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常见血管疾病的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
一、手术前准备
从患者入院到手术时为止,这段时间通常称之为手术前期或待术期。术前准备则与待术期的长短及手术的急缓程度密切相关。急诊手术,如血管外伤、急性动脉栓塞等需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保障患者能迅速接受手术。而动脉瘤破裂则是特别紧急的疾病,为了挽救生命甚至来不及做任何术前准备,直接送入手术室,紧急手术止血。除此之外,大多数血管外科疾患,均可在待术期间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前准备主要包括心理方面的准备、重要脏器的评估和常规准备。
手术是血管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使手术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必须重视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深入细致的心理准备,可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不论手术大小,绝大多数患者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根据心理学研究,手术前心理状态与对手术的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对手术高度畏惧的患者,由于过分焦虑和恐惧,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待术期间需应用心理学理论,解除或减轻患者不利于手术、治疗及康复的各种消极心理因素,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种术前准备工作。
由于血管疾病,有时仅是全身性血管疾病的局部表现,采取手术治疗有时可对重要脏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与其他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相同。患者住院后,需对全身状况有足够的了解,以评估机体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常规进行血、尿、便三大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糖及尿糖测定,胸透和心电图检查等。
某些血管疾病患者常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动脉栓塞或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常有心脏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并伴有心房纤颤,故老年患者和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等,大手术前需全面了解心功能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轻度肝、肾功能损害,一般不影响手术耐受力,损害较重者,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预后。因大多数血管手术后,都需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伴有肝肾功能异常者,则易出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大出血和(或)肾衰竭。特别是腹主动脉瘤的患者,有时需在肾动脉上阻断腹主动脉,故术前必须了解和改善肝肾功能,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以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
肺功能不全或伴有呼吸系统感染者,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因此,对伴有肺结核、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哮喘等病史者,术前需选择性地进行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查,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肺功能。特别是预计需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的患者,更是如此。
颈总或颈内动脉疾病手术前应了解颅底动脉环(Willis环)是否完全和通畅,必要时于手术前间断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每日2~3次,每次压迫时间以患者出现头晕,或视力模糊,或头疼为限,如患者能耐受颈总动脉压迫超过30分钟,而不出现脑缺血症状,则可认为颅底动脉环通畅或已建立侧支循环,可耐受手术。
伴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将影响伤口愈合且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术前应通过输血、血浆,补充多种氨基酸,高蛋白及高热量饮食等措施,改善其营养状况。对于伴有糖代谢异常和长期使用利尿剂、进低盐饮食患者,术前应控制血糖,积极纠正水及电解质失调。
患者凝血功能对血管手术的预后关系密切,除紧急手术外,服用长效抗凝剂的患者,术前1周应停药;用肝素治疗的患者,术前6小时停用,并于术前1~2天检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后,方可手术。
对于慢性溃疡可用3%硼酸湿敷,炎症消退后可改用生理盐水换药,每日1~2次。待创面感染控制、肉芽新鲜后,方能手术。干性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每日用碘酊、酒精消毒3~4次,以免继发感染。
除特殊情况外,血管外科的手术切口多属于一类切口,即清洁或无菌切口。为保证手术后切口的顺利愈合,手术前应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工作。
手术区皮肤的准备简称备皮,是手术前皮肤准备的重要步骤。备皮的方法是去除手术区的毛发和污物,用肥皂和清水清洁皮肤,以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
