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阿尔丰斯·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他是法国普罗旺斯人,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都德因此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都德善于描写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里,凸显其卓越的人物刻画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盘台球》、《塞甘先生的山羊》等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都是如此。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和法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同时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在都德的笔下,普法战争并非一场宏大的叙事,而是反映在众多小人物的生活里,如《柏林之围》里的老重骑兵、《最后一课》里的阿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一盘台球》里的将军和士兵。都德用课堂、病床、台球桌这样的小场景,反映出了人民朴素的爱国之情。

在《最后一课》里,对小弗朗士来说,去学校上法文课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阿麦尔先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老村长、老邮递员,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当地人。但当他们一起出现在课堂上,上最后一堂法文课,就极不普通了。这些普通的自然感情聚在一起,生发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精神。

文学作品表现爱国精神,大多是激昂的:在祖国的危难关头,血性男儿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是何等的激昂与壮烈。然而,像弗朗士这样年幼的学生,像老村长、老邮递员这样操劳一生的村民,像阿麦尔这样默默无闻的老师,都是最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爱国之情平常并不挂在口头上,而是深藏在内心。

都德着重描写的不是战场上的英雄形象,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不过,体现出来的是同样伟大高尚的情感。

本书篇目多选自《磨坊文札》和《星期一故事集》,都德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在作品中描写自己感受的方式既柔和、又温存。美与善的事物,与都德敏锐细致的感情是相通的,作者善于从这些事物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使他的作品具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