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经济复兴与人口增长
11世纪以后,国际贸易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复兴。地中海是欧洲、亚洲和非洲相互进行商品交流的中心,可进行各种商品的贸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香料和丝绸。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聚集在地中海周围,逐渐控制了香料贸易。丝绸工业12世纪才被引入欧洲,但由于丝绸贸易日趋兴旺,到1500年时已在南欧得到了快速发展。纺织品的质量、花色品种都有了重大的改进。意大利人在法国,尤其是里昂和香槟城的大型市场里经营丝绸。当然,在地中海进行贸易的商品不仅是香料和丝绸,来自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其他商品贸易也比以前更加频繁。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刺激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欧洲经济开始复兴时,拜占庭帝国经济发展较快,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和贸易比较发达,其占据了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南有马尔马拉海,北有博斯普鲁斯海湾,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谓的金角湾。它还是中世纪四条重要商路的汇合点,南北两面都有一条狭长且能航行的海峡分别构成了两条水路,一条自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然后进入南高加索、里海,与通往波罗的海和北欧的商路接通;另一条自达达尼尔海峡西行,进入爱琴海和地中海,与中欧、北非的商路接通。两条陆路分别联系西欧和远东的商路。拜占庭帝国凭借君士坦丁堡,占据了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地位。
12世纪以后,许多地区尤其是荷兰、德国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农村定居地在扩大。与此同时,西欧的许多地区逐步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西欧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2世纪初开始直到13世纪中期,从大西洋沿岸直到第聂伯河的整个西欧北部地区,成为一个农业繁荣的区域,意大利和其他南部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繁荣景象。耕地被大量地开垦出来,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从两季轮作转变为三季轮作体系也保证了食物的供给量,减少了饥荒的发生。在农作物生产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域专业化迹象。
这一时期,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造船技术方面,欧洲船舶每艘的吨位平均增大了4倍。14世纪时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使船能够逆风航行,加快了航行的速度。在航海技术方面,真正提高欧洲航海水平的还是指南针的应用。指南针约在12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中国的磁罗盘先由陆路传到西方,后来又由欧洲的航海家改造成“指北”方向。1485年前后,葡萄牙人在航海时开始使用星盘。15世纪前后,地图绘制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有些航海图上已能准确地标明精确的罗盘方位,给航海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船舶和技术的进步成为地中海、波罗的海、大西洋群岛和非洲西北海岸之间贸易增长的基础。
在欧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不断增长也是经济复兴的重要原因。1000—1340年,希腊和巴尔干、意大利、伊比利亚、法兰西-低地国家、不列颠岛,以及德意志-斯堪的纳维亚的人口如表3-2所示,均快速增长。欧洲中部和北部在鼠疫来临之前,人口增长了3倍左右。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需要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和工业品。为此,欧洲各国一方面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精细耕作,并不断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冶金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然而,在14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巨大的人口减少危机,这是由于毁灭性的“黑死病”[15]传播所引起的,使欧洲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黑死病最初在1338年中亚一个小城中出现,1340年左右向南传到印度,随后向西沿古代商道传到俄罗斯东部。其症状最早是在1348年被佛罗伦萨人博卡奇奥记录下来的,最初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肿块,然后身体的许多部分会出现青黑色的疱疹,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原因。几乎无人能够幸免,绝大部分的患者会在3天内死去。当时极少有人能幸免于难。1345年,鞑靼人对热那亚领地法卡久攻不下,于是将黑死病患者的尸体抛入城中,使城中疫情流行,绝大多数法卡的居民死亡,只有极少数逃到了地中海地区。
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铁蹄最先踏过康斯堡坦丁——拜占庭最大的贸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都相继爆发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袭击了莫斯科,连莫斯科大公和东正教的主教都相继死去。这种残酷的景象很快在欧洲蔓延开来,法国的马赛有5.6万人死于鼠疫。1348年底,黑死病的阴影蔓延至德国和奥地利。据历史记载,维也纳曾在一天内便死亡上千人;而在德国,因为有三分之一的神职人员失去了生命,许多教堂和修道院甚至无法维持。到了1349年,黑死病又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351年传到瑞典,1353年传到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和俄罗斯。只有路途遥远和人口稀少的地区才未受到伤害。据估算,当时在欧洲地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因鼠疫而死亡,其死亡总数高达2500万人左右,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从30岁缩短到20岁。随着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导致大片耕地荒废。疫情发生之后,城市人口萎缩,市场萧条,经济回复到基本的生存水平。
尽管中世纪后期发生的鼠疫大为流行,欧洲人口明显减少,但幸运的是随后的半个世纪迅速得以恢复。从表3-3中可以看出,在1000—1500年,西欧的人口增长速度年均达到0.16%,比世界上任何地区都快。其中北部国家人口增长又快于那些靠近地中海的国家。到1500年,据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估计,如表3-4所示,欧洲人口又增至87 718万人,500年间增长了48 705万人。人口的迅速增长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而这一时期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亚洲和非洲的水平。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商业的复兴,各地区的经济交往、贸易和联系更加密切,为后来欧洲出现的商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表3-3 世界经济的结构和主要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吴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表3-4 欧洲地区人口的推算
