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蒋鼎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转入反攻的突击军

蒋介石在7月上旬抽调陇海线上部分主力至津浦线作战,以期解决一隅,盘活全局。至8月上旬,蒋军各部组织兖州会战。陇海线上的冯军为策应津浦线上蒋阎之战,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8月会战”。其战略意图是打通陇海、平汉两线,攻取徐州,迫使中央军既从津浦线撤军,又在陇海线无法立足。津浦、陇海两线再一次刀光剑影,战涛滚滚,双方在正面又发生了一次极为激烈的大规模战斗。

陇海线上的“8月会战”是由冯玉祥亲自指挥的,其兵力配置为:西北军孙良诚、吉鸿昌部由睢县向宁陵进击,孙连仲部由太康向归德攻取,孙殿英部从柘城向马牧集北进;晋绥军刘春荣、石友三一部向柳河突击,另一部则向民权深入,郑大章的骑兵集团向徐州长途奔袭。以晋军宋哲元部配置为总预备队。8月6日,冯阎主力正式向守备各处的中央军发动攻击,一时之间,反蒋联军颇有进展。蒋介石为首先解决津浦线的战事,面对陇海线如此猛烈的攻势,一时无力他调军队,曾有收缩防地、缩短战线的打算。经召开军事会议商讨,特别是参谋长杨杰力陈,认为冯部后勤保障已十分困难,眼下如此急剧攻击,势不能持久,中央军须当竭力抵抗而不必后退。适从11日开始,河南之地大雨滂沱,泽国遍地,再加蒋军的殊死抵抗和反击,双方激战七天七夜,至18日,冯的反蒋联军已呈疲软之势,再无力进攻,双方恶战乃告终止。

冯玉祥

为应对冯、阎联军的猛烈攻势,蒋介石令其他部队正面抵抗,而命蒋鼎文组织反攻,尤在8月13日,中央突破一役殊为惨烈,蒋鼎文指挥第五、九、十师和教导第一师、警卫第一旅,及第二炮兵集团为中央突破军前锋队,尚有第二、三、教导第二各师,拨归蒋鼎文指挥调度,置于中央突破军之后,以备进展之用。是日凌晨2时许,九、十两师集中火力,向阎部许楼、潭上、芒岗等处强攻,双方火力之猛烈,伤亡之惨重,实属空前。第九师一马当先,先行冲锋,伤亡最重。在中央突破一役的首场硬仗之中,第九师在两小时之内,竟伤亡营长7名,连排长130余员,士兵2400余名。《蒋鼎文将军纪念集》,台湾1976年印行,第9页。

对此中央突破战役,参与作战的刘茂恩将军在30多年后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此次会战全程中,我忠勇官兵死伤两千余名之众,我于悲伤之余能万分欣慰者,乃为我右翼队蒋铭三(鼎文)系担任阵地之正面,向敌军阎锡山部进攻,本(十五军)左翼队之阵地系阻击敌军进攻,以掩护我大军左侧背之安全者……双方战斗之激烈,实为我统兵作战以来所仅见,尤其敌军牺牲极重,弃尸遍野,凄惨之极,目不忍睹。时至今日,尚感悲恻不已也!”李振广编著:《民国军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第195页。

双方伤亡惨重,尤中央军遭受重大损失,但冯玉祥组织的“8月攻势”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军事目的,从全局战略上来说,几乎是“无疾而终”。8月攻势是中原大战中反蒋联军的殊死一搏,这“殊死一搏”并未将对方置以绝境,故尔当8月中旬蒋军在津浦线上击败阎军后,就可腾出手来,从容地将作战主力调至陇海、平汉两线,如此,反蒋联军的失败进入倒计时。

蒋介石一旦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和军事上的优势,随之就在陇海、平汉组织了两线平行的全线反攻,史谓中原大战中的“郑汴会战”。蒋介石并未以局部胜利而自得,相反他持有相当的警惕性,他曾这样告诫他的部队:如今“济南虽告克复,然敌人主力仍集结于陇海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地区,附固坚守,以作最后挣扎。”李振广编著:《民国军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第195页。我军各部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此次全线反攻,陇海线的中央军分成右翼、中央、左翼三部及预备军团,指挥官分别为蒋鼎文、顾祝同、朱绍良、陈调元。

