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居黔思想及活动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离开西湖的原因

王阳明在西湖住了一段时间后,托言投江,乘船去了福建。西湖的风景很美,王阳明为什么不就在这里一直待着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


瑾遣人迹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脱去,得至龙场。[清]黄宗羲:《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传》,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43页。


刘瑾派人跟踪谋害,阳明只得托言投江,绕道来到贵州龙场。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但是当朝权贵一直没有放过他,又密遣心腹刺客,在流放途中伺机刺杀。王阳明为摆脱刺客的追杀,“乃托为投江,潜入武夷山中”。汪传发:《陆九渊王阳明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同年三月,刘瑾将刘健和王阳明及其他人等共53人列为奸党,榜示朝堂,随后又密遣心腹,欲将王阳明暗杀于赴谪途中。阳明入钱塘,刘瑾遣人随侦。不得已,阳明托言投江自杀,甩掉盯梢……王路平:《王阳明谪黔踪迹考略》,王晓昕主编:《王阳明与贵州》,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8页。


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捕下狱,廷杖四十,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境内)驿丞。赴谪途中,刘瑾派人加害,王阳明以投江相欺,躲过此难。汤恩佳:《知行合一,本于良知——在贵阳第四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王晓昕主编:《王学之光》,第6页。


但笔者认为,刘瑾并没有派人追杀王阳明。

第一,关于刘瑾曾派人密谋刺杀王阳明的情节,多是由钱德洪所著《年谱》及黄绾所著《阳明先生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引出,但却与《年谱》及《行状》的记叙是相矛盾的。

王阳明毕竟是被贬谪的官员,到偏远的贵州赴任是他的职责。刘瑾虽然只是一个太监,但他是在借着皇帝的名义行事。廷杖王阳明,把他关在监狱,最后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下达的命令,至于皇帝是否真的知道,我们并不能确定,但发出的命令却是实实在在地有着皇权的保障的。所以,王阳明并不能公然违背刘瑾的命令。

王阳明享受着杭州的美丽山水,不去穷山恶水的贵州,就等于是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这是封建礼法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王阳明为自己待在钱塘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生病了。王阳明以生病为由不去履职,刘瑾当然想弄清楚病的真假,就派人去调查,而这一调查,让王阳明害怕了,于是假装投江,跑到了福建。这是《年谱》和《行状》都记叙得很清楚的事情,完全没有提到刘瑾派人密谋刺杀王阳明的情节。

《年谱》说:“夏,赴谪至钱塘,瑾遣人阴迹先生。先生惧,佯为自沉于江,密附商船往舟山。”[明]钱德洪:《年谱》,[明]施邦曜辑评,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第7页。“阴”是暗地里、偷偷地。“迹”,考核,推究。“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卷二《尚贤》,《诸子集成》(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页。“阴迹”,就是暗地里调查,偷偷地调查。

刘瑾下了命令,把王阳明贬到贵州,当然得要求王阳明执行自己的命令。现在王阳明以生病为由不去贵州,待在杭州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刘瑾自然要知道王阳明是在有意对抗自己,还是真的病了,不能去贵州。而公开地去问,显然也不会有结果,所以,“阴迹”就是很好的办法了。

“阴迹”不是“跟踪谋害”、“密遣心腹刺客”、“欲将王阳明暗杀”。如果是上述意思,就不能说是“阴迹”。

《行状》说:“瑾怒未释。公行至钱塘,度或不免,乃托为投江。”[明]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第1408页。“瑾怒未释”是事实,刘瑾仍然派人暗地里调查王阳明是不是在装病,自然说明他“怒未释”。而且,当调查的结果是王阳明没病装病时,可能更是“怒未释”。但“怒未释”也不等于“跟踪谋害”、“密遣心腹刺客”或“欲将王阳明暗杀”。“度或不免”仅仅是一种推测、一种担心。正因为是推测,是担心,说明追杀王阳明的事并不实际存在。黄绾既然知道刘瑾“怒未释”,就应该知道能反映出刘瑾“怒未释”的具体行动是什么。如果刘瑾因为“怒未释”而采取了追杀行动,黄绾为什么不直说,而只是写王阳明的推测和担心呢?

