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并证明了商业信用协调机制的独特优势,即在下游购货企业面临资金约束时,商业信用由于具有融资作用而能够协调供应链,而其他常用协调机制由于不具有融资作用而不能协调供应链。商业信用所具有的融资作用,说明了商业信用作为一种供应链协调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资金不足是很多快速成长中的企业,尤其是零售型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且在金融体系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问题也是很多企业经常面临的难题。从供应链的视角看,当下游企业面临资金约束时,这些企业的库存采购批量往往受到限制,此时供应链的不协调状况往往较为严重。而常用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如数量折扣、销售返利、回购等由于不具有融资作用,将难以提升下游企业的购货批量进而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在这一背景下,具有融资作用的商业信用将是协调供应链的唯一选择,本书第一次指出了商业信用协调机制的这一独特优势。商业信用在协调供应链方面的独特优势,也解释了为何在发展中国家,更依赖于商业信用的行业往往获得更快的发展。
(2)首次分析了商业信用风险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指出了存在商业信用及信用风险时,供应商有可能不再鼓励购货企业增加采购批量,而可能会降低零售商的采购批量。这一结论阐明了阻碍供应链协调的另一个新因素,即信用风险导致上游企业有意减少供货量。而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商业信用及其风险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并未得到关注。
已有的有关供应链协调管理的研究文献均未考虑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商业信用及其风险,在上游供应商面临无风险支付的假设条件下,普遍的观点均认为上游供应商应当通过各种方法鼓励零售商增加采购批量进而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和优化。然而本书的研究表明,当存在商业信用及风险时,增加零售商的采购批量并不总是供应商的最优选择,而增加零售商的采购批量至供应链最优采购批量的结论也仅仅是供应商三种可能选择中的一种。另两种选择分别是减少零售商的采购批量和增加零售商的采购批量但是并不增加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采购批量。因此,本书的结论对于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给出了更多的解释,指出了供应链上资金流的安排对供应链协调和绩效的影响。
(3)分析了双边不完全信息下基于商业信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给出了当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对彼此的资金成本信息不完全掌握时,供应链上企业的最优策略,说明了双边不完全信息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本书对双边不完全信息时供应链协调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研究仅仅假设单方面信息不完全的局限。
信息不完全对供应链协调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多假设单方面的信息不完全,即供应链上的某一企业对自己和合作方的信息具有完全信息,而另一个企业则不知道对方的信息。这些研究多从单个企业的视角分析,如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如何“甄别”另一方的信息,或者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如何向对方传递信息。而在实践中,企业均对自身的参数及特点具有完全信息,而对其他企业的信息则不完全掌握,即存在着双边的不完全信息,本书则分析了供应链上双边不完全信息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给出了双边不完全信息下各方的行为策略及均衡结果。
(4)以中国企业的具体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与企业库存管理间的关系,证明了企业的应付款天数与库存天数间的正相关关系,揭示了商业信用在激励购货企业提升库存采购批量的作用,为将商业信用作为供应链协调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改变了商业信用协调供应链研究中,实证研究不足的现状。
当前有关商业信用与库存间关系的研究多以数量模型分析为主,较少有实证研究检验这些模型的结论。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商业信用视为供应链协调机制,而商业信用能够协调供应链的前提在于:商业信用能够影响下游购货企业的库存决策,即企业在确定最优的采购批量时会考虑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政策。本书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商业信用对企业库存采购量的激励作用,说明了上游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越“慷慨”,下游企业的采购量就会越大,为将商业信用设为供应链协调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此外,已有的关于企业库存管理方面的实证文献则很少考虑商业信用对库存管理的影响,而本书的实证研究则说明了供应商的商业信用也是影响企业库存决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