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史地考论](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01/26078801/b_26078801.jpg)
一、金川之役与西山碉楼
清政府的地方统治善于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实现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如在蒙古推行“盟旗制”,在新疆采用“伯克制”,对于西南地区,清政府则因其俗,推行“土司制”——这些承认当地头人世代相袭绝对权力的制度,在保证当地头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地方头人之手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间接控制。
大、小金川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大渡河上游的两个支流,河因沿河诸山含有金矿而得名,地则因河而得名。
大、小金川系藏民聚集区,其地“万山丛矗,中绕汹溪,皮船笮桥,曲折一线”。形势险峻,交通不便。当地居民居住在用碎石片垒成的石屋中。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后汉书十·雕》云:“今四川徼外大金川、小金川诸土司有碉房。”所谓碉房,就是住宅与碉楼结合的建筑样式。为了防备外来势力的侵扰,他们还在特殊位置修建了用于瞭望、防卫的高大碉楼。
大、小金川地区共分布着金川、小金、革布什咱、巴底、巴旺等诸多土司,其中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实力为最大。为了争夺权势,各土司互相发动战争。
随着莎罗奔势力的增长,他开始不断向外扩张,侵犯周边土司。乾隆十一年(1746),莎罗奔欲图吞并小金川,劫持小金川土司泽旺,夺其印信,在清四川总督的干涉下,莎罗奔被迫将泽旺放回。
次年(1747),莎罗奔再次发兵攻掠邻近的革布什扎、明正两土司,四川巡抚纪山派军进行弹压,反为莎罗奔击败。
清政府闻知前线消息后,命“征苗有功”的云贵总督张广泗统兵进剿。金川军依靠高峻危险的山势和坚固的石碉,顽强抵抗,致使清军损失惨重、久攻不下。
乾隆震怒,一面更换前线将领,诛杀张广泗,派大学士傅恒为经略,前往四川督军。同时,受清朝早期以云梯攻城略地成功经验的影响,乾隆十三年(1748)夏,皇帝又命于西山之麓建造了一批石碉,并“命八旗于前锋护军内,选择年壮人才勇健者千人,特命大臣监视操演”。准备训练一批善于登城的勇士,用以攻占碉楼,除掉金川人赖以抵抗的防守利器。
由于皇帝重视,“所选兵丁,各奋勉学习,不数月间,皆已精炼”,被分批派往前线。不过,由于傅恒起用老将岳钟琪,诛杀金川间谍,前线战情为之一转,在清军的压力下,莎罗奔力屈不支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