蒋鼎文右翼军是第二十六军范熙绩的第四十六师(范兼师长),阮肇昌的第五十五师,冯轶裴的教导第一师,蒋鼎文自兼师长的第九师;

顾祝同指挥的中央军有第二师(顾兼师长),胡祖玉的第五师,赵观涛的第六师,李云杰的第二十三师;

朱绍良指挥的左翼军有叶开鑫的第五十二师,毛炳文的第八师;

陈调元所属的预备军为金汉鼎、王均等部。

平汉线上部署的右翼军总指挥为何成濬,所属有徐源泉、萧之楚、夏斗寅、陈诚、岳维峻5个师;

左翼军总指挥为刘峙,所属有王金钰、魏益三、刘茂恩、阮勋、徐鹏云、武庭麟、杨虎城等部;

总预备队指挥官为蒋光鼐(兼师长),所属有蔡廷锴、李韫珩、胡宗南等4个师。

“郑汴会战”从8月下旬开始,陇海、平汉两路中央军交相呼应,并力前进。围歼的战略,蒋介石有别出心裁的部署:陇海线蒋鼎文等主力、平汉线刘峙等主力不是按先前的目标各自攻击前进,而是二路会合,集中攻击陇海、平汉交叉结合部的西北军,两军呈东北两方夹击围聚冯部;同时又让刘茂恩和上官云相率部向平汉路以西迂回,目标指向郑州;以杨虎城、徐源泉部攻取陇海西侧洛阳、巩县,以切断西北军西退之路。对冯玉祥西北军是彻底聚歼,对阎锡山的晋军,则是放开一个缺口,故意让出一条生路,不让阎部作困兽之斗,任由其从豫北退回老巢山西,而蒋军则不派遣兵力追歼。

在军事围歼的同时,蒋介石又使出拿手好戏,就是用金钱和官位来分化西北军,他派出各路使者,如派出擅长游说者张钫,让张以同乡情谊、亲朋好友之关系,策反梁冠英、吉鸿昌等善战且又游移不定之师。

这样的战略安排,这样的软硬齐下,这样的重点打击,这样的网开一面,确使精疲力竭的西北军日暮途穷,末日降临。

反攻的军事进展,蒋鼎文的右翼军速度最快,至9月1日,其正面之敌已经迫退。蒋介石随之调整部署,从陇海线抽掉蒋鼎文之第九师、杨胜治之第十师、冯轶裴之教导第一师、俞济时之警卫旅、杨杰之第二炮兵集团军,上述各部组成中央突破军,由蒋鼎文出任总指挥,于9月8日开始,在陇海线向西北军发起全面的、立体的进攻。

11日,平汉线刘峙、何成濬所部亦发起全面反击。

中央军陇海、平汉两线按作战既定部署攻击前进,进展快速,西北军兵败如山倒,溃败不可收。按照蒋介石的《工作报告书》所述,克复的次序如下:

9月16日,迭克临汝、密县、扶沟、鄢陵、考城、红庙等寨,21日占领须水镇及荥阳,24日占官亭车站,29日克复兰封、杞县,30日克复洧州、尉氏、薛店,继向中牟追击。10月1日,克陈留、长葛,占朱仙镇。3日克复陇海线重镇开封,同时又包围了陇海线另一重镇洛阳。

蒋鼎文这一路的攻击线路是从杞县出发,追击前进,迭下扶沟、鄢陵,进而攻至洧川县双洎河川南,将冯部主力吉鸿昌部围住。正当发起攻击之时,吉鸿昌特派秘密使者到蒋鼎文军部接洽,说他准备接受中央军的收编,请蒋军长勿将部队攻击迫近,以免双方接火。蒋鼎文忙将这一重要情况向蒋介石汇报,蒋介石非常重视,且对战斗力颇强的吉鸿昌也有偏爱,乃亲自赶到蒋鼎文的第二军军部商洽,终在9月28日收编了吉鸿昌。蒋介石又送钱,又委官,以期通过吉影响西北军各将领反水,旋之委任吉鸿昌出任第二十二路总指挥,委张印相为第八军军长。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吉鸿昌被中央军收编后,没有立即向所部宣布,因而当蒋鼎文所属之第六师第十七旅由洧川向新郑转进之时,遭到吉鸿昌部赵旅的截击。为免起事端,蒋介石转告蒋鼎文,命第六师所部不准抵抗,停止前击,绕道行进。

