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居民健康卡建设沿革
一、居民健康卡概念与功能
居民健康卡是卫生健康部门为我国城乡居民设计发放的一张全国统一标准的就诊服务卡,主要解决跨医疗机构跨地域医疗健康服务“一卡通”问题,方便群众就医和健康管理。通过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有效解决城乡居民跨地域、跨机构就医身份识别,整合分散应用的医院就诊卡、妇幼保健卡、新农合证、疫苗接种卡等卡(证),健全公民终生完整健康记录,方便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精准服务。
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是全人群,居民健康卡是以全体城乡居民为对象,解决服务对象全覆盖问题,是居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体现平等生存权和健康权的社会服务载体。利用居民健康卡推进居民健康信息跨区域、跨机构互通共享,实现区域居民健康服务一体化是将信息化成果直接惠及居民的重要举措。
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诊疗工作实际需要,居民健康卡的功能得到不断完善:一是注重卡的专属性,作为公民就医的身份识别,每一个人终生只拥有唯一健康卡。二是注重卡的通用性,基于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一卡通,凭卡能够在全国医疗机构终端服务器上读取本人健康信息,查阅诊疗信息和享受便捷医疗服务。三是注重卡的交互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卡上存储居民的基础健康信息和主要诊疗信息,能够支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在医疗系统间的共享交换、及时更新,能够满足紧急情况的医疗救治、异地检验检查信息调阅和居民健康管理的需要。四是注重卡的开放性,支持在卡设计上增加金融支付等功能。与此相协同,在用卡的医疗机构内部增加了自助金融支付服务,大大降低了群众携带现金就医可能遭遇的风险,减少了群众排队等候的时间,更加方便群众就医和费用结算。
居民健康卡将逐步统一现有的医院就诊卡、新农合一卡通、免疫接种证、妇幼保健卡、生育服务卡等,实现优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就医流程优化,为居民提供跨机构、跨地区的就医“一卡通”服务,改善就医感受,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居民健康卡是电子健康档案的外在表现和“开启钥匙”,电子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卡的内在实质和后台支撑,两者具有一致的服务内涵。居民健康卡一方面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建设成果为居民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居民健康卡建设也不断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建设完善和深入应用。理解居民健康卡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设中的“抓手”作用和促进健康信息共享的“枢纽”作用,促进持居民健康卡调阅、更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对于用好用活健康档案,凸显居民健康卡通过与卫生业务深度结合在实现跨机构跨区域就医“一卡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居民健康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居民健康卡设计
居民健康卡的顶层设计包括安全加密、管理制度及规范、产品检测及资质认证、卡片注册管理和应用规范等五个体系。
1.采用国密算法,建设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卡密钥系统
居民健康卡采用密码技术实现对居民健康卡的识别、操作权限鉴别、安全读写和对医疗数据的签名验签,居民健康卡密钥管理系统作为居民健康卡业务安全的核心系统,是居民健康卡建设工程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居民健康卡的安全有效运行,是支撑跨地区跨机构互认和共享的基础。2012年即已完成居民健康卡国家级密钥管理系统,并通过了国家密码管理局组织的安全性审查。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居民健康卡省级密钥管理系统,由国家级根密钥分散生成各省级密钥。
2.建立和完善居民健康卡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
自2011年以来,原卫生部相继发布了《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以及《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等6大类15项技术标准规范,涵盖了用户卡、SAM卡、密钥、终端、产品检测和产品备案6个方面,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对居民健康卡发行、制作、应用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根据试点建设工作需要,又编写了《居民健康卡建设指南》《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居民健康卡数据集》等建设和管理规范,从制度和标准上保障居民健康卡建设和管理工作。
3.建立居民健康卡产品检测与资质认证管理体系
根据《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居民健康卡生产单位及产品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健康卡产品及生产企业必须符合相关资质要求,提供的产品必须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为保证居民健康卡的产品安全可靠,国家卫生健康委研究建立了居民健康卡产品检测与资质认证管理体系,并逐步开展健康卡产品检测与资质备案工作。目前,开展了密钥管理系统、芯片、成卡、卡操作系统、终端等产品的资质备案和产品检测工作。
4.建立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实现全国互联
为确保卡的制作、发放、应用和管理在规范有序、安全可靠的环境下运行,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建立了居民健康卡国家级注册管理系统,并研制了与省市级卡注册管理系统互联所需的接口类、数据类等标准规范,制定了卡片跨省查重和黑白名单共享机制,确保实现居民健康卡跨省市身份认证和协同应用。
5.制定应用规范,推进业务全面应用
根据“以发行促应用,以应用带发行”的建设思路,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高度重视方便居民用卡工作,制定了《居民健康卡应用目录》,确定居民健康卡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6大类业务以及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库等健康信息利用中的应用场景。组织制定了居民健康卡在新农合、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免疫等业务中的应用规范,引导各地丰富持卡应用,方便百姓。
三、居民健康卡政策要求
