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画谱218·孙其峰绘花鸟部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继往开来一名师

秦岭云

孙其峰先生,名扬京津,四海同称,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热爱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几十年来,他对中国绘画刻苦研究、实践,并通过创作、教学、出版、展览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他的画,理法谨严、形象真实、笔墨苍健、拙巧互用、墨胜新色、章法丰富、书意强烈……熔古今于一炉,根老蕾新,古朴中见雅趣,读之如吃了橄榄,耐人寻味。他的画不似浓妆艳抹而媚俗,不以奇形怪状而欺世,于平淡端庄中见气韵。画风受到人们普遍喜爱,因为它体现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与邪魔外道不可同日而语。

说来,画家们的审美观念和表现语言总会一变再变,在不断修正中前进。其峰早年起步时,一脑子崇古感情,相信当时流传的所谓“宋元至上论”,学花鸟认定明清之交的几位大家,轻视“海派”,甚而连任伯年也不屑一顾,终日一心摹古,拜倒在陈白阳、徐青藤、恽南田、华新罗……足下。直到一九四四年,进入北平艺专学习,接触到大师徐悲鸿,旧观念方才动摇。开始追求写实,重视写生,结合以往对明人林良、吕纪作品摹写的基础,在刻画形象上取得突破,适当吸收西法,促成“应物象形”功力上的跃进。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不料近来,这位象形能力最强的老手,却也说出一句几乎背叛自己赖以成功的怪话。他说:“变形比写实要高一档”,话虽只是一句,却透露出他观念上发生了轻微的地震。绘画上具象与抽象的微妙关系以及发展前景,本是画家们的共同课题,要求每人作出自己的答案。“没有方向的前进是没有希望的。”他的这句话,我很同意。希望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它宣告老画家孙其峰将会举起变法的新旗。

他一向崇古,但并不泥古不化,而是积极倡导推陈出新的实干者。他主张学传统要“挑肥拣瘦”、“取其精华”“在传统基础上稳扎稳打”,反对“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另起炉灶”。当前中国画家们关心推陈出新已成时尚,但说说容易,真要做时如何推如何出并不简单。关键在观念上敢破敢立,语言技法上敢探索实践,变形与否,一末端耳。至于变形,如何变法,大有文章,不是说变就变,胡变乱变就万事大吉。其峰同志大声疾呼“反对丢掉传统另起炉灶”。作为画家、美术教育家语重心长,言词何等中肯、态度何其明朗!

幸识孙其峰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当时都在文化部国画创作组活动。他给予人最强烈的印象是:一位勤奋、谦虚、平易、热情而健谈的人。他那未老先白的头发,深度不轻的近视眼,和那笑口常开的面孔,令人望之可亲,见而不忘。

因为是北平艺专前后同学,见面不久,就彼此无话不谈了。于是得知他是山东招远县人,从小迷画,接受过他舅父画家王友石的熏陶,在一家布店当过学徒,后来考入“国立北平艺专”,认识了大师徐悲鸿,等等。在天津美院和美协从事教学和社会活动已经几十年之久了,而今桃李满天下,门下高徒不少,“津门二孙”:孙克纲、孙其峰已是大名赫赫的艺苑人物。他勤学、好问、善说。无时不读,无时不画,手不释卷,手不停挥,每逢作画,且画且说,此为何花何鸟,形态特征如何,说得头头是道。碰见花木禽兽,也要问个明白方休,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创作和课堂教学的认真态度。

人到今天,名高如山,却无一丝傲世恶习,平易待人,一如往昔,反对文人相轻,从不论人长短。

人到今天年逾古稀,不减当年,须发更白,而热爱祖国艺术的心血却更红了,他还辛勤地耕耘在杏坛上和砚田里。

这本画集是一座里程碑,它铭刻着画家多年的创造性劳动,也预示着他的更加光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