学生300余人,盛极一时。

石级渐上渐入夹道,在石罅中盘旋里许,忽见峭壁阻途,登道似有中断之虞。远观隐约见巨石上有不少石刻,原来“回心石”已在眼前。

过青柯坪,转弯、过桥,上陡坡之后,见一石壁上刻着“回心石”三个大字。为什么起名“回心石”呢?原来,这里距山门口已5公里之多,虽然上山的路是用石板铺成的,弯弯曲曲,依山傍水而筑,是缓缓向上延伸的慢坡,但是走的时间长了便觉得有些气喘,身上渐渐冒出汗来。这还是华山最容易走的一段路啊。正当你感到累的时候,“回心石”三个大字出现在石崖上,到这里才算真正开始上山,况且眼前马上就是又陡、又长、又窄的千尺幢和百尺峡,势如刀削一般。游人到此常常畏惧不前,许多人知难而退,原道返回,有“回头是岸”的感觉。

民间还有一传说,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两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每凿一洞,就让给别人修行用。这样久了,两徒弟就有些不高兴,心想,本想跟师傅学些真功夫,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东西,反而天天吃苦凿洞,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一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凿洞时,两徒弟砍断绳索,眼看着师傅坠入了深渊。两徒弟随即下山,走到半山处却与师傅相遇,原来师傅早已成仙了。徒弟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

这里要插上一句话,在游记中霞客说,从青柯坪向前五里过寥阳桥,路遂绝。我一路走来未见寥阳桥的影子。询问当地人士,未果。

从回心石始,只有石磴可攀了。霞客在游记中写道:“攀锁上千尺幢,再上百尺峡。从崖左转,上老君犁沟,过猢狲岭。”五个短句中出现四个地名,地名中非千即百,或峡或沟或崖,而猢狲岭也称猢狲愁,从这些字眼中不难看出这段路之艰难。

华山铁链

华山上摩崖石刻随处可见。

在华山顶上吃早餐。

华山挑夫

“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

过回心石至弯道尽处,东向面壁,一峰当道,仰望陡长的石罅上一线天开,似凿剔出的石槽,这里是“千尺幢”。刚刚在“回心石”处下定决心一往无前,决不回头,随即眼前就出现这似天梯般的石阶,令人心生怯意。此刻四周寂静,和煦的阳光洒在如石墙一般的岩壁上,壁上刻着既不像楷体也不像宋体、古朴的“千尺幢”三个字。看得出,这是今人刻的路标。脚下的石阶伸向天际。正好几位肩扛工具的民工从上面下来,我搭讪道:“好爬吗?”“还好,比起以前好走多了。”说话都不一样,我用“爬”,人家用“走”。那人又说:“今明两天人少,你来得合适,等到五一黄金周这里可就热闹喽。”

手抓石壁的铁索,沿石阶上行,瞬间石阶就变成了石磴,巨长的“石槽”也愈走愈窄。有一处我人已过,而双肩背的摄影包竟然卡在两壁间。气喘吁吁的同时,我仔细观看,古时在崖壁的石坎处剔出的脚窝历历在目。这不由得使我想到来华山之前,做案头准备时看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段话:

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又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陟,更无别路。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井很小,只容下一个人,里面是空的,回旋曲折地通到上面,井高六丈多,山上还有一道涓涓的细水流入井中,也不大会把人沾湿,上山的人都要从这里攀登,别处没有路径。望着石壁上的脚窝,我想,霞客来时或许比郦道元的时代情况好些,但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而我们今天脚下的路是清代始开凿的。据资料载:此路为东幢,纵坡60度,长66米,今石阶为306级。为了旅游的需要,1984年还拓修了西幢。西幢纵坡为50度,长82米,石阶226级。

小心地在这一线裂罅中攀爬,愈发感到这华山之险的寓意。我看到危崖壁立狭仄处,“发福”的人经过是要费点劲儿的,且石磴高逾尺,更甚的是有些地方石磴宽仅10厘米,所以不得不将全身受力点集中在双手的铁链上了。仰首不得,那样帽子会掉下来。满头大汗手脚并用爬到这幢的顶端,顶口有人头晃动,此时,不管是否相识,人们都会向你高喊“加油”等鼓励的话。回首俯视,如临深井,这个出口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天井。

“天井”仅一米见方,为华山第四“关隘”,原加有铁盖,被称为“太华咽喉”。这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前面的三道“关隘”怎可与“天井”同日而语,莫非给前三关命名者走到“回心石”便打道回府?爬出“天井”见一小平台,可稍作休息。长出口气,感叹爬了千尺幢方领略华山之险啊!然而这仅是上山途中的险境之一。从霞客日记中可知,再往上还有“老君犁沟”、“苍龙岭”、“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数步外便是路更陡、似云梯的“百尺峡”,如今也辟有复道,但都要牵索而上。峡东侧登山路是清代开凿的,据有关资料载:纵坡为45度,长约50米,有石阶90余级。其陡峭不逊于千尺幢,我觉得其惊险系数还要更甚。原因是千尺幢是在石罅之中,攀登时两手抓住铁索,不用回头向下瞅即可到达“天井”,而这百尺峡左右直上直下的峭壁,没遮没挡,脚下又是很陡的石阶,不能不让人惊悸难禁。有古人《百尺峡》五绝诗为证:

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

虽云白尺峡,一尺一千仞。

仅仅20个字,就将刚刚从“天井”爬出的诗人推到了“天险”的面前,步履艰难、心胆俱寒,使作者感到一尺就是一千仞啊!

