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法律事实概要
一、概念题
1.附条件的民事行为(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研;北航2012年研;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研)
答:附条件的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作为确定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或者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据的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的条件时生效。通说认为,除了法律明确规定不得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外,其他民事行为均可以由行为人设定条件,以此来限制民事行为的效力,从而满足行为人的各种不同需要。
2.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有撤销权人如行使撤销权,则经撤销其效力溯及民事行为成立时无效;如果撤销权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撤销权,该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民事行为效力继续。撤销权是权利人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示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的权利。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撤销权人撤销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须通知相对人,但无须相对人同意,即能产生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
3.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中山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又称不生效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特征:①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效力处于悬而未决的不确定状态之中,既非有效,亦非无效。②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效力确定,取决于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是否追认或者是否形成了其他法定条件,其结果可能变为有效的民事行为,也可能变为无效的民事行为。③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确定为有效的,其效力溯及于行为成立时;确定为无效的,自始无效。
二、简答题
1.简述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别。(北邮2010年研)
相关试题: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概念题,中南财大2007年研)
答: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依据行为的直接法律效果所作的民事行为的分类。负担行为是指仅发生债权债务的法律行为,包括单独行为和契约;处分行为是指直接发生财产权转移或消灭的行为。二者的区别具体包括:
(1)法律效果不同
处分行为因其直接处分权利,因而无需再有其他行为,便可以直接发生权利的变动;而负担行为则仅能发生债权债务关系,使行为人承担给付义务,必需处分行为的配合才能实现权利变动。
(2)生效条件不同
处分行为因其直接发生权利变动,为保护交易秩序,必须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为生效要件,否则是效力待定的无权处分行为;而负担行为因其只产生给付义务,还未实施实际交易,不需要行为人有处分权,即便因无处分权履行不能也不影响负担行为的效力,行为人无法实际履行的需承担违约责任。
(3)与原因行为的关系不同
处分行为适用的无因原则,其效力不受原因行为的影响,即便引发其产生的原因行为无效或被撤销,处分行为的效力不受影响;负担行为往往是处分行为发生的原因。
(4)对公示的要求不同
处分行为一般需要有一定的外观才能发生公信力,对抗善意第三人,如动产的交付和不动产的登记等;负担行为只在当事人双方之间有法律效力,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负担行为的形式。
2.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北邮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
答:(1)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法性为特征,不包括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或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2)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及侵权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这些行为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要素。
(3)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而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②民事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而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而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③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④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而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⑤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实现私法自治的功能,是维护个人自由与尊严的重要手段,而事实行为不具有此种功能。
3.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联系与区别。(南京理工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民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研)
(2)试述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研)
(3)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中南财大2006年研)
答:(1)民事行为的概念
①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符合民事行为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
②民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同的效力。
(2)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联系
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行为生效的前提。一项民事行为只有成立以后,才谈得上进一步确认其是否有效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民事行为的生效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即在民事行为成立时即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不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即一项民事行为已经成立,但却无效或尚未生效。
(3)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着眼于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律构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视为一种客观存在;民事行为的生效着眼于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条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
②判断标准和构成要件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的成立或者意思表示一致为要件;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则包括民事行为能力规则、意思表示自愿真实规则、行为内容不违反法律原则等。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着眼于表意行为的事实构成,此类规则的判断不依赖于当事人后来的意志;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却着眼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
③发生的时间不同。民事行为具备法定构成要素即为成立,自具备法定有效要件时生效。
④效力不同。民事行为成立即生效的,当事人应受效果意思的约束,所负担的义务主要是约定义务,可能产生的民事责任主要是违约责任;民事行为成立后不能生效或者被撤销或者在成立之后未生效之前,当事人所负担的主要义务是法定义务,违反了这种义务所产生的民事责任主要是缔约过错责任。
4.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北师2008年研)
相关试题:
(1)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和撤销权的行使。(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研)
(2)试述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河北大学2014年研)
(3)论可撤销、可变更的法律行为。(论述题,北化工2007年研)
(4)简述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之类型及其法律效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4年研)
答:(1)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
