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论篇第四十四
(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痿”即四肢痿弱,举动不能,有如痿弃之义。“肺热叶焦”为病痿之根源,因肺主气而布津于诸筋脉,热焦津涸,筋脉失濡,则诸痿因之而作。胃为水谷之海,为肺脏津气之源,故以“阳明”为治痿之本,此为论治痿病的不二法门。全篇可分作三节。
【讲解】什么是“痿”?“痿”是痿废、痿弱之意,痿症是指四肢痿弱,运动极大地受限,完全不受支配的一种疾病。文献中提出痿症的主要根源是在“肺”,中医学理论认为“脾”主四肢,这里却不说在脾而说是在肺,这是为什么?文献认为,肺主宗气,营气、卫气都是通过宗气来推动的;“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意思是说燥热伤肺,肺气就不能达于四肢,更不能把津液输送到四肢,四肢的经脉失掉了气的温养,失掉了营液的濡养,于是痿废不用,这是讲痿症的病机。看来“燥热伤津”是其病源,所以说痿症病在肺。
文献最后还提出了痿症的治疗原则是“治阳明胃”,为什么不说治肺而是要治阳明胃呢?因为胃是人体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肺之气津源于胃,土生金嘛。这种治疗方法,称作滋其化源。在《素问·经脉别论》中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即“食气入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气强壮了才能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治“痿”要治阳明胃,这是痿症治疗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三节 痿症治疗的原则
【原文】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输,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提要】讨论治痿的方法,提出治痿的原则。
【讲解】问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这个“论”指的是《灵枢·根结》篇,其言“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是说治痿病要取“阳明经”,前面说痿症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这里又提出“独取阳明”,是何道理呢?
痿症与阳明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阳明”被称作“五脏六腑之海”,是多气多血之经,从经络理论来看,太阳经多气少血,少阳经是少气多血,阳明经是多气多血,是人体气血津液唯一的来源,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因此阳明能够“主润宗筋”,“宗筋”是泛指群筋而言,即人体大大小小的筋膜、筋气,统称为“宗筋”。“宗筋”还有个概念,是指男、女的前阴,前阴所在之处就是“宗筋”所在之处,但这里是泛指全身各处所分布的筋膜、筋气。宗筋的作用是“主束骨而利机关”。人体大大小小的骨头是通过“宗筋”联系起来的,构成人体的支架,这是“主束骨”的意思。骨硬而筋软,骨关节就成为“机关”了,成为肢节活动的关键所在;有了“关节”肢体才能屈伸,而“机关”之利与不利全依赖于“宗筋”之气的润养,这就是“利机关”的意思。据此,痿症多表现为关节不利,是阳明气血津液虚少的缘故,这是阳明和痿症的关系之一。
再从人体经脉营血的角度来看痿症与阳明的关系。“冲脉者,经脉之海也”,意思是说在冲脉中贮藏有十二经脉的精血,所以称冲脉为“血海”。“主渗灌溪谷”,“溪谷”是指人体大大小小的关节,大者为“溪”,小者为“谷”,“灌”是“灌溉”之意,“渗”是“渗透”之意,人体的十二经脉贯穿于大溪、小谷,实现了营血对关节的濡养。宗筋之营血源于阳明胃的水谷精微,故曰“与阳明合于宗筋”。这也是痿症与阳明胃的关系。
