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研究新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脉胀理论作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点的合理性

一、中西医基础理论的一致性
中西医学是理论基础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在宏观视点基础上,更重视人的脏腑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整体观念是其最大特色;西医学理论体系则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更重视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个性特点。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病名,其关键病机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异常,导致管腔内压力增高,属于血管疾病,是独立的疾病,但与脏腑相关。近年提出的中医脉胀理论就是基于高血压的关键病机,从中医角度来分析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这二者必须具有一致性,才有可能获得中西医学的统一认识,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只有理论上的中西医结合,才是高血压中西医结合防治的真正出路。
(一)血脉和血管生理功能的一致性
高血压属于血管疾病,血管为血液循环的通道,与中医“血脉”的概念完全一致,二者都是血液在密闭的管道里,通过规律而不间断的流动将富含营养的血液运送到各组织器官,发挥其营养作用。《黄帝内经》将血液的重要性誉为“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脉胀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血脉理论。《黄帝内经》认为,“心者,君主之官”,“心主身之血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脉者,血之府也”。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管里流动,全靠心脏的推动作用、血液的容量和脉的完整性。所以心、血、脉是中医血脉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心、血、脉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都会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动。这与血压形成离不开心脏泵功能、血液和血管三个因素的生理概念完全一致。
(二)脉胀与高血压概念的一致性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的升高。脉胀是指由于营卫气血在脉道中运行异常,如热迫血行、痰浊阻滞、瘀血阻塞、阴虚血黏、气虚推动无力等因素,导致脉内压力增大,脉搏胀满,临床上出现“脉大、脉坚、脉涩”等体征变化,也可以引起眩晕、头痛等不适。如果脉管破裂,可引起出血。这与血压升高甚至破裂出血的机制高度一致。
(三)脉胀与血压检查方法的一致性
血压测量是用血压计测量血管内的压力大小来评判血压高低,而中医则用脉诊的方法直接根据脉搏搏动的强弱及脉形的变化来判断血脉的变化,进而判断全身的疾病。
(四)脉胀与血压检查部位的一致性
血压的测量部位在肱动脉,现代大量推广应用的腕式血压计也选择在桡动脉。而自古以来,在桡动脉号脉就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血脉病变,如果脉搏胀满,则可再通过脉诊检查。
(五)脉胀与血压升高诊断的一致性
血压计是借助物理技术对血管内压力进行测量,确定一个正常范围,高出一定数值时,称为高血压。血压升高时可以伴有眩晕、头痛等症状,也可以无任何不适。血脉理论认为脉象和缓有力、不徐不疾、不大不小、三部皆得是正常脉象,称为“平脉”。脉体呈现大、坚、弦、涩、急等变化时称为“脉胀”。《黄帝内经》云:“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邪盛则大,邪实则坚,涩者,气血虚而不流利也。”临床可以有眩晕、头痛等症状,也可以单纯脉象变化而无症状。
(六)脉胀与高血压病程与并发症的一致性
高血压属于血管疾病,多起病缓慢,初起可表现为单纯血压升高,伴或不伴有眩晕等临床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加速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也可出现急性表现,最终可引发中风、心衰、冠心病、肾病、眼病等并发症。而脉为“奇恒之腑”之一,脉胀也是血脉自身的病变,多缓慢起病,开始可以只有血的改变,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脉的病变,伴或不伴眩晕等临床症状,也可出现急性表,最终可出现脑胀、心胀、肾胀、肝胀、肺胀等并发症。
(七)脉胀与高血压治疗原则的一致性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平衡而缓慢地降压,当出现高血压急症时,则需紧急降压。脉胀的原则是“其于胀也,必审其因,当泻则泻,当补则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当出现急症时则“无问虚实,工在疾泻”,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脉胀理论作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点的合理性
目前传统西医治疗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已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如前所述,研究发现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仍存在残余血管风险,因此,有必要寻觅传统西医治疗之外的高血压血管病防治手段。脉胀理论可以作为高血压血管病变防治的中西医结合点,该理论的提出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血管病变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血脉理论来解释高血压的病理,用脉胀作为高血压的中医病名,脉胀与西医学关于高血压的描述均以高血压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为基础,两者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近年来一系列关于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示了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血管病变的可行性。

(王清海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