(2)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①因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依《民法通则》第59条第1款第1项和《合同法》第54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因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行为。
②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是:a.须为有偿行为;b.须于行为成立时内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c.该不公平的结果是表意人无经验或者相对人利用优势地位所致,表意人是独立进行意思表示,而不是受他人不正当干涉的结果;一般认为,公开竞价行为、投机行为不适用显失公平原则。d.无错误情事。
③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民法都规定,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合同法》第54条第2款对《民法通则》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受欺诈所为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行为。
④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合同法》第54条第2款改变了《民法通则》的规定,规定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行为,改变理由与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相同。
⑤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3项规定,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是无效行为。《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乘人之危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合同。其立法变动的理由与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相同。
5.辨析:“如果张三去世,我就把我的小轿车送给你”。这一民事行为属于附条件的民事行为。(首都师范2011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附条件的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作为确定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或者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据的民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行为中约定一定期限,并把该期限的到来作为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前提的民事行为。
(2)附条件民事行为中的条件的发生与否是不确定的,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中的期限是必然发生的。本题中,张三去世是将来必然会发生的一件事情。所以应该是附期限的民事行为,而不是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6.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区别。(首都师范2009年研)
答:(1)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
无效民事行为指行为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不符合法定有效条件,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
(2)关于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法律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其中,欺诈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指以给对方及其亲友将来要发生祸害或已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某种损害,从而迫使对方作出的民事行为。乘人之危是指趁对方危难之际或利用对方迫切需要,迫使对方接受某种明显的不公平条件,实施违背真意的民事行为。
《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二)显失公平的。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3)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区别
①可撤销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其效力已发生,而且未撤销,其效力不消灭。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②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行为为条件。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不以撤销行为为条件;
③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为之,非撤销权人不得主张其效力消灭,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不需要行使撤销权;
④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的行使拥有选择的自由,撤销权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以通过承认的表示使撤销权归于消灭,无效民事行为基于法律规定无效,相关权利人没有决定权;
⑤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于行为的开始,即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时无效,无效民事行为法律规定无效不需要撤销就自始无效。
三、论述题
1.论无效民事行为。(山东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我国民法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主要有哪些。(简答题,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2)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简答题,山东大学2008年研)
答:(1)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自始、当然、确定不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的民事行为。
(2)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①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实施的民事行为,如纯获利益的行为。另一种是不得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依法不能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为无效。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2项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得到法定代理人允许的行为,为有效民事行为;未得到法定代理人允许的合同行为,依照《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应属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而未得到法定代理人允许的单方行为无相对人参加,不存在对相对人利益的保护问题,故应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
②意思表示不自由且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
虽然依《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但依《合同法》第52条第1项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损害国家利益的才为无效合同。从民法原理来看,因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③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
a.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这类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双方为牟取不正当利益,互相勾结串通而实施的有损于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恶意串通行为的构成要件是:
第一,当事人双方在实施民事行为时有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故意;
第二,行为人双方在实施民事行为时有串通一气、互相勾结的行为,若无这种勾结、串通,民事行为将不可能实施或者以另外的内容实施;
第三,该民事行为履行的结果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
b.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这类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为规避法律达到违法目的而实施的以合法形式出现的民事行为。这类行为包括:
第一,为达到违法目的而实施伪装的民事行为。如为逃避追赃或者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财产,以伪装的买卖合同或者赠与合同隐匿财产。这类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
第二,为达到违法目的以一个伪装的民事行为掩盖另一真实的民事行为。伪装的民事行为应当无效;被伪装民事行为掩盖的真实的民事行为,如果不违反法律可以有效;如果违反法律,也应无效。
c.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这类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民事行为。这类行为大致有:
第一,行为的本身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它又包括实行或者鼓励实行有悖于整个社会生活最基本要求的行为,如鼓励赌博;以及故意不实行社会公共利益所要求的起码行为。
