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心理测量
一、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一)国内心理测量发展史
心理测量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孔子就曾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比孔子稍晚的孟子也曾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物皆然,心为甚。”这就明确指出了对心理现象进行测量的必要和可能。
(二)西方心理测量的产生
在西方一些国家,工业革命成功后,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且分工日益精细,因而有了专门人才的训练、人员选拔与职业指导的需要,这是促使测量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开设了一些护理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别医院,因而急需确定收护标准和客观化的分类方法,这是促使测量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倡导心理测量运动的是优生学创始人、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爵士(Francis Galton)。他在研究遗传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有必要测量那些有亲缘关系和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们的特性,以确定其相似程度。他设计了许多简单的测量,如判断线条长短与物体轻重等,企图由各种感觉辨别力的测量结果来推估个人智力的高低。高尔顿还是应用等级评定量表、问卷法以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
在心理测量的发展史上,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占据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卡特尔早年留学于德国,从师冯特(W.Wundt)。188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与高尔顿过从甚密,深受其影响。他于1890年发表的《心理测验与心理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比奈(Binet.Alfred),1875年生于法国尼斯市。1904年,法国教育部组织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公立学校中低能班的管理方法,比奈亦是委员之一。他极力主张用测验法去辨别有心理缺陷的儿童,经过细心研究,次年与其助手西蒙(T.Simon)发表一篇论文,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介绍的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目前世界上的智力测验为数众多,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都是由比奈奠定的,在心理测量的发展史上,比奈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二、心理测量的相关概念
(一)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或心理测查(psychological testing)是指应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心理量表,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体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将观察结果按数量或类别的形式对个体内在心理特征加以描述的过程,是心理评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还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和心理量表(mental scale)这两个词可以通用,泛指心理测量的工具,但某些场合两者含义有些差别。严格地讲,心理测验是按一定规则和心理学原理,抽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构成的项目集;心理量表则是将具有代表性行为样本构成的项目集,通过代表性人群的测试,并加以标准化后的数量化系统。
(三)心理评估
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包括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和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些心理现象都可以用一些手段和技术来做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包括临床晤谈、行为观察和心理测查等。这些手段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手段联合使用,取决于使用目的和评估对象。运用各种手段从多个侧面收集某一心理现象或某一个体的信息,对其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和分析,这便是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心理评估主要对个体心理特征做出客观描述,心理过程主要用实验手段来研究和描述,但个体在每一心理过程中还存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可用心理评估技术来描述。
(四)心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选用或编制某种心理测量工具之前,应对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进行测试和评价。
1.信度
信度(reliability)即测量到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consisitency)和稳定性(stability)的程度。一个具有良好信度的测验,使用在不同的主试者、评分者、时间、情境或使用类似的问题,其所得的分数应该接近相同或一致。所谓信度是衡量没有误差的程度。一般而言分数越一致,受误差的影响越小。信度系数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信度越高。
2.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的准确性,即测量工具能真正测量到研究者想要测量的特质或属性的程度。测量的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的结果越能显示其所欲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
3.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信度和效度是优良测量工具所必备的两项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个指标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不可信就不可能正确。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尽量使测量指标可信有效,但由于测量对象的原因,可能形成无效的测量。
三、心理测量的特点
(一)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的测量。这是与某些物理现象的直接测量大不相同的。以今日之科学发展水平,我们尚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根据心理学特质(trait)理论,人们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所谓特质是描述一组内部相关或有内在联系的行为时所使用的术语,是在遗传与环境影响下,个体对刺激作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例如,一个人喜欢阅读机械杂志,喜欢观看各种机器运转,热心为别人修理钟表、自行车,由此我们便可推论此人具有机械兴趣特质。可见,特质乃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可辨别的特征。但它又是一个抽象的产物,一个构想,而不是可被直接测量到的、有实体的个人特点。由于特质是从行为模式中推论出来的,所以心理测量永远是间接的。
(二)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亦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因此,位置具有相对性。例如,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就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智力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心理测量是一门科学,因此它的测量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它的每一个步骤,无论是测验项目的收集与选取、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施测过程、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解释,均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
