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
一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概念
(一)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或地理概念,如黄河流域就是有明确空间范围的地理区域,指水流汇集到黄河的空间区域;是一个管理概念,如我国的各级行政区划形成的区域,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综合管理和服务的空间范围,其对象不但指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事物、现象和过程,也包括其空间范围内的人以及由人组合而成的各种庞大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活动类型集中表现区域,如关中平原,不但是指关中这个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的区域,更是指一种经济组织方式、人口集聚方式、文化繁荣方式等的集中表现区域,华北平原、河套平原等也具有这样的特色;是一个文化概念,如潮汕地区,有模糊的地理区域,但更多是一种潮汕文化集中表现的区域。
本书中的区域是具有一定地域范围、人口集聚、经济体系、社会发展方式、文化基础、管理体系的模糊区域,其空间区域不完全确定,可能是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以下的区域一般不做论述)、跨地级行政区的区域(可能由几个县级行政区组成)、省级行政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涉及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地级行政区)等。从管理和数据采集分析的角度看,本书所描述的区域主要是指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
(二)区域治理
区域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或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治理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词,有理顺以及使事物条理、符合某种特定规则的意思,具有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等作用。
区域治理的内涵。区域治理包括区域环境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政治治理,甚至包括军事、外交、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的方式方法,既尊重各种自然规律、顺应各种自然规律,又充分利用人的能动性突破各种自然规律的约束和限制;其二是利用和平衡各种力量的措施和工具,针对区域内以特定利益为表现和凝聚力的各种力量,既充分利用这些力量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作用,又通过制度安排平衡各种力量强度和节奏,以减少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其三是规范区域经济社会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方法和路径,使区域经济社会各要素、各主体、各领域、各环节、各过程能够相互促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三)区域经济社会治理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概念。区域经济社会治理就是以区域经济社会为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区域治理。其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基础要素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的治理,使其相互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以保障区域经济更有社会性;第二是区域经济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治理,使区域经济社会各种现象和过程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以实现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向推动力的最大化;第三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规范化,通过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使区域经济社会各种活动符合特定规范,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第四是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区域内人的全面发展,不符合这一终极目标的经济社会现象都需要进行调整。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内涵。区域经济社会治理不但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军事、法治、文化等方面内容。由于政治、法治、文化等方面的治理或过于敏感,或难以准确把握,故其不作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内涵。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很多,整体上可以分为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经济与社会联动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过程和效果看,区域经济社会治理包括:第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基本面管控,目的是使区域经济社会维持正常运转;第二是经济社会预期治理,通过合理发展预期的塑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基本动力,同时防止预期过高导致经济社会运行的失衡;第三是区域经济社会供给管理,通过区域天时、地利、人和等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区域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需要的资源和动力持续供应;第四是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管理,合理控制区域一定时段内各种具体需求的数量和节奏,使之与区域经济社会供给能力相匹配;第五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关系、各种群体之间的矛盾等。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视角。从不同视角观察和研究区域经济社会治理,其具体内容、研究方法、基本理念等方面会有很大不同。这里对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研究侧重在地理空间角度,即区域经济社会所涉及的内容研究都是从空间布局和空间相互作用角度来展开,不但要了解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关注其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为分析区域经济社会治理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一种空间化分析工具。
二 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的必然
区域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区域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一方面,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新要求,使区域发展的指挥棒发生了变化,指挥棒的变化不但会导致短期发展目标的变化,而且会引起发展方式和理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受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原有的环境和条件已不复存在,区域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挑战和机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转变,区域发展路径也必然发生变化,才能与区域发展新需求相适应。
区域经济结构和形态发生了变化。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整体上早已告别了以物质匮乏为特征的经济短缺时代,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虽然在部分区域、个别年份的第二产业比重会有所升高,但这只是阶段性表现和个别现象。产业结构和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产业比重逐步降低,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逐步崛起,经济体系中以人的需求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快速发展。这些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需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新技术快速普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现象和过程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对信息真实性、权威性的把控变得异常困难,这给区域经济社会组织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变革经济社会管理,这种变革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何从“熟人”社会管理走向“现代”社会管理;如何从面向“群体”的规模化、批量化服务,转向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如何从对“光脚”人的管理转向对“穿鞋”人的服务。
(二)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是满足人全面发展需要的必然
