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包装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理解系统的结构特性、系统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在运用系统论的有关原理、规律和方法进行包装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4.4.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各要素一旦组成了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就具有独立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我们不能将各要素功能及性质的简单相加等同于整体的性质和功能。
在包装系统中观察、处理问题,整体性原则作为重要参考原则,它把研究对象看作由各个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织构成的有机整体,要素构成整体,其与环境、整体三者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条件作用下,系统整体呈现出了各独立元素所不具备的性质,从而系统整体形成各组成要素在独立状态下所不具备的功能的规律性;这种理论可以被称为非加和性,即各要素的总和不等同于整体。
着眼于整体观,产品及其包装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社会、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的,失去其存在的环境,任何产品都没有意义,自然其包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产品(包装)的物质和生命是由大环境系统的“存在”决定的,所以整个包装系统设计的完成不是单独的产品包装本身,而是人-物(产品)-环境综合构成的整体形象;从一体化的全局观念出发统筹整个设计过程,由上而下,由总而细,合理安排步骤,合理地处理设计过程中每个部门、每个细节、整体与局部、系统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把握整个设计过程的准确性。在设计包装的每个独立要素的同时,要考虑最终的可行性与整体性。
包装系统的整体性是包装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即把包装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包装设计的目的既包括人也包括被包装产品,包装件作为实现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它必须在一定的时空环境、文化氛围和特定人群组成的生活方式中通过系统的过程,在各种相互联系的要素的整体作用下,才能实现包装系统的功能意义。因此,在设计之前明确包装设计的系统过程和整体目标,即设计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包装系统的设计将围绕包装的设计定位展开。
1.4.4.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任何系统不断地保持自身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从而能够通过抗拒外界带来的侵犯来维持自己的动态稳定的能力。开放性越高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水平就越强。开放性原则的这一特点在系统设计中被运用到观察和处理问题上。
例如自然界的动植物就是开放性的经典体现,他们就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的系统。植物通过外界获取自己所需的水分、空气和阳光,再通过排放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太阳系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仅从其他天体中不断地获得能量和物质来维持自身稳定,同时还会向外界释放、抛射出能量与物质。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我们必须不断地保持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否则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是很难得以维持和发展的。
包装设计也是如此,设计前期,设计师新的设计方案是通过大量的调研和信息资料收集带给大脑的信息输入和新旧信息重组产生的。所以,设计人员需要具备捕捉信息的敏感度和对新信息的吸纳能力,这样才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创新,而不是闭门造车。
1.4.4.3 目的性原则
所谓目的性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具有趋向于某种预先确定状态的特点。这种目的性代表事物运动状态可能会达到的某一种状态。而目的在未确定前,事物的发展可能存在各种状态,而最终能达到怎样的状态,要视各种因素确定。
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动结果是目的性,目的性选择其他事物作为参照,是一种将两者运动差异性趋小为零的运动状态。通常将目的限于人的行为,与意识相联系。而这里的目的性原理是广义性质的。用这一观点观察和处理事物开展设计,称为目的性原则。在现代包装设计领域,包装设计的开始阶段,都有设计分析和定位的过程,这就是目的性原则的运用。
包装系统设计中,科学地确定目标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对不同的被包装产品进行设计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的被包装产品,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也必须进行不同的分析,拟定不同的解决方案。设计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着眼于特定问题和目标,致力于寻求最佳策略,达到最优结果。如图1-11和图1-12所示,专为残疾人及儿童设计的各种产品包装就是目的性很强的成功设计。

图1-11 盲人适用的产品包装

图1-12 儿童安全包装
1.4.4.4 分层秩序性原则
任何系统都是多级别、多层次的有机结构,层次性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各要素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若干要素或子系统构成了系统,而系统内的各要素又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或子要素组成。要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于其组成子要素来说又可被看作成一个系统,上升到更高层次,这种子要素构成的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又是组成更大系统的要素。要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的相对性决定了系统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呈现了不断变得高级的层级式系统。而分层秩序性原则正是运用这一特性步骤性地完成系统设计。
犹如每一座高楼大厦,它都是由多种层次逐阶组织起来的,层次的累积使它成为更高级更庞大的系统。不论在自然界的非生命或生命系统,还是在社会系统中都存在着这样等级森严的关系。比如,自然界中的生物界就是由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生态群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系统。在整个生物界中有一百多万种动植物包含其中,又可以按照其亲缘关系划分为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和不同层次的结构。
1.4.4.5 关联性原则
它强调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把握设计行为,正确处理包装内部及与产品、与环境间的内在联系,以确保包装系统的整体性。包装与外部环境有双向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包装与内装产品也存在双向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相应的输入和输出及量的增减。包装系统设计就建立在这种开放性与关联性的基础之上。