四、心理测量的应用
(一)了解个体差异
这是心理测量的最基本功能,心理测量的其他功能都是由此衍生而来。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在生理和心理特征上显示出的各不相同的特点。
从心理与教育的观点来看,人的个别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认知方面,如智力、记忆等;其次是人格方面,即非认知心理特质,如动机、兴趣、态度、情绪与自我概念等;第三是社会背景方面,如同伴关系及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本人的职业类别和经济收入、婚姻关系等。前两个方面的差异现象都属于心理特质的层面,我们借助测量的实施,发现一个人在认知和人格方面的特点,从而了解个别差异。
了解一个人的个别差异,尤其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就能根据他(她)的特点给予最适当的教育和辅导,向他们或使他们自己提出适合的努力目标,促使他们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理想的目标。
(二)诊断、预测和评价
对于智力落后者的鉴别和诊断是促使心理测量产生的最初原因。时至今日,在临床上对各种智能缺陷、精神疾病和脑功能障碍的诊断仍是心理测量的主要用途。
心理测量的诊断功能不仅限于临床。在教育实践中,还可用来发现学生适应不良(困扰或挫折、高压力或焦虑)和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了解这些不良适应和学习困难到底是智力上的原因还是由于知识掌握的缺陷,或者是由于其他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等,从而为采取适当的帮助和补救措施提供依据。
心理测量还有预测的功能。例如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常被用于推测某人在某方面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心理测量结果可以用来评价一个人在能力和性格上的相对长处和短处,评价儿童已达到到发展阶段等。作为评价手段,测量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群体(如一个班级或学校)。
(三)甄选、分类和安置
“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两个最主要原则。这里所谓的“材”也即指人的一切生理和心理的特质,特别指人的心理特质,例如智力、能力倾向、兴趣和性格特质等。根据对这些特质的测量结果而不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可在众多等候选人中确定有最大可能成功者。以此选拔和培养人才,可以大大节省财力和物力。也可将人的“材”加以分门别类,筛选出最适当的人员,安排至最适当的位置。例如,学校可按学生能力分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工厂和部队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工作和兵种,以达到人员和工作之间的最佳匹配。这也可称之为职业指导。众所周知,职业上成功的条件之一,是一个人从事的职业适合自己的能力。各种职业需要不同的职能,所以在指导就业时,除了依照其兴趣、志愿等条件外,还需要进行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可以作为职业指导的工具。心理测量在这方面的应用可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有助于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四)为心理咨询服务
在目前广泛开展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使用心理测量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程序。如能适当地利用标准化的测验与量表的量化结果资料,可以有助于当事人发现自己未知的潜能以及情绪困扰和人格障碍的问题所在,从而为其升学和择校、课程和职业选定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消息。这既有利于使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使当事人的自我决策和行为矫正奠基于科学的依据之上。
(五)精神科和心理学科研的辅助手段
在现今的精神科和心理学中,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心理测量已经成为研究者搜集资料的有力工具,如对智力发展环境和遗传因素问题的调查中。另外,在精神科和心理学中,常用心理测量对被试进行分组以达到等组化的要求。对即将进行实验干预的班级和对照班分别施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就可了解各班的平均智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实验干预的作用做出评价。
五、心理测量分类
(一)按测量内容分类
1.认知测验又可称为能力测验,这类测验包括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教育测验(又称成就测验)及创造力测验等。
2.人格测验它测量的是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亦可看作是非能力测验。主要测量性格、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焦虑、气质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相关行为。
(二)按测量对象数量分类
1.个别测验
由一名主试在一段时间内测量一名被试。在个别测验中,主试可以近距离观察被试的言语、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并且可通过与被试合作激发被试的积极性,测验结果比较可靠,适用于一些特殊对象如幼儿和文盲。但它但缺点是时间长,施测程序复杂,对主试要求高,主试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因而一般人不易掌握。所以个别测验仅在有特殊目时才使用。
2.团体测验
在一段时间内由一位主试同时测量多名被试。这种测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主试只需事先熟悉测试题和指导语,在施测时能掌握测试时间并能控制测量现场即可。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无法对被试详细观察,不易控制被试的行为,容易产生误差,难以发现被试的特殊反应,主试和被试之间无法建立和谐关系等。
(三)按测量形式分类
1.语言或文字测验
这类测量的题目是以语言或文字呈现的,受试者也要用语言或文字作答。它可以测量人类高层次的心理功能,其编制和实施也较容易,因而应用范围较广。团体测验多数采用文字测验形式。语言或文字测验不能应用于有语言困难的人,而且对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被试加以比较时,此类测验也有明显的局限性。甚至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被试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也会对测验结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结果的客观性。
2.非语言测验
也称为操作性测验。此类测验题目不用文字来呈现,而是以图画(图形)、符号或实物(方块、积木、仪器和工具等)为测验材料。被试的作答无须使用语言或文字,常以操作表达或回应。因为不受文化背景限制,可方便地应用于学龄前儿童和不识字的成人,也可进行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操作性测验的缺点是费时太多,不易团体施测等。
(四)按测量目的分类
1.能力测验
能力测验是心理测量中的一大类别,包括一般的智力测验、儿童心理发展量表和特殊能力测试。
2.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是根据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理解和看法编制的,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和病理个性特征,包括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
3.记忆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人的记忆能力,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都可以进行测量评估。记忆测验对于外伤引起的记忆损害及老年性记忆衰退有很重要的价值。
4.神经心理学测验
