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深入腠里导气血,扶正祛邪保健康
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消耗氧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或瘀血,以此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法在古时候称为角法,是因为古人以兽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后来人们使用竹筒来做罐,因此,拔罐法还有一个名字叫“吸筒法”。
拔罐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最开始拔罐法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结核、风湿病等内科病证。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罐的材料、质地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从兽角、竹筒发展为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近年来研制成的抽气罐、挤压罐、电磁罐等。拔罐的操作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从单纯的留罐法发展为走罐法、闪罐法,以及针罐、药罐、刺血罐、抽气灌水罐等。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仅是治疗外科疮疡,还用于治疗感冒、消化不良、腹泻、身体疼痛、月经病等疾病。此外,拔罐法还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因此,拔罐法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治疗多种疾病,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1 拔罐保健原理
中医认为,由于各种因素而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常产生的一些疾病,通过拔罐后负压作用所产生的较强的吸拔力,作用于经络穴位上,能够开泄腠理,将病邪、恶物从皮肤表面吸出体外,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促进脏腑经络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般来说,拔罐主要是通过吸力刺激、温热刺激和负压作用三大方法来对人体产生效用的。
1.吸力刺激
拔罐时产生的负压吸拔力的大小决定了人体所受的刺激量和刺激强度的大小。轻而慢的拔罐方法,可以起到抑制神经系统的作用,比如在足三里处拔罐,会使胃蠕动处于减缓状态;相反,重而快的拔罐方法,可以使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比如在胃俞处拔罐,胃蠕动处于亢奋状态。拔罐时,罐口紧紧地吸拔于人体的皮肤表面,吸拔力的刺激引起皮肤、肌肉、神经、血管等一连串的内分泌反应,有利于加强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毒物的排泄,达到身体保健的功效。
2.温热刺激
使用竹罐、药罐或火罐时,拔罐疗法会对局部体表产生温热刺激,使毛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体表组织的活力。比如,当一个人身体某个部位受到撞击之后,可以在他所受伤害的部位进行拔罐,从而减少或者消除致痛物质的刺激,使得疼痛随之慢慢减轻。
3.负压效应
拔罐产生的负压使身体局部迅速充血并形成瘀血,产生溶血现象。白细胞的数量略有增加,而且吞噬细胞的功能也大大提高了。负压时,人体的皮肤毛细血孔会充分张开,这样有助于提高皮肤的耐受力,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促进体内毒素的外排,增强身体的抗病、防病能力,加速身体疾病痊愈。
拔罐疗法运用的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皮部和腧穴,通过经脉、络脉把治疗的刺激信息传递到有关的器官、组织、脏腑。因此,拔罐疗法一则可以疏通经络,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血得到温养濡润。二则可以扶正固本,中医认为,“正气”为主的健康状态,是通过经络气血的畅通的实现的,保证身体不受外邪刺激,正气自然便可安康。
2
拔罐常用罐具
拔罐的器具种类多样,常用的有竹罐、陶罐、抽气罐、挤压罐、玻璃罐几种。抽气罐是家庭和医疗方面较为普遍使用的罐具之一,玻璃罐、瓶罐等也可家庭自制使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罐具的样式和特性。
1.竹罐
用竹子截成竹筒状,一端留竹节做底,另一端做罐口,罐口要光滑平正。优点是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巧、不易碎,缺点是易破裂、易漏气、吸拔力小。
2.陶罐
用陶土烧制成腰鼓状,口径大小不一,口径小的较短,口径大的则较长。优点是吸拔力较大,缺点是重量大、易碎、不透明、易烫伤皮肤。
3.橡胶罐
用橡胶为制成。优点是不易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缺点是吸拔力小、无温热感、只能固定部位治疗,不能施其他手法,不能高温消毒。
4.抽气罐
用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平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宜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抽气罐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安全,缺点是疗效不及火罐。
5.挤压罐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身体呈螺旋形,就像宝塔一样,口大向上越来越小,一般为三层,具有弹性,可以挤压。优点是使用更方便,不会破碎,缺点是吸拔力较弱,维持时间较短。
6.木罐
