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久

改革初期许多标志性事件以及典型人物,都不可避免地与邓小平有交集或关联,年广久就是其中一位。年广久一生有三次被邓小平提及或批示,每一次都扭转了他的个人命运。

年广久其实叫年广九,这是他的本名,也是注册商标上的名字,但不管是报纸、杂志还是各种文献记载,都叫他“年广久”,以至于他多次公开澄清也不管用。

▲郑州:“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

改革开放初期,只要敢闯敢干,不受过去的观念约束,赚到钱还是相对容易的。毕竟那还是一个凭票供应的供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较低,只要够大胆、有关系(批条),很容易得到顾客认可,赚取财富。所以,当时很多乡村能人、手工业者迅速成为万元户、民营企业家。年广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走上了时代舞台。

实际上,年广久卖瓜子的生涯比改革开放的时间长,而他作为个体商贩的历史又比卖瓜子的时间早。出生于1937年的年广久,自幼丧父,所以早早就和母亲在大街上摆小摊了。1963年,卖鱼为生的年广久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出狱不久,又因为卖板栗被当作“牛鬼蛇神”关了20多天。放出来后,他先是卖水果,后来又跟一个卖瓜子的老师傅学习炒瓜子,从此和瓜子结下不解之缘。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年广久从1972年开始卖瓜子,1976年就赚到了100万元。这其实是年广久自己的说法,既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但可以肯定的是,年广久的“商贩意识”是根深蒂固的,没有被各种运动和挫折打趴下。做小商贩成本低,随时可以从头再来,而赚到的钱远比干别的多,所以对他来讲,这么做根本不需要观念转变,也不需要谁来鼓励。

所以,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但他的想法遭到了第一任妻子耿秀云的强烈反对,数落他是不是“坐牢还没有坐够”,年广久一怒之下与妻子离婚,拉着一辆板车,带着炒瓜子的工具离开芜湖,去了扬州。不过,据年广久自己讲,他那时候没有本钱再做生意,是讨饭讨到扬州的。

2008年,年广久对《南方都市报》回忆道,直到1980年8月初,他才回芜湖重起炉灶,和儿子一起办了炒瓜子的小作坊。打这以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年广久的真正发迹,应当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这一年,国内的个体户数量也随着政策松动而猛增。据统计,1980年中国从事个体营业的人数为86万人,比上一年翻了一倍多,考虑到当时的统计方式以及政策环境,实际数量可能远远超过此数。

也是这一年,在年广久还蒙在鼓里的情况下,他的名字已经传到中国高层的耳中。

当时,关于雇工人数和姓“社”姓“资”的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生意太好,不断增设生产点,年广久开始雇人来干活。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他的雇工人数从数人到数十人,直到1983年年初成立芜湖市傻子瓜子总厂时,人数已增加到了103人。

1980年,邓小平看了杜润生送来的关于“傻子瓜子”问题的调查报告后,对姓“社”姓“资”的争论表态,要“放一放”“看一看”。这是邓小平最早关于年广久的指示。当时,政策上对发展个体经营有所松动,各地陆续发放了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不过,雇工问题的争论仍然延续了几年才逐渐平息。

邓小平的这番话,身在芜湖的年广久自是毫不知情,但要是没这句话,年广久的炒瓜子事业能不能快速壮大,答案却是明显的。1981年,年广久和大儿子年强租地建起简易厂房,正式创办了芜湖第一家私营企业——傻子瓜子厂。第二年,年广久又正式注册了“傻子”的商标,“傻子瓜子”这个称号从此与“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久的人生牢牢关联在了一起。

只是那时候的年广久不会知道,未来还有多少挫折和磨难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