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调查内容

对每一位调查对象,在访员帮助下完成一份一天24小时(入户前一日凌晨4:00至当日凌晨4:00)的时间日志,以10分钟为最小时间间隔。时间日志内容如下:

表1—1 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时间日志

由表1—1可见,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时间日志包含:(1)谁(Who),(2)何时(When),(3)何事(What),(4)何地(Where),(5)与何人(with Whom)五个要素。

(1)谁(Who):活动的发生者。

(2)何时(When):人们在什么时间从事某种活动。

(3)何事(What):人们从事什么类型的活动。本次调查把所有的人类活动划分为11个大类、58个中类、300个小类;各个大类/中类/小类活动涵盖了所有人类活动,而且各个大类/中类/小类活动互相之间不交叉。日志不仅收集主要活动,而且收集与主要活动同时进行的活动,称为次要活动。每一个时间段都必须有而且只有一个主要活动,但可以没有次要活动。如果同时从事的次要活动不止一项,仅需填写最重要的次要活动。同时从事多项活动时,哪项活动属于主要活动,哪项活动属于次要活动,由受访者根据活动的主要目的自行认定。对次要活动,与主要活动一样,也要记录其是在哪些时间段发生的。

本次调查划分的11个大类活动列表如表1—2所示。

表1—2 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的大类活动

(4)何地(Where):人们的主要活动发生在哪里。如果是交通之外的其他活动,选填地点代码;地点代码共有14个大类、19小类。如果是交通活动,选填交通方式代码;交通方式代码共有11个大类、31个小类。

(5)与何人(with Whom):从事主要/次要活动时与谁在一起。以活动的目的为依据来判断与谁在一起从事主要/次要活动。选填活动人物代码,共有9个大类、29个小类。

为了获得受访者的其他重要信息,要求每位家庭成员在回答时间日志前需回答21个表前问题,在完成时间日志后回答13个表后问题。

一个表后问题问调查日对受访者而言在时间利用方面是不是典型的一天。若调查日为非典型日,还须访问受访者在典型日的时间利用情况。对于工作人员,典型日为正常的生产劳动日或正常的休息日(不工作),而节假日或休长假为非典型日。对于学生,典型日为正常的上学日或正常的休息日(不上学),而节假日或寒暑假为非典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