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部署实施信息消费工程,提出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的工作任务。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12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计划”,这项任务也连续列入了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要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其他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2016年,连续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工作部署。
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将居民健康卡应用工作纳入了“十二五”“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规划,推动居民健康卡建设,助力医改。
四、居民健康卡建设进展
2012年3月1日,原卫生部在河南郑州、辽宁锦州、广东佛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地同时举行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和各省卫生计生委积极推动下,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居民健康卡发行工作整体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8年3月,已有28省、120个地市先后发行应用居民健康卡,全国范围已有30%左右的三级医院、1000余所二级医院、5万余所基层卫生机构可受理使用居民健康卡,累计发卡1亿余张。辽宁、四川、河南、湖北等省份发卡均超过千万张。绵阳、唐山、咸阳等十余个城市城乡发卡覆盖率超过70%。各发卡省均建立了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以及密钥管理系统,并基本实现与国家级卡管系统网络的互联互通。“十二五”期间居民健康卡主要依托商业银行合作发行,全国已投入居民健康卡建设资金超过35亿元,其中以银行为主的社会投入约占94%,主要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卡受理环境建设、卡片个人化数据采集和制发卡等。
(二)居民健康卡惠民服务应用成效初显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500余所三级医院、1000余所二级医院、5万余所基层卫生机构可受理使用居民健康卡。辽宁全省及全国约50个地市实现三级医院全受理,河南省及全国40余个地市实现基层卫生机构全受理。在《居民健康卡应用目录》126项服务应用中,实现持卡诊疗、新农合结报、基本公卫服务、计划生育奖扶帮扶资金入卡等应用的地市比例分别达到86%、74%、58%、26%。陕西省以居民健康卡或身份证刷卡为依据进行基本公卫服务考核和补偿资金划拨,咸阳市将财政、民政、扶贫等多部门50多项惠民资金一站式打入居民健康卡。辽宁省为老年人发放带北斗定位功能的健康卡,为儿童健康卡加载全省免疫接种服务。河北省唐山市建立了居民健康卡服务中心,联合银行和商业保险公司为持健康卡居民提供“先诊疗后付费”服务。这些地区推行的健康卡不同程度地集成了金融、公交、水电煤气费缴纳等便民应用。
(三)居民健康卡应用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于2012年设立健康卡管理处,承担国家级居民健康卡管理中心业务职能。已有13个省卫生计生信息中心设立了健康卡管理专门科室。居民健康卡各项技术规范已正式发布为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各发卡省均建立了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以及密钥管理系统。
(四)贫困人口健康卡推广应用工作在部分地区有序开展
部分地区按照《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的通知》《“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的为贫困人口优先建立一档(电子健康档案)一卡(健康卡)的目标要求,利用身份识别、金融应用等功能,优先为贫困人口精准化提供基本公卫、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资金“一站式”结算,为“三个一批”提供信息支撑,着力避免因病返贫。四川、湖南、贵州、河北、吉林等省卫生计生委相继召开专题会议,发布专项文件,提出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的规划或要求。四川省已筹集社会慈善资金,为全省380万贫困人口发卡。贵州省六盘水市举行了贫困人口健康卡发放仪式。湖南省开展了全省贫困人口健康卡发行工作培训,并向省政府申请专项资金。各省前期在面向新农合居民发卡过程中,已经覆盖了部分农村贫困人口。
第三节 居民健康卡创新发展
自2012年首发以来,居民健康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卡量还不够普及,应用环境不够普遍,应用服务不够深入,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究其原因,内外因素兼有,作为有别于“结算卡”的“服务卡”,定位于健康医疗服务“一卡通用”未得到全行业共同推动,发用并举、以用促发的可持续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惠民服务政策设计不足降低了社会力量参与发卡和居民办卡用卡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示范成效未能有效推广。财政投入一直缺位,前期主要撬动社会投入的新农合职能陆续移交,以及人民银行个人账户管控新规等外因,对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工作都造成了不小的发展阻力。
同时,“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规划进一步推动了医疗健康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居民对于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安全便捷地接受预约挂号、在线医学咨询、网络预诊及复诊、远程监护、网售药品、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开放调阅等各类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发强烈,对线上服务身份确认、个人隐私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等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金融无卡支付已形成倒逼机制催生金融应用新业态,为持卡人提供更多低成本、安全便捷的线上线下服务选择。居民健康卡应用及时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提供移动便捷服务,建立健全线上应用的行业安全屏障,既是居民健康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也是“十三五”期间实现普及应用、弯道超车的新机遇。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及虚拟账户的应用已得到普及。通过将实体卡虚拟化的方式,可提升居民健康卡在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和应用效率,并可降低发行实体卡的成本。同时,二维码技术在金融支付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二维码技术高效、低成本等特点,结合标记化技术,有助于推动居民健康卡虚拟化应用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