“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郦道元说,将出天井时,仰望天空,就像在室内朝着窗子望去一样明亮。谁会想到“天井”外还有一道“天险”竖立在你的面前。

进入千尺幢时我还将照相机挎在脖子上,不时停下拍拍照片。而面对百尺峡,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将相机收入包中。此刻,汗浸衣衫自不必说,这双腿还稍有颤抖呢!

爬到峡顶,见仅容一人通过的陡壁上有悬石一块,仰视有欲坠感,石上镌有“惊心石”三个字。小心谨慎地穿过,不免回头窥望,见石上之字已易为“平心石”,令人虚惊一场。

我们沿着陡峭的山坡忽上忽下,经云头石、望仙台、二仙桥、车箱谷及群仙观后抵达著名的老君犁沟。

老君犁沟可谓艰险卓绝,它东倚绝壁,西临深渊,状若犁辟。传说是太上老君用犁开出的一道沟道。《水经注》中说老君犁沟“升降皆须扳绳挽葛而行矣”。今于其右另辟复道,上达聚仙台。这段石阶陡虽不及千尺幢和百尺峡,但每级石‘阶都很高,因此,抬腿投足很是费劲。

爬完这“幢、峡、沟”,对“奇险天下第一山”的领悟深刻了许多。

接下来是“猢狲愁”。听听,敏捷的猴子到此都发愁的地界儿,能不险吗?

高4米,宽约40厘米,纵坡5米。两侧夹壁高80厘米,攀登者转身艰难。游者大可不要害怕,1984年这里已被拓修,安装了铁栏。

仙人砭 “砭”为古代治病用的石针。这又是一处险道。人经此过,石棱经常擦破皮肉,人们觉得犹如神仙用石针为自己治病,故名。

上天梯 刚被仙人用石针扎了一下,“天梯”又在眼前,这也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凿于直上直下的石梯大约有7米高,虽然旁侧垂有铁索,但仍让人颤颤巍巍,好生害怕。

阎王砭 三元洞到救苦台这一段险道,刚遭仙人石针之痛,又遇天梯之险,至此又不断有石壁擦碰,心烦意乱,使人恐惧,如同阎王老在跟自己过不去,所以称阎王砭。今路已拓,行走无虑。

擦耳崖 通过时要碰着耳朵。险啊!虽然大多路段已展宽,但仍有些地方“行则擦耳”。

苍龙岭 脊直如刃,其陡虽不及千尺幢,但在龙脊石梁上的道宽仅三尺许,两边临壑,虽加有栏杆,但游者仍不敢俯视。《水经注》中称此处叫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似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矣。”(搦:音诺,即为抱握着才敢移动身体过山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山路宽仅三尺余,两边悬崖数万仞,俯探深不见底;在庙里祭祀灵验时,就会有白云涌起,祥云与脚下很窄的山路相平,人们不敢行走,但也还要扒着山岭挪动身子,慢慢地往前移行,所以世人把这条岭称为搦岭。今辟复道,也可以从岭东侧绕飞鱼岭上下。

边走边看,边拍边摄。从下午1时许进入玉泉院,一直到晚7时多我们才到达五云峰,让我感到白天登山是明智的选择。上山前遇到许多人拦在路上,他们情真意切地说:“先住下,夜里十点开始登山看日出最好!”我们不为所动。十多年前,我曾在夜间攀登华山,一路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早晨四点多到山上,又冷又饿,天还没亮就已疲倦不堪,最终雾大还没能看见日出。回想当时就算看到日出,饥寒交迫的状态也不会有好的感觉。下山时,疲劳加上困顿,只想尽快下山,又无心情观景了。

今天就不同了,随着天色的渐变,观察落日前变幻莫测的景致,非常得意。

住五云峰饭店,一个小小的房间两张床,一桶冷水和一瓶热水。开价300元,最后砍到200元。的确山上房价有点贵。

今日累得够呛,特别是李萍,昨天开了1000多公里的车,今天又登上了近2000米高的山,明天估计起不来床了。

是夜,不时有上山者询问门房(也是登记住宿的办公室)多少钱住一夜,值班人降到100元一间。我们住宿的房间紧挨门房,听得真切!我感叹道:何不晚些时候再住?李萍回答:若游客多房间紧张,说不定400元也不够呢。我转而庆幸自己将300元砍到200元。

华山考察路线手绘图

华山到商南手绘图

★ 短信选录

1.溪溪你好,我们于6时踏上征程,今日目标西岳华山,1000公里。为我们自豪吧!请祝福我们!爸爸。

2.呵呵。刚刚看到,自豪呀!千里之外祝福你们。路上小心,注意安全。溪。

3.到哪了?沿途风光很好看吧?要是你们的手机能照相该多好呀!能把照片传给我,那就55555。溪。

4.今天情况如何?一切顺利吗?溪。

5.已到华山,正在西岳庙参观。爸爸。

6.好快呀!准备在“自古华山一条路”走多久?那里凉爽吗?溪。

7.收到信息了吗?溪。

8.收悉,正在爬山,气喘吁吁!爸爸。

★ 今日支出

1.住宿费:200元  2.餐饮费:60元  3.加油费:0元

4.过路费:0元   5.门票:75元   6.购书费:59元

7.乘车费:4元   8.其他:26元

今日小计:424元  本条路线累计支出:1330元

★ 行车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