收编吉鸿昌后,蒋鼎文率军转进新郑夹击张维玺部,张部见大势已去,乃缴械投降。30日,蒋部攻下平汉线上的薛店车站,西北军前后方的联络被切断。继之西北军梁冠英、葛云龙部亦被收编。

在这期间,蒋介石对中央军各部攻击番号有所调整,先期在平汉线已将攻击部队组成6个纵队,其后又从陇海线抽兵,组成王均的第七纵队,顾祝同的第八纵队,蒋鼎文的第九纵队。第九纵队组成的基本部队为蒋的第九师,赵观涛的第六师,李韫珩的第五十三师。

至10月3日克复开封后,陇海、平汉已无两线战场之分,这一地带均为蒋的中央军所控制。蒋介石对部队再作调整,遂将平汉线之左右翼军改为左翼和中央军团,陇海路蒋鼎文、顾祝同、王均3个纵队改为右翼军团。10月5日,中牟克复,郑州和洛阳于10月6日被占领。蒋鼎文率军进驻洛阳,并兼任陇海路西段警备司令,所属各部驻扎在陇海线上。

对中原大战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东北军张学良,随时注意战场发展态势,而作战双方在战前、战中想方设法拉拢他,可张两不得罪,始终没有明确表态,直到战场胜负可判之时,张学良在9月18日发出拥蒋“巧电”,未几出任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副总司令一职,并派于学忠、王树军率10万兵力入关,占据平津,向反蒋联军宣战已经昭明。东北军的倾斜参与,使反蒋各将领顿感震惊,石友三、庞炳勋脱离战场,北渡黄河而去;阎锡山主力后撤,做好退守山西省境准备;而中央军则士气高涨,愈战愈勇,如此,中原之战的胜负可想而知。南方张桂联军偃旗息鼓,已无力争雄。阎锡山、冯玉祥见败局已定,乃相率通电辞职,无奈下野出洋。在中原大战中,结局最惨的是冯玉祥西北军,经此大战以后,其经营多年的西北军元气全失,庞大的军队组织土崩瓦解,再也无力奋争长短了。

在这场大战中,蒋鼎文第二军尤其是他的基本部队第九师,其强盛的战斗力、干练的军事作风显露无遗,即擅于冲锋陷阵,擅于运动中作战,在正面作战中是主力攻坚军,在迂回侧击中是奇袭之师,对峙时守之克固,得隙时攻其不备。在这5个多月的混战中,蒋鼎文的职务和所率部队的番号变动十分频繁,如平汉线上的第二军军长,陇海线上右翼指挥官、中央突破军指挥官、第九纵队司令、新编第三军军长等等,尽管有时因临战需要,为应对战事而设,但时时可见蒋介石对他的欣赏和倚重,特别是看中他擅打硬仗的军事才能。蒋鼎文自己也这样认为,他的部队是不愿意死守阵地挨打的。第十五军军长刘茂恩曾有这样的记述可作印证:6月15日,蒋军总部参谋长杨杰和刘本人陪蒋鼎文视察刘茂恩十五军在睢县的阵地,当时蒋介石和杨杰拟派蒋军接替刘军之防务,而蒋鼎文当即对杨杰和刘茂恩说,他的部队不愿意接防。刘记述道:

蒋军长表示(十五军)阵地过长,非第九师之兵力所能担负,接着他又申说第九师之优点,是长于冲锋陷阵,对于固守阵地去挨死打而非所长,因此他拒绝接替本军防地。事既为获取协议,会议即告中止。当晚奉(蒋)总司令电令:仍由本军担任原有阵地之防守,至于本军之攻击任务,则改由第九师担任了。李振广编著:《民国军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刘峙在总结中原大战中蒋介石的指挥特点时也有叙述:“蒋公在指挥大军作战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紧紧掌握各重要将领,使之完全遵从既定之计划,以便发挥统合战力。”刘峙:《我的回忆》,台湾荣泰印务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95页、第115页。当蒋鼎文申说其部队长短之后,蒋介石亦随之变更作战布置,从一个侧面又印证了蒋介石对蒋鼎文作战意见的重视。