血管外科手术不像已规范化的外科手术那样,不同部位的血管手术有不同的备皮范围。即使同一血管的手术,其备皮范围也有区别。如髂血管手术的经腹腔入路与经腹膜外入路的备皮范围相差较大。有些病变复杂的血管,可能有多处闭塞或狭窄,需要同时处理后才能根本改变患肢的血液供应。因此,手术前即应对手术的范围和将施行的手术有所了解,并根据手术方法和范围做好与之相应的皮肤准备。下面将就不同的手术分别介绍常见血管外科手术前的皮肤准备。
颈部血管的备皮范围包括上至下唇,下至乳头连线,两侧至肩后和耳后。
锁骨下血管因受锁骨的遮挡,显露较困难。因此,在解决锁骨下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时,一般多行转流术。如颈总-腋动脉转流术,或腋-腋动脉转流术,故备皮范围应根据手术方法来决定。
上自下唇,下至剑突,两侧至肩关节,包括腋窝。
上自喉结,下至剑突,肘关节以上至两侧肩关节,包括腋窝。
不论哪种手术的备皮范围均应从下颌开始,下至剑突,内至对侧锁骨中线,外侧至肘关节以上,包括全肩关节,以备行颈总-腋(或肱)动脉转流术。
包括锁骨中线外侧的胸部及肩关节,下至前臂中部。
肘上10cm以下,包括患手。
经腹腔的腹主动脉手术其备皮范围应上自乳头连线,下至会阴部。但若可能行腹主-股动脉搭桥时,应包括双大腿中部。经腹膜外入路时,其备皮范围上自腋窝,下至髋关节,前至对侧腋前线,后过脊柱。
无论是经腹腔入路,还是腹膜外入路,其备皮范围基本相同。即上自乳头,下至会阴部,两侧至腋后线。若需行髂-股血管搭桥术时,下界应至大腿中部。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上界平脐,包括全患肢及对侧大腿上、中1/3交界线及会阴部。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手术,包括内膜剥脱术、髂-股动脉(静脉)搭桥术,有的病例需行股-胫后动脉搭桥术。因此,备皮范围应较广,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备皮范围相同。
上自大腿上、中1/3交界线,下至小腿中下1/3交界线。
应于术前停止吸烟,需经胸和经腹手术的患者,术前至少2~3周停止吸烟,以预防术后排痰困难导致的呼吸道感染。
术后咳嗽可引起切口剧烈疼痛(四肢手术者不明显),不能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咳嗽,无法排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尤其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有发生肺炎、肺不张的可能。因此,术前应训练患者掌握正确、有效的卧位咳嗽和咳痰方法。
需指导患者掌握慢节律、用力屈伸踝关节运动,实为小腿肌肉的舒缩运动,充分调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于术前训练在床上大、小便的习惯,以免术后出现排尿及排便困难。
术前应根据手术种类及手术的规模,准备充足的备用血液,特别是较大血管的手术,应保证有充足的血源,以防万一。
术前应做普鲁卡因、链激酶、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先锋霉素类)等药物过敏试验,以备术中或术后使用。术前未做过血管造影者,又有术中造影条件的,应做碘过敏试验,以备术中造影。
需在腰麻、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1日晚行肥皂水灌肠。经腹腔手术者,应于术日晨安放胃肠减压管。估计术中有可能损伤下消化道者,术前2~3天口服抑制肠道细菌的抗生素,术前1日晚和术日晨行清洁灌肠。腹腔内血管手术,应于术前6~8小时禁食、禁水。
估计手术时间较长或腹腔血管手术,术日晨留置导尿。
大动脉如腹主或髂动脉手术应作好术后血压、脉搏及心电监测准备。
二、术后处理
有监测条件时,应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无监测条件时,应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及呼吸等,特别是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应根据监测指标,随时予以处理,直至度过危险期。
根据患者的主诉并结合患肢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动脉搏动情况来判断。凡对血管内膜有创伤的手术,如动、静脉的切开取栓术、旁路术、转流术及各种介入性治疗等,术后都有血栓形成的可能。除术后在治疗上给予适当的抗凝外,也应注意有无血栓形成的表现。术后患肢若出现剧烈疼痛、麻木、苍白、皮肤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警惕有无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的可能。应及时做相应的检查和处理。若患肢出现疼痛、肿胀、潮红或发绀等表现者应警惕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所有肢体静脉手术、静脉动脉化手术及截肢(指或趾)术后均需抬高患肢,使肢端高于心脏20~30cm。无论是动脉手术,还是静脉手术后,均应鼓励患者做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运动,以借助肌肉的收缩挤压,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严格记录引流量并观察其性状,一般血管手术中多应用肝素抗凝,术后继续抗凝,因此,引流液多为血液。无引流者应注意有无切口渗血或出血。
术后继续用肝素抗凝时,不可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以免引起大出血。每次投以抗凝剂前应检测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第1次使用蝮蛇抗栓酶或链激酶等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腹部血管手术按一般腹部手术的常规处理;腹部以外的血管手术,除糖尿病患者外,麻醉作用消失后,一般不限制饮食。
除关节附近的血管或大血管手术后,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应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以了解治疗效果。
不可过分限制,以免因疼痛引起动脉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