私有经济意识和权力的强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个人或家族财富的积累,以及各种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和体制机制的建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进一步强化了私有经济意识,普通民众对私有经济发展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虽然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不是零和游戏,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做大经济规模蛋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定区域经济规模基本上有个总量天花板,你占多了,别人必然占得少。在市场环境下,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如果市场环境中夹杂有社会、权力、政治等因素,竞争将变得惨烈,并且往往会产生难以掌控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建立适宜这种私有经济意识和发展权强化的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模式。
人的多元化需求使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走向科学化。经济的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变革,使人的多元化需求成为常态。无论承认不承认,虽然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10年的0.481降低到2016年的0.465(较2015年上升了0.003)[1],整体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区域贫富差距依然不可低估,区域内人口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富人、中产、穷人等群体,各群体(阶层)根据居住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文化习俗等又分为若干消费群体,其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小众化趋势,这对区域生产管理和消费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的个性化需求使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走向精细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的个性化需求满足成为可能。按个人喜好定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也是小众化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消费和服务需求主体、意见表达主体、认识思考主体。这就给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提出了更多新要求。
(三)强化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是趋利避害的必然
降低区域发展成本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区域财富的增加使区域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同时使建设失败的代价越来越大。从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这说明随着区域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进一步建设的成本或投入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失误或失败的成本越来越高,降低区域发展成本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
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意味着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区域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协调能力在增强;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需求的增加,使区域自然灾害的风险程度在上升,意味着相同级别的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对居民精神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风险越来越高,如何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降低社会风险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目前,多数区域社会正由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以城市城镇为空间集聚区域、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则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途径颠覆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好消息的传播可能因为与当事人关系不大而被漠视,而坏消息传播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包括谣言引起的事件)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悄悄酝酿,社会运行的风险越来越高,如何降低社会风险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绕不开的内容。
(四)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必然
发现和利用好区域特色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必修课。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特色,这些禀赋和特色蕴藏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当下,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区域的未来。对于个人而言,正确认识自己实际上是件很难的事情;对于区域而言,充分认识自我也是件需要不断探索的事情。一座座排放废气的工厂某种程度上是区域对自己认识不充分的后果,高楼林立、人气低落的空城某种程度上是区域不自量力的表现,项目稀少、土地闲置的工业园区某种程度上是区域自身认识不足的结果,这样的例子不是少数,也充分说明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发现和利用好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话题,比较优势是区域的真正优势。每个区域现有的优势在形成之初,可能具有一定偶然性,如“三线”建设时期大型工业项目的布局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布局的出发点可能有很大差别,大项目的布局可能改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发展逐步回归其自身规律的时候,任何区域的竞争优势主要是自己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往往是固有的、不可替代的,如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的比较优势是特有的,甚至是独享的,河南省和山东省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利用好这一比较优势,可以使河北省获得更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因此,一个区域充分认识和利用好区域比较优势是更好发展的基础路径。
发现和避开区域劣势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是每个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时相伴而生的重要任务。比较劣势不是固定不变的,如能源需求旺盛的时期,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是比较优势,但随着新发展观的落实、经济转型和环保政策的推进,山西省基础雄厚、规模巨大、一业独大的煤炭产业反而成为一种劣势。受政绩考核等因素的影响,认识和承认区域的比较优势容易,正确认识、讨论自己的比较劣势则很困难、很不情愿,但这是强化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五)科技进步使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成为可能
科学技术可以为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和管理服务模式现代化提供条件。从管理和服务角度看,现代与传统的主要差别是现代化意味着方法更科学、组织更有效、方式更人性化、思路更符合现代理念等。科学技术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手段和方法支撑,例如,过去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项目往往是地方报纸质材料到相关司局,项目审批的速度取决于相关工作是否做到位了;而如今的政务办事大厅运行模式,把该办的事情全部向全社会公开,项目申报单位清楚知道审批的最晚时间、材料是否齐全、审批进度等信息,项目审批模式从“跑部”模式转变为政务办事大厅运行模式,这当然是拜科技所赐,当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科技进步使以人为本的服务成为可能。区域经济社会治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任何区域人口的数量和需求都是十分巨大的,了解每个人的需求和期待靠传统手段是不可能的,即使下大力气进行各种形式的普查、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也难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个人信息采集和分析成为可能,这也意味着面向个人的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这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个人关联信息的分析,管理部门可以很容易判断一个拿低保的人所享受的各种特殊福利发放是否准确,很容易断定一个人是否为某些活动的参与者。
科技进步将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试想如果没有大数据的支持,想实时掌控交通动态信息是不可能的;交通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模式,使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没有实际交通大数据,想进行实时导航服务几乎不可能,实现对城市交通网络的管理也是不现实的。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深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一些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提升了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