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歲乃有一甲一、甲四、大正藏、校輯、詩集
百歲乃有一[1]〔一〕,人得七十稀[2]〔二〕。張眼看他死〔三〕,不能自覺知〔四〕。癡皮裹[3]膿血〔五〕,頑骨强相随[4]〔六〕。兩腳行衣架[5]〔七〕,步步入[6]阿鼻〔八〕。(〇一三)
詩集以此首與〇一四、〇一五、〇一六首併作一首。
【校勘】
[1]“乃有一”,原作“乃有一人”,校輯、詩集删“乃”作“有一人”。按“乃”通作“寧”,“人”屬下句。“寧有一”即豈有一人。善見律毘婆沙:“乃可没命,何敢有犯。”佛本行集經卷三受決定品:“我今乃可將臭肉身於此泥上作大橋梁,令佛世尊履我身上過。”梁書臨川王宏傳:“乃可無我,此事不容暫廢。”續高僧傳卷六釋道超傳:“乃可無七尺,何事在於人後?”變文集醜女緣起:“乃可不要富貴,亦不藉你官職。”以上“乃可”即是“寧可”。維摩詰經卷下見阿閦佛品:“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患害處?”“乃能”即是“寧能”。皆是“乃”、“寧”相通之證。〇一九首“人人百歲乃有一,縱令長命七十稀”,句式類似。
[2]詩集、校輯作“得七十者稀”。“者”爲衍文。
[3]“裹”,原作“”。康熙字典:“
,字彙補:責尺切,音執。字辨:囊也。〇按與裹字音義别。”楚按,“
”即“裹”字俗體,不必拘於康熙字典之說,龍龕手鏡衣部:“
俗裹正。”
[4]“随”,校輯作“隨”。碑别字上平聲四支,唐阿史那忠碑“隨”作“随”。
[5]“架”,原作“”,甲四作“
”,即“架”字别體。詩集作“枷”。變文集鷰子賦:“亦是窮奇鳥,搆
足詞章。”按拾得詩:“箇箇心搆架,造業大如山。”“搆
”即“搆架”,因知“
”即“架”也。
[6]“入”,原脫,據甲四補。
【注釋】
〔一〕百歲乃有一:“乃”通“寧”,“豈”之義,見校語。按古人以爲人壽大限百年,而得之者蓋寡。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吕氏春秋安死:“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列子楊朱:“百年,壽之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權德輿古興:“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白居易對酒:“人生一百歲,通計三萬日。何況百歲中,人間百無一。”廣記卷三五〇浮梁張令(出纂異記):“大凡世人之壽,皆可致百歲。而以喜怒哀樂,汩没心源,愛惡嗜欲,伐生之根,而又揚己之能,掩彼之長,顛倒方寸,頃刻萬變,神倦思怠,難全天和,如彼淡泉,汩於五味,欲致不壞,其可得乎?”
〔二〕人得七十稀:唐人習語如此。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自誨:“人生百歲七十稀。”又曲江早秋:“人壽七十稀,七十新過半。”又栽松:“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
〔三〕張眼:睜大眼睛。御覽卷四九二引東觀漢記曰:“馬援平交趾,上言太守蘇定張眼視錢,呼牒切目計賊,怯於戰功,宜加切勑。後定果下獄。”
〔四〕覺知:覺悟。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法師今朝分明說,只恕(恐)門徒不覺知。”
〔五〕癡皮裹膿血:按禪秘要法經:“今我此身,前時不淨,九孔膿流,筋纏血塗。”變文集山遠公話:“薄皮裹膿血,筋纏臭骨頭,從頭觀至足,遍體是膿流。”蓋佛教不淨觀强調人身種種穢惡不堪,故梵志詩亦有此等語句。
〔六〕頑骨:以稱冥頑不靈之人。〇四九首亦云:“從頭捉將去,頑骨不心驚。”
〔七〕衣架:比喻人之軀體。白居易又答賀客:“銀章暫假爲專城,賀客來多懶起迎。似掛緋衫衣架上,朽株枯竹有何榮。”今時尚有“衣架飯桶”之語。
〔八〕阿鼻:即阿鼻地獄,意譯無間地獄,謂受罪無有間歇。翻譯名義集卷二阿鼻:“此云無間。觀佛三昧經:‘阿言無,鼻言救。’成論明五無間:一趣果無間,捨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如阿鼻相,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偏滿故。”北本涅槃經卷一九:“阿鼻地獄。四方有門,一一門外,各有猛火,東西南北,交過通徹,八萬由延,周匝鐵墻,鐵網彌覆。其地亦鐵,上火徹下,下火徹上。大王,若魚在,脂膏焦然,是中罪人,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