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皮部:抵御外邪的森林
十二经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循行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被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皮部”。故《素问·皮部论》中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考,诸经皆然。”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皮部在体表的分布如下:
手太阴肺经皮部:循手太阴肺经分布于足部、下肢、腹部。
手厥阴心包经皮部:循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手部、上肢。
手少阴心经皮部:循手少阴心经分布于手部、上肢。
手阳明大肠经皮部:循手阳明大肠经分布于手部、上肢、颈部、足部。
手少阳三焦经皮部:循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手部、上肢、肩部、颈部。
手太阳小肠经皮部:循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手部、上肢、肩部。
足阳明胃经皮部:循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足部、胸腹部、颈部、面部。
足少阳胆经皮部:循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足部、下肢、颈部、头部。
足太阳膀胱经皮部:循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足部、下肢、腰背部、头部。
足太阴脾经皮部:循足太阴脾经分布于胸腹部、股部、足部。
足厥阴肝经皮部:循足厥阴肝经分布于足部、胸腹部。
六经皮部名称对应表
足少阴肾经皮部:循足少阴肾经分布于足部、下肢、腹部。
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当外邪侵犯时,皮部就像森林抵御风沙一样,发挥其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映于皮部,根据皮部的病理反应而推断脏腑病症,所以皮部又有反映病候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皮部理论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病效果。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为里证。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通过皮部而解。在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医针灸临床常用的皮肤针(七星针、梅花针)、皮内针、穴位贴药治疗等均是通过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由于手三阴三阳皮部与络脉在上肢,足三阴三阳皮部与络脉在下肢,而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望色及切肤时,上下同名经络皮部是相通的,故称作“上下同法”,所以十二皮部归为六经皮部,并专门加以命名。《素问·皮部论》云:“阴阳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阴之络也。”其他经皮部皆以此论述。少阳经皮部名枢持;阳明经皮部名害蜚;太阳经皮部名关枢;厥阴经皮部名害肩;太阴经皮部名关蛰;少阴经皮部名枢儒。此六经皮部名称和理论与经络根结终始理论相关,从而形成关、阖、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