黄宗羲的“瑾遣人迹而加害”,显然是脱胎于钱德洪的《年谱》,钱明、王路平依据的资料也是来自于钱德洪的《年谱》,汪传发的资料则是直接来自于黄绾的《行状》。

钱德洪、黄绾都是王阳明的弟子,与王阳明有很密切的交往。“德洪事先生,在越七年,自归省外,无日不侍左右。”[明]钱德洪:《刻文录叙说》,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第1577页。在《年谱》的写作及修改过程中,钱德洪曾与王阳明的其他弟子反复订正。黄绾也是王阳明的学生,在王阳明去世后,当权者攻击阳明心学时,黄绾不惜得罪权臣,上疏为王阳明辩白,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王阳明的儿子,是与王阳明相知颇深的人。这二人对王阳明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应该都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对于王阳明事迹的描写,如果与事实有出入的话,只会是在拔高王阳明的地方。

如果王阳明是被刘瑾追杀,王阳明机智地脱逃了,这应该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钱德洪、黄绾二人即使不做夸张的描写,也绝没有道理矢口不提。在平定宁王宸濠的反叛中,王阳明机智地摆脱了宸濠的追兵,对此事,黄绾在《行状》中描写得十分生动。钱德洪描写得简略一些,但也说得十分明白。“濠遣内官喻才领兵追急,是夜乃与幕士萧禹、雷济等潜入渔舟得脱。”[明]钱德洪:《年谱二》,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四,第1261页。

第二,刘瑾并不想置王阳明于死地,还可以从他对王阳明父亲的态度中看出。

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是正德皇帝的老师,其时为吏部左侍郎,刘瑾应该会有所顾忌。同时,王华还是刘瑾仰慕的当时名士。可能是因着这两方面的原因,刘瑾没有对王阳明进一步下毒手。


瑾大怒,既逐新建,复迁怒于先生。然瑾微时尝从先生乡人方正习书史,备闻先生平日处家孝友忠信之详,心敬慕之,先生盖不知也。瑾后知为先生,怒稍解。[明]陆深:《海日先生行状》,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第1395—1396页。


王阳明被贬后,他的父亲还升了官,做了南京吏部尚书,虽然是明升暗降,但至少说明刘瑾还不愿与王华公然为敌。其实,刘瑾是一直希望王华这样的名士投到自己门下的。“寻知为微时所闻名士,意稍解,冀公一见,且将柄用焉。”[明]杨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铭》,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第1389页。尽管后来王华一直不买刘瑾的账,但刘瑾也只是把他解职了事,并没有过分地迫害。王华虽然没有投靠刘瑾,但也无意于开罪刘瑾,知道王阳明上书后,王华有意将王阳明赶出家门,这就是在向刘瑾表明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是无意于与刘瑾作对的。刘瑾后来对王华并未过分迫害,正是因为这一原因。

刘瑾既然对王阳明的父亲可以网开一面,自然没有必要对其儿子斩尽杀绝。

第三,如果刘瑾想杀王阳明,也用不着那么费事。当时,因为上疏而被刘瑾杖杀的官员不少,刘瑾要杀王阳明,当场打死是很简单的事情,即使这样做太显眼了,他大可把王阳明关死在监狱里,或者指使狱卒做点手脚。哪里用得着千里追踪,去做暗杀的勾当呢?刘瑾确实曾派人暗杀过太监王岳、范亨,并打断了另一个太监徐智的手臂。但这时刘瑾刚刚躲过被遣的灾难而掌握权力,处理起对手来自然要费事一些。

第四,如果刘瑾派人暗杀王阳明,王阳明不大有逃脱刺杀的可能。刘瑾既然要派人去当刺客,则派出的一定是高手,王阳明在杭州住了那么久,绝不可能时时有许多贴身保镖护卫着他的安全。即便是王阳明隐居杭州,一时瞒过了追杀者,但千里赴谪,哪里可能一直躲下去呢?

刘瑾既然没有密遣心腹刺客,王阳明为何要托言投江呢?

“先生至钱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因附商船游舟山,偶遇飓风大作,一日夜至闽界。”[明]钱德洪:《年谱一》,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227页。“公行至钱塘,度或不免,乃托为投江。”[明]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第1408页。王阳明之所以要托言投江,黄绾在《行状》中说得很清楚,是“决意远遁”[明]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第1408页。。钱德洪在《年谱》中没有写得十分明确,但从道士与阳明先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是准备远遁的。既然要远遁,最好是让刘瑾死心,不再寻找自己,所以,要“托为投江”。“度或不免”则只是王阳明自己对形势的一种估计,因为刘瑾曾有追杀过对手的先例,王阳明担心刘瑾要暗害自己,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正是从钱德洪和黄绾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刘瑾没有派人追杀王阳明。无论是“托言投江以脱之”,还是“托为投江”,都是伪造投江现场的意思。如果是在刺客的追杀中,王阳明就应该没有时间从容地伪造投江现场。如果是在刺客的追杀中投江,就不应该说是“托言”,是“托”,而是投江摆脱追杀了。从钱德洪和黄绾的叙事水平来看,当不至于弄不清楚这中间的差别。

对于王阳明托言投江之事,阳明先生的朋友湛若水也断定是为了避世,并曾与王阳明就此事对质。


甘泉子闻之笑曰:“此佯狂避世也。”故为之作诗,有云:“佯狂欲浮海,说梦痴人前。”及后数年,会于滁,乃吐实。[明]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第1402页。


从湛甘泉的记述中可以看到,王阳明自己也曾肯定投江只是为了避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瑾并没有派人追杀过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