①产品包装与人和社会的多种不同关系,影响到包装形态的构成。形态是由材料、结构、外观组成的整体。包装与生产者、使用者、流通环节等的各种关系,涉及包装的使用、保护、销售、安全、宜人等性能要求。它们都会成为设计时确定包装形态的因素。
②因为任何产品包装与其他产品包装可能共处同一空间区域,所以,在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包装件之间在性能、形态、色彩、人因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它们给人造成的情绪状态。
③产品包装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使设计注意气候、温湿度等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开拓仿生学设计,例如荷叶表面的疏水性对防水包装的启示,生物的各种功能形态为包装形态提供丰富的启示和联想。
④包装设计又与时代、民族、地域特点相关。法律、伦理、管理、风俗、习惯、礼仪、价值观、生活准则、审美思潮等因素,对包装设计都有影响。
1.4.4.6 分解-协调原则
分解-协调原则就是系统的可分解性和可协调性原则。是指人们为了使系统功能达到最优,会在认识和构造系统的过程中,将研究对象的组成结构或活动过程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的部分,并且不断研究和协调部分的结构和关系。
一般来说,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当然系统的结构与系统各部分相关联、相协调;在结构确定的条件下,系统功能的强弱受系统各个部分间的协调程度与关系影响。而不能使系统的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即系统各部分间的协调程度只能起到量的影响,而不能引起质的变化,同时,系统各部分间的协调受制于控制系统。
如一个纸箱厂,它的生产结构已定,当对各个车间和工段的生产过程进行协调,使其配合很好,只会增加纸箱的产量,而不可能由于协调好而生产出木箱来。如果要改变生产对象,则要对工厂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由此可见,分解-协调原则不能根本改变系统的功能,这种分解-协调原则中的协调是指基于系统定性的保持上,优化和调整系统内各部分的关系;而其中的分解强调的是系统结构内的可区分性。
调整总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分解-协调的目的所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会经历一个反复协调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协调过程优化各个子系统(局部),它和整体最优化正是设计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
1.4.4.7 动态原则
这是系统设计方法的历时性原则。系统由于内部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构成自身的动态系统。系统要维持稳定的状态同时向前发展就需要在内外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在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时,应当学会将设计研究对象看成动态的“活系统”而不是静态的“死系统”。
对于设计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联系与流通既存在于其内外环境之间,也存在于其内环境各要素(子系统)之间。而人们又通常选用理想化的“闭合系统”或“孤立系统”应用于设计过程中。
因此,设计对象所涉及的系统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永远是动态的。设计人员应当把系统发展和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统一加以研究,强调要素间相互作用及在时间、空间中的相互转化。
产品包装形式是材质、结构、外观的总和,产品包装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转化是设计推陈出新的内驱力。动态原则首先表现为创造性地寻求适合内容的形式,促使抽象功能转化为与之相应的特定形式,即包装的实体或形、色的有序组合。同时,新的概念设计往往可以在包装的造型和结构功能方面推动包装的更新与发展,比较其原有的形式或结构必然有较大的飞跃。
应用系统设计方法的动态原则,要求我们既要把握设计变化的动力、原因和规律,也要研究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把握其过程与未来趋势。
1.4.4.8 优化原则
优化原则是使用系统设计方法的目的和要求。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一原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筛选时要本着“多利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思想,运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决策论”“博弈论”等有效方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目的。
优化原则是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它的重点在于分析、设计与其成分全然不同的整体,它坚持多极优化、满意原则、全面地看待问题,考虑一切可变因素和所有的侧立面。
系统的目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目标的。对于多目标系统,往往要求功能、资金、时间及可靠性等同时达到目标。以企业进行新产品包装开发为例,当企业将某一新的包装技术用于被包装产品,它必须设立新产品包装改进这一项目,考虑到新的包装技术应用前市场没有此类包装的产品,对于包装的使用方式、成本控制以及包装内部结构设计安排都成为其目标,并且相互矛盾的方面也存在于目标之间,例如结构重组以及相应配件的增减因技术的使用而导致与成本之间产生矛盾,又比如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与新技术运用的进程之间的矛盾等。当这种目标较多而又相互矛盾时,往往需要在确定准则下找出一个合理的折中方案,即优化——通过优化使系统目标实现。
优化原则是系统设计方法的主观出发点或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包装设计的核心是满足被包装产品的需求和使用人群的需求,而需求随时间、空间相应地发展变化,是一个无休止的进程。评价设计的标准自然是相对的,无最佳可言,只有较佳。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总体出发,研究系统内的人力、物质、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任务目标等要素的较佳效果。高质量的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整体的经济、技术、文化、道德和综合管理水平。
在包装设计中,一个新设计的产生涉及功能性、经济性、审美价值等多方面内容,采用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和系统优化的方法进行包装设计,就是把诸因素的层次关系及相互联系等了解清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按预定的包装设计定位综合整理出对设计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例如,在对速溶咖啡包装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根据产品的外部环境(使用者、使用环境等)确定产品包装规格定位——一次冲泡一杯,尽量避免包装容器反复开启造成咖啡颗粒受潮结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咖啡包装的内外结构和设计要素。采用哪种结构和设计要素来实现该功能,这就是设计方案,基于设计定位限定的方案来说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作为包装来讲,通常有造型、构造、连接等结构关系以及材料、色彩、人因学、价格等要素特征,这种将功能转化为结构、要素的过程就是系统分析的过程;结构和要素的变化都能够使方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很多设计方案中,需要在多种结构错综复杂的要素中寻找一种最优的有序结构——特定的“方式”来组合各个要素,用最贴近设计定位的设计方案形成新型包装,这个过程就是系统综合以及系统优化。整个系统设计行为是通过“功能-(结构-要素)”的系统分析和“(要素-结构)-功能”的系统综合和系统优化,形成新型包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