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05章 讲武学堂
杨林现在可以说忙的脚打后脑勺儿。每天睁开眼除了要处理正常的军政事务,其他诸如诉讼、民生、治安等一大堆的事在等着他。尤其是“归村并屯、建设堡寨、组建民团”这种大事,虽然委托梁有田这些地主大户负责,但是有些事儿还是需要他亲自定夺才行。
例如建设堡寨。建筑图纸大体都是杨林画的,其他工匠再进行详细规划和修正。按照图纸的设计,每座堡寨都要修建瞭望塔、箭楼、炮楼、烽火台等军事设施。那么就需要官军派人实地进行勘察,看建在什么位置好。
毕竟梁有田这些地主不懂军事,这种专业性强的事还得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可是杨林把张祝、徐晋这几位军事素养较高的手下都派到沈阳练兵,剩下的人除了会打仗就不会别的了。所以他就得亲自去实地勘察才能拍板儿做决定。
再如归村并屯这些事需要向百姓讲明道理,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好处等等。为此杨林还让邢云衢等人组建安民部门,就是防止百姓对官府产生误解进而引发矛盾。但是叆阳就这么大,有功名有学识也就那么几个人。面对众多的百姓他们每天说的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可依然有人不理解这件事,影响了整体的进度。
杨林还不能因为这事儿对百姓用强,毕竟一旦用强人心就没了。他可以残酷对待后金的百姓,但是对自己的百姓他是一点儿也狠不下心来。虽然在封建王朝时代官府的权威说一不二。但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一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商洛山被打的只剩十八骑,就差被官兵抓到解送京师了。可为何在后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能重新聚集起了几十万人马卷土重来。还不是因为明朝廷黑暗腐败、横征暴敛,压迫百姓没有活路除了造反没有别的选择了。否则谁会干这掉脑袋的事情?
历朝历代,朝廷上下的腐败和横征暴敛不是一天完成的,官民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无法有效解决造成的。为何后世天朝公职人员犯了错误必须要惩处,虽然惩处程度不同,但这表明了公家的态度和决心。也就是不管如何都要给百姓一个交代。
但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体制下,官府说话就是天就是法。例如我随便弄个理由说要拆你房子就拆你房子,而且没有任何补偿。再如我官家人当街调戏妇女,殴打勒索商贩了能怎么着,那个敢不服?所以官府的公信力就是这样丧失的。等时机一到自然就会群起反抗。
叆阳商贾大户们为啥愿意支持杨林?刨除不想成为后金刀下鬼的因素。主要是因为杨林人品不错讲诚信,不象其他地方的官员以各种借口勒索为难商贾大户们。所以双方才形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局面。
杨林不想让叆阳的百姓受苦,也不想为了“归村并屯”这种公事丢掉官府的公信力。所以他才让“安民使”们费尽口舌去与百姓们讲道理。
叆阳百姓并非不讲道理,要不然也不能在后金军围城期间响应杨林的号召,同仇敌忾协助官军死战到底。他们只是对这件事的理解程度有差异。虽然最终他们也都理解了官府的初衷并积极配合。但多少还是存在瑕疵的。
杨林通过这件事感到了军政人才的缺乏。因此便向熊廷弼和经略府写了一封请示函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他要筹建“叆阳标营讲武学堂”,希望能得到上面的批准和资金上的支持;二是讲武学堂的学员除了从官兵、民间义士中招考录取以外,还要从士子们中招考。说白了,杨林打算利用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自己办事。这样既可解决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生计和前途问题,也可拉拢这个阶层。
当然,现在的士子们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或者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前者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改变身体素质。后者就放弃吧,那是思想和认知上有毛病。想改变他们难上加难。就如后世鲁迅笔下的穷酸秀才“孔乙已”一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之所以起“叆阳标营讲武学堂”这个名头杨林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当初想冠以“大明帝国陆军辽东讲武学堂”,但是这个名头实在太大了。大到他一个小小的游击有什么资格以大明的名义来组建讲武堂?这个名头普天下只能由皇帝陛下来命名。你一个武将取这么大名头想干什么?所以以叆阳标营的名义来命名讲武学堂还好歹说得过去。毕竟我这是在自己营中设立的讲武学堂,为的是提高官兵的作战能力。这不能不让吧?