从上述可见,“阳明”在所有经脉中的位置和地位是很重要的。“阴阳揔宗筋之会”是说人体的阴经、阳经都在宗筋汇总,“揔”是汇总、综合之意。“会于气街”,“气街”在《内经》中有两个含意:一是指人体阳气的通路、通道,如《灵枢·卫气》篇中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街”就是交通之地的概念,这是广义“气街”的概念;还有狭义的“气街”,《素问·骨空论》中的“气街”就是指一个经穴的名称,在肚脐下方“归来”穴下一寸的地方,是冲脉的发源地,所以又叫“气冲”穴。前面提到过,人的前阴所在即宗筋之所在,除了足太阳经不到前阴这个部位外,其他经脉及冲脉、任脉、督脉、脉等都会于宗筋,即会于前阴,而前阴之上就是气冲、气街等穴,所以说“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其中最主要的是“阳明”经脉,为什么?因为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是水谷精微发生之地,是气血化生之源。三阴经、三阳经都会于宗筋,“带脉”的作用是约束之,带脉是阴脉,督脉是阳脉,故曰“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所有的阴脉、阳脉都贯于宗筋这个部位,而特别强调“阳明”这个经脉。
讲清楚了阳明与诸经的生理联系,再来讨论痿症的病理就容易了。“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纵”是“不能约束”的意思,阳明水谷精气一少,宗筋之气就弛纵不收,“带脉”也不能约束了,于是“足痿不用”,痿症发生了。
问曰:“治之奈何?”如何治疗呢?“各补其荥而通其输”,从针刺治法来讲要补“荥”通“输”,荥、输是五输穴的穴位,所流为“荥”,所注为“输”,补“荥”是补经气之源,通“输”是要让经气通畅无阻,即补源畅输的意思,这是以“阳明经”为前提的。例如筋痿,就以“阳明”配“厥阴”来取穴治疗,即补阳明之“荥”通阳明之“输”,再配合补厥阴之“荥”通厥阴之“输”;再如脉痿,就以“阳明”配“少阴”来取穴治疗,即补阳明、少阴之“荥”,通阳明、少阴之“输”;若是肉痿,就以“阳明”配“太阴”来取穴治疗,即补阳明、太阴之“荥”,通阳明、太阴之“输”。这就是“各补其荥而通其输”的意思,以“阳明”为主配以他经,以“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为治疗目的。
“筋脉骨肉”,泛指筋痿、脉痿、骨痿、肉痿等痿症。“各以其时受月”,是说要分析这些痿症与时空的关系,如“筋痿”属肝,看发病季节是春、是秋还是夏?“受月”问题就是发病季节问题,看发病季节与本病是“相生”关系还是“相克”关系,还是得于本气?用这样的整体观来辨证,然后再进行治疗。“则病已矣”,用时空整体观来辨证,治疗的效果定会比较好。比如“筋痿”,发病在春,那是本气旺的时节;若发病在秋,那是克气盛的时节,治疗上就不一样了。
在今天的临床上,对于痿症的辨治原则,肺热叶焦、治取阳明的认识仍然在发挥作用。比如肺痿属燥热者,要用甘寒养肺的办法治疗;如“三才汤”,用天冬、石斛这类甘寒的药去润燥养肺。比如肉痿属气血不足者,那就要用甘温补虚法,补中、益气,如“黄芪建中汤”“保元汤”等,这些都是治痿症常用的方剂。特别是燥热伤肾精的骨痿,还是要用朱丹溪的“虎潜丸”,要用血肉之品去养,这里面有羊肉、虎骨、龟胶之类的药,用这些血肉之品去养骨益髓。治疗痿症,肺、胃、肾是三个重要的环节,注意观察肺燥的情况,中焦胃气虚弱的情况,下焦肾精虚衰的情况等。临床上“加味虎潜丸”是治疗痿症的常用处方,尤其是治疗下肢痿。还要注意分析痿症有没有热象?虽然痿症虚证多,但也有少数的湿热证,痿症不能说完全没有湿热,湿热证也是可以见到的,湿热重了更是要耗损津气,湿邪阻滞津气,热邪耗损津气,如朱丹溪的“二妙丸”是清湿热的方剂。痿症甚至还可见到痰湿证,痰湿阻滞经脉,经脉气血不能营养宗筋,这还要排痰,如肥胖人的湿热、痰湿体质的痿症等。但痿症多数还是津气不足或燥热伤津的问题,这里虽然是从针刺的角度来讲的,但其理论知识用于方药治疗也是适用的。总之肺热叶焦、独取阳明是治痿症的重要辨治思想。
答 疑
问:治痿“独取阳明”在临床上有什么指导意义?
治痿“独取阳明”在临床上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痿病的基础病变是津气两伤,津不能濡养经脉,气不能温煦经脉,所以经脉痿弱不用;在津气两伤的基础上,有的证偏于热邪,有的证偏于燥邪,有的证偏于寒邪,总之都是津气两伤的问题。津气的来源是阳明水谷之海,所以痿症不管是偏寒、偏热、偏燥,对其基本的治疗都是益气补津,所以人参、黄芪这一类的益气补津的药物是治疗痿症不可缺少的。把阳明的津气养起来,还能助脾的运化,胃的水谷精微才能上归于肺,才能够解决肺气燥热的问题。痿症的“肺热叶焦”并不是大热,主要是肺的津气不足,通过补阳明的津气来补肺,这就是“治其化源”的治疗方法。阳明胃是肺之津气的来源,是从其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单纯考虑生肺津,但其没有来源也是不行的。痿症最常见的是津气两伤又有燥邪的情况,所以在补气的药物基础上还要加上沙参、麦冬一类生津润燥的药物。痿症最忌使用燥热的药,一般多用甘温的药,兼见燥热可以用到甘寒的药物来润肺。当然肾阳虚的骨痿,附片也可以考虑。附片、乌头、桂枝一类药物的药性还不一样,附片是守而不走的药,乌头走而不守,所以补命门温养肾只能用附子不能用乌头,附子用多了不会动热,而桂枝、肉桂一类的药物如果用得不好就容易动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