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管理的法制化历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血液文化与供血制度

观察中国的血液事业,可以发现,不仅血液文化对供血制度的选择产生影响,反过来,供血制度的实践也影响到血液文化模式。
追溯中国古代的血液文化,古人视血液如生命,并赋予了血液宗教般的情感。这种文化并非是静态的存在,同时也影响到血液工作实践,成为中国献血事业面临的很大障碍。它不仅影响到公众的献血行为,甚至影响到献血立法者和决策者的选择。
同时,不同的供血制度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血液文化。比如,1978年中国实行的义务献血制度,即通过政府献血领导小组或献血委员会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分配献血指标,下达献血任务,献血后给予献血者一定营养补助费的献血制度。义务献血虽然对保障当时的医疗临床用血起到重要作用,但这种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强制的色彩,一方面给予献血者较高的补偿。为了完成政府的指标,甚至出现单位请人代为献血的状况,这严重地扭曲了义务献血的初衷。最为严重的是,这让人们对献血本身产生了怀疑,如果献血没什么伤害,那么为什么需要强制以及给予高额补偿呢?这种制度不仅没有扭转“献血损身、伤元气”的传统血液文化,反而使之更为牢固,甚至引起公众的抵触情绪。
而在自愿献血制度下,通过血站的宣传动员以及公众的实践,“自愿献血、安全健康、利人利己”的理念逐渐得到了认同。自愿献血制度下公众血液文化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对自愿献血文化模式的重构与传播,以及这种文化模式在经验上的可信性(credibility),即通过献血体验,公众认同了献血的安全健康与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