根据所需要的大小,削切坚硬的原木,再用油浸泡之后,用火烤烫,明显出现光泽后,便可使用。优点是易消毒,方便携带,缺点是易干裂漏气,不易观察罐内变化。
7.玻璃罐
玻璃罐是最常用的拔罐用具,它是在陶制罐的基础上,用玻璃加工制作而成的,形状为球状,罐口的边缘平滑,分为大、中、小三种。优点是质地轻、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是较为理想的拔罐用具。缺点是容易碎裂。
8.瓶罐
瓶罐取材于罐头瓶,它的形状有的呈圆柱形,有的像陶罐,优点是方便取材,缺点是瓶口边缘容易裂口或缺损,拔罐时可能会划伤皮肤,因此操作时要格外小心。
3
拔罐辅助用品
拔罐前,除了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拔罐工具,选择适宜的拔罐方法以外,辅助器材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常用的必备辅助器材:
1.打火机或火柴
拔罐时用来点火的工具。
2.酒精、纸片
多是采用75%~95%浓度的酒精,如果没有酒精,也可以用高浓度的白酒代替。纸片选择质薄的易燃纸,棉球可以选择医用的。
3.润滑剂
可以使用凡士林、按摩乳等,增加皮肤的润滑和吸附力,保护皮肤不受损伤。
4.清洁工具
主要是棉球、纱布、棉签等,便于清洁皮肤或罐具,或为患者的拔罐部位消毒。
4 拔罐基本手法
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施罐部位,掌握好拔罐的操作方法是拔罐治疗重要的一步,这直接地影响拔罐治疗的效果。
1.火罐法
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
(2)闪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3)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4)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2.抽气法
抽出空气。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
3.水罐法
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4.留罐法
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走罐法
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处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瘀血为止。
6.药罐法
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病等症。常用药处方为:麻黄、蕲蛇、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药液量为罐的2/3~1/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7.摇罐法
先将罐吸拔在皮肤上,手握罐具,均匀地摇动或转动20~30次,用力要柔和、平稳,动作协调一致。
8.转罐法
罐具吸附到皮肤上后,手握罐体慢慢向左旋转90°~180°,然后向相反水平旋转,一个左右转动为一次,反复10~20次即可。可在操作前,在患者的皮肤上涂抹一些润肤乳,以免疼痛。
9.提罐法
先将罐具吸附到皮肤上,反复均匀地提罐,但要注意罐体不要离开皮肤表面,反复进行20~30次,出痧后即可停止。
5 拔罐疗法禁忌
拔罐疗法,虽然天然无毒副作用,但是它也有一些禁忌病症和禁忌部位。在进行拔罐的时候要谨记这些病症和部位,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禁忌病症
如果患有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全身性水肿、失血症、白血病、恶性肿瘤;全身剧烈抽搐或者痉挛;重度神经质或者术后部位溃烂;女性月经病,外伤骨折。有以上病症者禁忌拔罐。
2.禁忌部位
凡大血管通过之处、乳头、心搏处,鼻部、耳部、前后阴、静脉曲张处、显浅动脉分布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应当慎用。
拔罐疗法的禁忌证与不宜拔罐的部位,不是绝对的,有人用此法治疗水肿、精神病、高热、活动性肺结核等,未见不良反应,且收效甚佳。也有用于乳头、心搏处、鼻部、耳部、前后阴等,无不良反应。何况拔罐疗法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亦有与其他疗法相适应病证,自当参合而定。但在临床应用时,以上情况要尽量避免使用,必须选用时,也应慎重。
6 拔罐注意事项
拔罐治疗之前,除了大致了解一下拔罐治病的原理,准备拔罐的器具,熟悉拔罐的手法之外,还应当注意以下拔罐的事项:
(1)选择适宜、清净的环境,避免风寒,注意温暖,以防止患者受凉。
(2)拔罐前检查一下拔罐的工具,是否清洁没有破损。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
(3)拔罐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皮肤状况等选择拔罐的时间。
(4)拔罐过程中,施术者应掌握好拔罐的力度和顺序,注意罐具间要留有空隙,避免不必要的罐具挤压或脱落。
(5)拔罐的时间一般为5~20分钟,但根据病情不同可增加或缩短拔罐时间,急性病1天拔罐1~2次,慢性病隔天1次。一个疗程一般是10~15天。
(6)留罐期间,应经常留心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罐内的变化情况。若拔罐后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冰凉,虚弱无力时,应当马上取罐让病人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特别是年老体弱、儿童,精神紧张、饥饿的初诊患者,更应注意防止出现不适。
(7)若出现烫伤,小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若较大的水疱或皮肤有破损现象时,应先用消毒细针挑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上甲紫即可。
(8)拔罐后应涂抹在充血处一些祛风油,让患者静躺片刻。如出现胸闷、发热等现象,可在患者背部的第3、4胸椎两侧吸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