熊廷弼的回复很干脆,可以筹办讲武学堂,但要是办的不好没有提高军队战斗力,那就得解散。而且最后着重强调了一句话,办学堂自己想办法弄银子去,我这里没有。
熊廷弼没说办不好就解散的原因,但是杨林明白。筹建讲武学堂这事儿从大明开国至今就没有过,万一办不好就容易惹麻烦。别看文官们可以弄什么东林、岳麓、嵩阳、白鹿洞等书院,名义上是士林中人学习四经五书圣人之言啥的。其实质就是拉帮结伙在官场上互相借力,是对抗皇权、把持朝政、控制官场的重要手段。好处那是大大的。
但武官要筹建讲武学堂,那么文官们就会问,你想干什么?难道想和我们一样把天下武夫都弄到你的讲武学堂里去,然后把持大明整个军伍?这不行,不能让你们开这个头儿。万一哪天造反那我们不完了吗?
所以杨林明白,讲武学堂他不仅要办好,而且还不能让文官们抓住口实和把柄。那么化解办法就是快速招揽人才,对后金方面不仅要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要占优。只有不断地挤压后金的发展和生存空间,才能体现讲武学堂的价值,才能堵住那些文人们的嘴。
熊廷弼虽然说没法在资金上支持杨林筹建讲武学堂,但是他的回复依然让杨林很高兴。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他的意图。如果这位经略大人说不行,那他也是没辙。
其实熊廷弼作为官场沉浮几十年的一方封疆大吏能看不出杨林的用意吗,可为什么没有阻止?除了他要提携栽培杨林以外,他也想看看这位年轻将领究竟会把讲武学堂办成什么样。另外武人出身的他并不歧视武人,因为他理解武人不被重视、被歧视的苦楚。对于讲武学堂,他认为不过是让官兵读书识字、学习兵法的学校。
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应该支持。但是从文官的角度看,这事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军中的“东林书院”。杨林这小子有野心,他想当军中的“顾宪成”和“高攀龙”。不过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无法来佐证这件事。所以他抱着“静观其变”的心理要看杨林下一步怎么做。
杨林在给熊廷弼的函件中写的很清楚,讲武学堂教授的科目主要有步兵、骑兵、炮兵、水军、兵法五大科目。
其中每一个大科目下包括数量不等的小科目。如步兵科目里的队列、格斗、战术、土工作业等;再如骑兵里的集结、冲阵、追击等小科目;还有兵法里的参谋、反间、工程等科目。这些都是官兵正常学习训练的内容,就是把这些东西呈送到皇帝陛下面前也挑不出毛病来。
讲武学堂的事情定下来以后,杨林特意将堂址选在了离“叆阳阵亡军民陵园”不远的天华山脚下。这里向阳开阔、风景秀丽,是学习和操演的好场所。
因为要修建房舍、围墙和开辟校场等设施,讲武学堂在今年还不能投入使用。但是不耽误招生。招生年龄为十八岁至三十岁之间身体健康、无疾病、无犯罪的男性。身份为现役官兵、民间义士和有功名在身的士子。凡是应招的人要经过身份核查、体检,体能和文化考试等几项。
身份核查顾名思义就是查实际年龄、有无犯罪过往、品行是否有劣迹以及家庭出身是否清白正派。凡是不达标的人一律刷掉。如果是外地的人来应考,要有当地保甲长或是官府出具的文书作保。而且还会派人去往原籍所在地去核实个人品行和家庭怎么样。若有不合格者,也是一律刷掉。
体检就是检查身体有无残疾、隐疾、传染病等。与叆阳标营招收新兵体检一样,都要脱光衣服进行全面检查。
体能考试是统一标准,在规定时间内:轻装跑完十里;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各一百五十个;单杠(一练习)引体向上八个、双杠(一练习)杠端曲臂伸十个。
文化考试就是能默写《百姓家》和《千字文》中的某一段落。并能进行五十以内的加减和背诵《乘法小九九口诀》。
凡是被讲武学堂录取者需完成两年学业。期间食宿、服装免费,结业后以见习队官之职在营中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