资料来源:[1] Clark, C. Population Growth and Land Use, Macmillan, London, 196;[2] Durand, J.D.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An Evalu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1974;Biraben;[3]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注释
[1]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2] 东罗马帝国(公元395—1453年),又称拜占庭帝国。它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地中海沿岸。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君士坦丁堡。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入君士坦丁堡而灭亡。到了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3] 公元542年开始,瘟疫在君士坦丁堡爆发,规模空前,破坏性极强,因其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其影响范围随地中海向西扩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鼠疫导致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居民死亡。它还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直到1/4的罗马人口死于鼠疫。这次鼠疫引起的饥荒和内乱彻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东罗马帝国元气大伤,走向崩溃。据估计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1亿人丧生。它使公元541—700年间的欧洲人口减少约50%,可能也是阿拉伯人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4] M. 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M].第1卷.王春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 欧洲地处中高纬度,从气候上可以阿尔卑斯山为线分为南北两个地区。西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差较小,降水量在一年中分布均衡。南部作为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区,夏季高温,但受到来自撒哈拉沙漠热气流的影响而十分干燥;冬季雨水丰沛,但在大西洋气团的作用下气候十分阴冷。雨热期不同,是整个西欧气候的典型特点,不利于需要高温高湿的高产淀粉作物如水稻、薯类的生长。就土壤而言,西欧偏北部地区是混交林带的生草灰化土壤,酸性较大,肥沃程度偏低,其余大部分地区虽属阔叶林带的棕色森林土壤,酸碱度适中,肥力尚可,但由于冬季降水偏多的缘故,使土壤排水性能差,而且难于翻耕。
[6] 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亦称三田制、三区轮作制。其是中世纪欧洲国家盛行的一种谷物种植制度。那时,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有轮重犁的推广普及,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活动增加了大量的耕地,8世纪后,三圃制盛行于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阴凉、土质粘重的中欧和西欧等地。它把耕地分为面积大体相等的休闲地、春播地、秋播地三个耕区。作物也在各区轮作,春播作物有大麦、燕麦和豆类,秋播作物有小麦和黑麦。耕地和作物分别依次逐年轮换,三年一个循环。与二圃制相比,三圃制一年可以收获两次,休闲地面积由1/2减少到1/3,既有利于减少农业灾害或歉收的风险,又有利于耕地和劳动力利用率的提高,因而农业生产水平高于二圃制。
[7]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M].潘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8] “汉萨同盟”一名首次出现于1344年,最初是共享特权的商业联盟。1356年,商人汉萨发展为城市汉萨,它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加入者包括绝大多数北德沿海城市,后来加入者有科隆、但泽和柯尼斯堡。1358年,波罗的海东岸的里加等城也加入了汉萨同盟。1367年,加盟的77个城市的代表在科隆举行首次会议。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的决定。1368—1370年汉萨同盟的联合舰队战败丹麦,迫使丹麦签订《斯特拉尔松德和约》。该和约的签订致使汉萨同盟拥有北欧政治同盟的性质,扩大了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北海的贸易以及对斯堪的纳维亚政治的控制。汉萨同盟在鼎盛时期,结盟城市多达160多个,同盟在各地享有商业优惠,在伦敦、诺夫哥罗德、布鲁日、卑尔根等地均设有商站。同盟各城市的政权为城市贵族和大商人控制。15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英国、尼德兰、瑞典的工商业日益发展,立陶宛、波兰联合后逐步强盛。莫斯科公国征服诺夫哥罗德后关闭了汉萨同盟在该城的商站,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商业中心的转移,汉萨同盟渐失优势,于1669年解体。
[9] M. 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M].第1卷.王春运,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0] M.M.波斯坦、D.C.科尔曼、彼得•马塞厄斯.剑桥欧洲经济史[M].第2卷.王春运,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1] 中世纪的手工业主要有两种:个体户(Small Business)和商会(Guild)。个体户的益处是利润独享,缺点是没有保障,打官司也无人撑腰;商会则是许多个体户的联合体,好处当然是打官司赢的概率比较大,并且有经济保障,因为有商会支持,不足的是利润均分。如果那年赚钱多,而碰巧有人濒临破产,那么他的风险就要由大家共同承担。
[12] 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五至十五世纪)[M].潘源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3] 集市是一种规模较大或很大的贸易集场,它不但是区域性的,而且有时是国际性的贸易交换场所。一般每年举办一次或几次,每次时间长短不一,通常为1~2周,短者3~5天,长者可达2~3周或几个月。集市开业的批准权往往掌握在国王或诸侯的手中,地方上的中小封建主无权过问。国王和诸侯对集市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以保障交易者及其货物的安全。集市一般设于城市,中世纪西欧著名的集市有法国的香槟集市、里昂集市;佛兰德尔的布鲁日集市;安特卫普集市;日内瓦集市;英国的圣爱弗斯集市。
[14] 汉斯-维尔纳•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M].王亚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15] 黑死病是一种淋巴腺肿的鼠疫,它是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病菌是由跳蚤的唾液所携带,带疫的跳蚤先吸入受到感染的老鼠血液,等老鼠死后,再跳到人体上,透过血液把细菌传染到宿主的体内。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症状而命名,患者会出现大块黑色而疼痛并且会渗出血液和浓汁的肿瘤。受感染的人会高烧不退且精神错乱。很多人在感染后的48小时内死亡,但也有少数人能够抵抗这种传染病而存活下来。黑死病是历史上最为神秘的疾病。从1348—1352年,它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其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死亡约2500万人。尽管准确统计欧洲的死亡数字已经不可能了,但是许多城镇留下的记录却见证了这一惊人的损失。1467年,俄罗斯死亡12.7万人;1348年德国编年史学家吕贝克记载死亡了9万人,最多1天的死亡数字高达1500人;在维也纳,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丧命;根据俄罗斯摩棱斯克的记载,1386年只有5人幸存。在整个14世纪,大部分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都在50%以上。不过,那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直到15世纪末,欧洲每10年就会遭到一次黑死病的袭击。至于究竟有多少人死于黑死病,对于人们来说仍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