第二,限制他人或者自己权利能力或者行为能力的行为。限制法律上的能力的行为仅及于特定的事项,不一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果这种行为违背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如约定永远不得结婚的契约,则该行为应属无效。
第三,行为的本身也许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但所附的条件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如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约定,由其履行职务而给予报酬的行为。
d.违反法律禁止规定或者强行规定的民事行为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为无效合同。《合同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2.试述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类型。(中山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效力未定行为的种类。(简答题,武汉理工2010年研)
(2)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种类。(简答题,上交2007年研)
(3)简述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含概念、类型、法律后果)(简答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年研)
答:(1)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又称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只有经由特定当事人的行为,才能确定生效或不生效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既存在转变为确定不生效民事行为的可能,也存在转变为确定有效民事行为的可能。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并不存在对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因此没有发动公权力对民事行为的效力进行干预的必要。允许经由特定当事人的行为最终确定民事行为的效力,是贯彻私法自治原则的需要。
(2)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类型
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多方民事行为
《民法通则》第58条第2项以及《合同法》第47条第1款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绝对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多方民事行为,尤其是合同行为,属于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②无权处分行为
无权处分行为是指当事人在对财产(包括物和权利)没有处分权能的情况下,实施了以引起财产权利变动为目的的民事行为。依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无权处分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③无权代理行为
无权代理行为即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在代理权终止后,以代理人的身份所进行的民事行为。依据《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以及《合同法》第48条第1款的规定,狭义的无权代理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④无权代表行为
无权代表行为是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人超越代表权限进行的民事行为。超越代表权限进行的民事行为,包括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组织的负责人未经法人或其他组织授权,超越法人或其他组织章程中规定的经营范围进行的民事行为;也包括他们超越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章程或决议对其代表权设定的其他限制进行的民事行为。
(3)法律后果
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的最终后果是被确认绝对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有效的民事行为能实现行为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尽管不能实现行为人预期的法律效果,但并非不发生任何法律效果。
被确认绝对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发生如下法律后果:
①返还财产
民事行为自成立至被确认绝对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期间,当事人可能已根据该民事行为取得了对方的财产。民事行为被确认绝对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后,当事人取得财产的法律根据已丧失,原物仍存在的,交付财产的一方可行使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请求受领财产的一方返还财产。原物不存在的,交付财产的一方可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要求对方返还不当得利。只有一方交付财产的,作单方返还;双方皆交付了财产的,作双方返还。
②赔偿损失
依据《民法通则》第61条第1款以及《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绝对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如系由一方的过错造成,要由有过错的一方向无过错的一方赔偿因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所发生的损失。在双方皆有过错的情况下,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就民事行为被撤销时赔偿损失的范围,应区分类型予以认定:民事行为被撤销是由于当事人一方存在重大误解的,该方当事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数额不应超过民事行为有效时对方当事人可以获得的利益数额。民事行为被撤销是由于当事人一方采用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的,该方当事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数额不受民事行为有效时对方当事人可以获得的利益数额的限制。
③其他法律后果
依据《民法通则》第61条第2款以及《合同法》第59条的规定,在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时,追缴双方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给第三人。依据《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74条的规定, “双方取得的财产”,应当包括双方当事人已经取得和约定取得的财产。
3.可撤销与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比较。(中山大学2004年研)
相关试题:试述效力待定法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区别。(上海海事大学2014年研)
答:(1)可撤销与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相对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但因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可以因行为人撤销权的行使,使民事行为自始归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只是相对无效,有效与否,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不同于无效民事行为的绝对无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只有经过特定当事人的行为,才能确定生效或不生效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既存在转变为不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可能性,也存在转变为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可能性。
(2)可撤销与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①二者的发生事由不同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发生事由为:a.重大误解;b.显失公平;c.合同中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方式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为民事行为,并因此给该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发生事由为:a.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b.无权处分行为;c.无权代理行为。
②二者在权利行使前的效力状态不同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在被撤销前属有效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在被追认前效力未定。
③二者在权利行使后的效力不同
在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中撤销权的行使导致的是权利的消灭,该权利的消灭溯及其成立之时,自始无效。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中追认权的行使导致的是权利的自始有效。
④二者的权利行使方式不同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中撤销权人行使权利的意思表示,须向法院或仲裁机关作出,而非向相对人作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中追认权人的意思表示仅需向相对人表示即可。
(3)可撤销与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联系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都是《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民事行为,它们既不属于有效的法律行为,也不属于无效的法律行为,而是一种独立的形态,但是由于其在行为生效要件上存在缺陷,二者最后的归属点仍在有效法律行为与无效法律行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