神经心理学测验主要依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探测大脑功能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既可用于评估正常人脑神经功能、脑与行为的关系,也可用于评定神经功能,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发现具有一定价值,在神经疾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霍尔斯特德-雷坦的成套神经心理学测验(Halstead-Reitan,HR)。
5.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适应是指个体有效地应对和顺应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能力。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主要用于评估人的社会适应技能,是从心理测量学中衍生出来的具有心理测验基本特征的一种方法,其内容以智力评定为主,并且与社会适应能力相联系。因为智力发育迟滞的定义是智商低下和适应行为受损,临床上在诊断智力发育迟滞和确定其等级时,除了依靠智力测验外,另一重要的工具便是适应行为量表。目前,此类量表的用途较广,包括主要用于评定正常社会适应技能的由Vineland编制的社会成就量表(VSMS)、美国智力发育迟滞协会编制的适应行为量表、用于评定异常社会适应能力的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CBCL),我国编制的主要有成人智残评定量表等。
6.临床评定量表
临床评定量表(clinical rating scale)是随着心理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心理测量方法,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了解被检查者目前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特殊的“靶”症状,为精神科临床医生、临床心理学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所使用。目前较常用的有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中国心身健康量表(CPSHS)、90项症状量表(SCL-90)等。 临床评定量表最先始于精神科临床,之后其他各科也用于严重程度、疗效等方面的评定,亦有用于心理护理的评定量表。
7.职业咨询测验
职业咨询测验(occupation counseling test)是近20年来发展迅速的心理测量种类之一。许多人希望自己的职业既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又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气质,因此在择业前求助于职业咨询人员。职业咨询中常用的有职业兴趣问卷、性向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等,也常用到个性和智力测验。
六、临床心理测量常用工具
(一)智力记忆力测验
1.智力测验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是临床心理评估中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类心理测验技术,主要用于评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功能损伤和衰退的程度,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与患者有关的其他精神病理状况,对智力及大脑功能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常用的智力量表有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量表、中国比奈智力测验(Standard-BinentTest of Intelligence)、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等。
2.记忆测验 常用的记忆测验有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Memory Seale)简称WMS和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修订韦氏记忆量表使用年龄为16岁以上的人群,按记忆的3个系统编制测量项目,分别为长时记忆测验、短时记忆测验、瞬时记忆测验。临床记忆量表的适应年龄范围为20~89岁,包括五项分测验,即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
(二)临床评定量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编制出许多以研究为目的的评定量表(Rating Scale),广泛应用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评价,为20世纪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及精神药物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常用的临床评定量表有90项症状量表(SCL-90)、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临床痴呆量表(CDR)、老年临床评定量表(PAS)等。
(三)人格测量量表
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和各种病理个性特征。常用的人格测量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人格诊断问卷(PDQ)。
(四)与应激有关的心理测量
主要有生活事件量表(LES)、亲属应激量表(RSS)、防御方式问卷(D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
七、心理测量的注意事项
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心理测量结果仅反映个人在进行测试当时的状况特点,因此,过分夸大心理测量的效果是不正确的。
(一)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做决策的辅助工具
心理测量采用客观的量化技术将心理现象量化,这无疑是十分科学的,但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心理测量都是有效的。使用心理测量时,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工具,同时还要考虑其他方法的可行性,而不应盲目崇拜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对患者进行人格测验后,发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使我们更加了解他们,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治疗的起点,我们可以依据测验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心理测量作为一个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心理测量发展至今,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它的精确度同物理测量相比远远不够,这是由测量对象的复杂性、主观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对心理测量的结果应持有辩证的态度,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全面分析其症状和心理问题。
(三)掌握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异同,避免不当使用
1.雷同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AS)、贝克焦虑量表(BA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贝克抑郁量表(BDI)为雷同量表,测查的目的基本相同,在临床心理测量中不应同时使用。
2.相互包含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内容中包含焦虑和抑郁的评定分量表,原则上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与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同时使用,但在同时评定时如出现评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应加以注意。
3.功能类似及矛盾的量表
简明智力量表(MMSE)、长谷川智能量表(HDS)以及韦氏智力测查量表都是评价智力或认知功能的量表,简明智力和长谷川智能量表主要用于评定智力认知缺陷,韦氏智力对已知有智力缺陷的患者进行低限评估效果不好,尤其对老年人。所以,在韦氏智力、简明智力、长谷川智能量表同时使用时,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评定结果。
4.量表的适用性
如果患者有冲动毁物行为,或在其他不合作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自评量表和一对一评定量表。
(刘洋 刘华清 杨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