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书旨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集群企业实施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结构、治理机制以及提高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能力的有效战略、组织形式和战略绩效考评方法,在“结构—行为—绩效”架构下,系统阐述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环境规制和价值共创的路径特征。
本书研究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子目标。
(1)集群共享经济环境规制机制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产业集群环境中影响集群企业管理者选择并实施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诱因、协同方式与有效治理机制。
(2)企业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机理
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高集群企业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战略路径与组织形式以及战略绩效考评方法。
(3)集群共享环境与企业战略之间的交互作用
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集群共享经济环境规制力量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以及企业共享经济模式适应环境规制并产生可持续战略绩效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主流共享经济理论有三种:交易成本理论、协同消费理论和多边市场理论,这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企业共享经济的诱因、行为动机和交易机制,但是不能揭示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将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纳入企业共享经济范畴,可以拓展企业共享经济理论,理论创新可以为阐释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诱因、行为动机以及运行机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为提高企业共享经济的可持续能力提供更为直接而系统的解释范式。
1.丰富关于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战略环境分析的理论
(1)构建的新概念(集群共享经济、集群社会资本)及其测评方法,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估影响集群企业实施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诱因以及集群网络环境,克服交易成本理论的诱因单一性和多边市场理论忽略共享经济社会环境特征的不足。运用这两个概念,可以综合分析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赖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从而拓展主流共享经济理论的范畴。
(2)构建的新概念(集群竞争力和集群选择力)及其测评方法,可以更为系统地评价影响集群企业共享经济过程与结果的市场机制和社会选择,克服主流经济理论关于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诱因、动机与交易机制的不足。运用这两个概念,可以综合评价影响集群企业共享经济利益相关者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
2.丰富关于提高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竞争优势的理论
(1)构建的新概念(集群价值共创力和集群网络嵌入力)及其测评方法,可以更为准确地评价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弥补主流共享经济理论以及战略和组织理论中关于企业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不足。运用这两个概念,可以综合评价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构建的新概念(集群共享生产力和集群共享创新力)及其测评方法可以用来综合实施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战略绩效,弥补主流企业共享经济理论、战略和组织理论中缺乏评价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战略绩效的不足。运用这两个概念,可以系统评价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战略绩效。
3.整合了关于集群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运用新构建的8个新概念,构建出3个结构方程模型,经过实证检验后得出的系列结论在“结构—行为—绩效”架构下,可以系统阐释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环境规制机制以及价值共创获取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特征。这些结论弥补了主流企业共享经济理论、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中关于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环境规制与战略选择方面研究的不足。运用这些命题,可以分析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环境规制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理。
除了拓展主流企业共享经济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之外,这些结论对我国产业和产业集群创新和升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Porter, 1998)。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并已跨越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集聚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3)。2011年以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呈持续下滑趋势,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经济新常态(李杨,2014)。在经济新常态下,高速增长转型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2014)。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升级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由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涨,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趋紧,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比较优势成本逐渐被削弱,工业经济亟须通过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贺俊,201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说是技术、产业、制度和区域的多元结构不断转化和升级的过程,在研究发展大国工业化的时候,应重点研究技术多元结构和产业多元结构的关系以及转化升级的机理(谭崇台,2014)。
因此,通过税收和其他振兴政策提高产业集群升级能力(洪俊杰,2014),通过提高产业融合能力、智能化水准、本土化程度、公共治理能力、共享大数据平台、发展众筹融资模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和产业升级能力(胡立军等,2015),这些措施都难以从产业集群的内在动力机制系统方面来阐释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升级的演进机制。
环境规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原毅军等,2014),比如,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力,需要强化环境的规制力(李斌等,2013),只有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层原因考察,改善现有结构,从生存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寻找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问题的内生驱动和扭曲因素以实现两者的兼容,才是合理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与政策取向的关键所在(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3)。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与层级组织之间的双边或多边治理的产业组织(Williamson, 1989),体现着区域或国家的时空竞争优势(Porter, 1998)。作为组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实体,集群企业可以利用经济外部性构建相对于非集群企业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Porter, 2008),同时,其战略行为反作用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与演进过程,可改善或妨碍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Bell, 2009)。顺理成章地,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升级问题,可以选择在“结构—行为—绩效”架构下研究产业集群环境对集群企业战略导向的规制问题以及集群企业战略选择对于构建自身竞争优势、促进产业、产业集群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多维路径问题。
因此,本书关于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环境规制与价值共创路径研究为产业集群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实践意义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创新与创业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产业和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路径。
2015年威海市经信委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为研发生产高端新信息产品,加快培植骨干企业,重点打造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化基地,新信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到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到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
笔者以威海新信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调研对象,研究内容包含集群企业共享经济环境规制和价值共创的多维路径特征。研究结论可以用来分析如何通过市场和社会选择调节集群企业集群网络结构与竞争态势,这对于威海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促进或调节新信息产业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公共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还得出了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一些新结论,可以用来分析集群企业如何选择有利于共享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和组织形式,如何评价集群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战略绩效。这些结论对集群企业管理者识别集群共享环境与制定有效共享经济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产业集群的结构和研究规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往关于产业、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成果不能从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内源动力出发,对产业多元结构的关系和转化升级原理进行阐释。因此,本书的结论还可以借鉴其他区域类似新信息产业集群的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以及如何通过建设产业集群促进双创局面的公共管理和企业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共享经济作为治国发展理念之一。共享经济是实现新旧功能转化、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本书结论对促进供给侧改革、提高“互联网+”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