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亦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要求医生“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现在“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大,其研究范畴涉及健康人群、亚健康状态人群及疾病人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等同于高血压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未发生高血压时防止其发生;二级预防是已发生高血压时防止疾病进展,保护靶器官;三级预防是靶器官受损时做好治疗,防止进一步恶化,甚至逆转或减轻其受损。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有三:一为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痰湿上扰而发病;二为情志失调,肝失条达,郁而化热,肝阳上亢所致;三为劳欲过度或年老肾亏,阴精不足,阴虚阳亢而致。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做好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控制饮食、调摄情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贯穿始终,对于已发生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应给予对应药物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
一、合理膳食防治高血压
《黄帝内经》指出:“食饮有节。”一是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过饱则致脾运受阻,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滞于中脘而生病。老年人过量饮食不仅使胃肠功能受损,而且加重肝、胰、心、肾等脏器的负担,导致代谢迟钝,脂肪堆积,从而引发多种疾病。现有研究表明,超重与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饮食无节制导致肥胖,不仅会引起高血压,而且也会加快靶血管粥样硬化,加速靶器官受损。因此,控制饮食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及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不可过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高血压患者过食肥甘则易助阳生热,或生痰化火,使病情加重。故高血压患者食宜清淡,以软食为主,粥类尤为理想。三是五味平衡,无偏无嗜。五味于人,各有其功能。日常膳食五味均衡调配,五脏各得其养,则气血充盈。若五味偏盛,膳食失节,则脏气偏颇而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高血压患者尤应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减少食盐的摄入可防止高血压患者体内水钠潴留,从而降低血压。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量饮酒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故控制烟酒也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部分。从上可得出,合理膳食是高血压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重要环节。
二、怡情养性防治高血压
七情内伤也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如果情志恬淡,真气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情志不摄,则会引起诸多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则气上,发为薄厥。”即由于精神刺激,阳气逆上,血随气逆,致使血液瘀积于头部,造成猝然昏厥,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十分相似。临床上病程较长的高血压患者可出现脑动脉硬化,引起脑缺血,从而破坏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和5-羟色胺及其通道,使这两种神经递质减少,导致焦虑、抑郁的发生。这从一方面佐证了情志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故怡情养性,精神内守,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不仅防治高血压,也可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怡情养性不仅可以延迟高血压的出现,做到一级预防;还可减少高血压急症包括并发症的出现,保护靶器官,做到高血压的二级预防;还可减少血压波动,减少受损靶器官进一步受损,从一定程度上做到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三、劳逸结合防治高血压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人们过于安逸者居多,缺乏运动。“动则不衰”,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中曰:“天之为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运动锻炼身体,可强壮筋骨,调节气息,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节脏腑,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运动对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高血压患者损伤的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作用。运动可使心肌纤维逐渐发达有力,冠状动脉血管管腔增大,血管壁弹性增强,心输出血量增加,心脏和全身血液循环改善,有效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运动可调节糖耐量,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运动可减轻或控制体重,也可使血压降低。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最好的有氧运动方式有散步、游泳、慢跑或长跑、骑自行车、做操、太极拳等。其运动应遵循以下原则: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形神并兼,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上述显示,劳逸结合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发生之前预防其发生,发生之后也可起到治疗作用,并可保护靶器官功能,从而做到高血压三个级别的预防。
(郑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