在中原大战中,蒋鼎文的第九师、刘峙的第一师、顾祝同的第二师,是蒋介石中央军中最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队,且其主管和部队团结无间。刘峙对此有细节记述:“我总记得第一师(刘),第二师(顾),第九师(蒋),常常并肩作战,第九师师长蒋铭三(鼎文)兄动辄说‘我们三个师靠拢点,要死大家死在一块,不要让尸身难找’,击败敌人是容易的吗?”刘峙:《我的回忆》,台湾荣泰印务有限公司1966年版,第95页、第115页。从这段话中既可看出这三个主力师合力向心,也可看出中原之战的场面惨烈,蒋方实无必胜之把握,即或刘、顾、蒋这一级别的高级指挥官也都随时作好战死疆场的准备。

蒋鼎文的“飞将军”声威就是这样实打实打出来的。

一将功成,岂限万骨?中原大战获胜方的将领如刘峙、蒋鼎文、顾祝同、何成濬、陈诚,还包括资历和战功稍逊的刘茂恩、胡宗南、楼景樾、李延年、上官云相、卢本棠等中央军将领在这场惨烈的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声名由此亦益发远播,乃至扬名立万,军威显著。

蒋鼎文驻军洛阳期间,南京中央政府将第九师扩编为三个旅,每个旅三个团,另配一个补充团,共计10个团。蒋鼎文仍以第九军军长兼任第九师师长,副师长为甘丽初,第二十五旅旅长陈沛,第二十六旅旅长刘戡,独立旅旅长陈琪。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团的团长依次为刘国钧、刘铸军、谢辅三、王继祥、周开勋、郑作民。独立旅第一、二、三团的团长依次为王铭、张文玉、郑述礼,补充团团长为张琼。除独立旅为新编入第九师之新军外,其余两旅,其渊源从黄埔军校教导团发展而来,系国民党中央军建立党军之基础和精神之寄托,亦是国民党军的精锐常胜之旅。蒋鼎文第二军所属的第六师亦扩编为3个旅9个团编制的甲级师。

对于中原大战的获胜,蒋鼎文从他的视角是这样总结的:

中原会战,中央能够胜利因素很多,阎、冯未能真诚合作,东北军入关,冯、阎都是地方性的部队,指挥小型战事,军事才干或可应付指挥,大兵团便往往不能得心应手而患得患失,尤其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因素,便不能应付裕如了。中央方面,委员长的军事政治天才显露无遗,在军事上指挥若定,制敌机先,大气磅礴,在政治上更是应用灵活。冯玉祥以行伍起家,知识毕竟有限,尤其他那套带兵带将的办法,很不能使带兵官心服,冯本人又多狡诈,以倒戈起家,遇上了中原大战,部下的将领如刘镇华、刘茂恩、韩复榘等都纷纷脱离,冯不得已只有远走西北,阎锡山只有回到山西了。台湾《口述历史》第9期,第31页。

历时5个多月的中原大战,蒋军和反蒋联军在1000多华里的战场上反复厮争,殊命搏杀,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战争之惨烈,实为世界各国内部战争所罕见。然“1930年之中原大战,有它内在的原因,是几十年内忧外患之后所存积的一个令人窒息的局面企图打开现状的继续表现”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依靠人、财、智、权的综合实力,纵横捭阖,军政齐下,终于将反蒋联军一一击败。中原之战,双方投入军队近百万,战场死伤官兵30多万,战区民众流离伤亡失踪者10倍于此,真是饿殍遍地,白骨累累,死者灵魂难安,生者凄然怆怀。

纵然中国历史漫长,纵然此战促成了中国实质之统一,然这个时间节点所结下的战争伤疤,已然无法淡化,其后波澜曲折的历史进程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