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空间的生产实践: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研究的方法论和主要研究方法

总体来看,当前中西方微博相关研究,在方法层面上各有千秋:国外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定量的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定性的参与观察等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实践;国内研究则以个案研究和理论探讨为主流,主题较为丰富、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涉入程度较深。但是,由于微博“生命史”较为短暂,在方法层面尚有很大的空间有待于人们去开拓。就国内相关研究而言,由于个案性质的研究基本上着眼于某一主题或事件,系统性相对缺失;而理论探讨又大多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缺乏多学科视角。基于此,本书的研究,将努力使国外的研究经验与本土意识相接轨,在充分汲取当代社会思潮“空间转型”学术营养的基础上,以定量和定性相并重的策略,就相关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3.1 方法论问题

如前所述,以理论建构为导向展开实证研究,是本书的基本原则。自19世纪30年代奥古斯都·孔德将实证主义精神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实证主义研究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逻辑推理比较严谨,有利于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本书对微博空间的研究,涉及多种因果逻辑关系的研究,比如,将微博空间作为“总体性关系系统”加以解读和分析,就涉及主体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三者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对空间主体“微博行动”的解析,同样也将涉及行动系统各变量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对空间生产效果的分析,也将涉及空间主体“微博行动”及效果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证研究将为揭示各种因果逻辑关系的机理特征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利器,这也是本书将实证研究作为方法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所在。

不过,实证研究虽然能够从客观上系统地解释各种因果逻辑关系,却又不是万能的。系统、客观的实证分析虽然能够提高研究的精确化程度,却未必能够还原社会现象或主体精神世界的本真面貌。此时,适度地引入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源自威廉·狄尔泰。他认为,与自然界的“物”有所不同,人类社会的主体“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行为是无规律且无法预测的。只有通过个人直接的生活“体验”、主体移情式的“理解”,才能真正领悟社会现象和人类文化的真谛。继狄尔泰之后,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理解社会学和胡塞尔所倡导的现象学,同样也属于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前者认为,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在于行动者会赋予自身的行为以一定的意义,社会事实即一种“可理解的事实”,必须在观察行动者“主观思想状态”的基础上,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才能对社会行动或社会事实作出清晰的判断。后者认为,对社会主体行为的观察不能仅限于外部观察,而应当通过对“情境”和“境遇”的考察,才能深入理解行为者的动机及行动的内部逻辑。正是由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因此也成为当代西方“空间转型”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之一。

本书对微博空间的研究,将涉及技术系统、身心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研究。这其中,对身心系统的研究将涉及主体行为及潜藏于无意识中的深层心理结构,这往往是实证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资料所无法探及的。此外,如前所述,社会“情境”及个体“境遇”是决定主体动机及行动的关键变量。显然,多样化的“情境”因素和差异化的“个体”境遇也往往是实证研究所无法一一捕捉的。由此可见,除实证研究之外,引入观察、移情想象等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基于上述原因,以实证研究为主体,对空间主体“微博行动”及互动模式展开系统剖析,从整体上展现微博空间的性状特征和运作逻辑,是本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内容。为了能够弥补实证研究过于宏观和抽象的不足,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本书也将适当地通过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样本作深入探究。

1.3.2 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以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作为介入微博空间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将主要以文献法、观察法、内容分析法为主。以下将对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涵以及各研究方法所对应的分析内容作简要介绍。

①文献法。本研究的第一板块,即对微博相关研究成果及“空间”学说的系统梳理和评价,将主要利用文献法展开。当前,微博发展势头迅猛,微博及微博现象已经成为各学科关注的焦点。总体来看,已有的研究虽然主题丰富,涉及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营销学等学科领域。不过,百花齐放的研究表象却难以掩盖研究格局的“碎片化”本质。由于缺乏系统的整合,研究成果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现象不时发生。因此,本书将通过文献梳理的研究方式,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整合。文献研究的第二步,是对古希腊以来空间学说的发展脉络及阶段性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力图从“史”的角度描绘空间思想的发展谱系。因此,根据研究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本书的文献研究将体现出“一横一纵”的研究特色,既要对微博相关研究成果展开横向的比较分析,又要对空间学说的发展路径进行纵向的梳理和归纳。

②观察法。本书研究的第二板块,即对微博空间基本概貌的研究,将主要利用外部观察法来进行。对微博空间基本概貌的观察,将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宏观层面的观察,即试图从总体上描绘与勾勒中西方微博的发展历程及迄今为止形成的技术发展模式,从中发现左右微博发展的宏观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板块还将通过局部放大的方式,从微观层面对本书实证研究的对象——新浪微博作近距离观察,将分别从新浪微博的网站布局、用户构成与分化现象、主体“微博行动”的资源和工具等角度对新浪微博展开多视角解读与分析。总体来看,宏观层面的全景式扫描,可以为下一步研究的展开提供背景性资料;微观层面的解读与剖析,又是实证研究的必要铺垫。二者相结合,又可以较为直观地呈现微博的“前世今生”和基本生态,为人们提供关于微博的“知识读本”。

③内容分析法。在定量性质的实证研究中,内容分析法一直以来都是备受推崇的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的重要特色在于,它是以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环节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由于人类社会的互动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信息的传通来完成的,尤其是在虚拟空间中,信息是主体行动及主体间互动与交流的基本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内容分析法在虚拟空间的相关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这也是当前国外相关研究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特色之一。自然的,本书对微博空间的实证研究,同样也将以内容分析法为主体。

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Berelson)认为:“内容分析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出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之研究方法”。[7]本书对内容分析法的运用,将以抽样、研究类目的设置为基础,从微博用户中抽取若干主体(即样本微博),按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这些主体的属性特征,以及这些主体在某一时段内发布的微博消息(即消息样本)的属性特征展开定量性质的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主体“微博行动”的总体模式特征和微博空间生产效果展开全景透视与分析,最终归纳和总结微博空间生产的内在逻辑和运作特征。


[1]王卫东:《关于互联网方法和行为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2]《Twitter用户下月预计突破5亿年底达到9亿》,http://it.people.com.cn/GB/16905781.html,2012-01-18。

[3]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201/t20120116_23668.html,2012-01-16。

[4]为了超越传统社会理论关于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二元对立,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出了综合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社会实践理论。该理论认为,实践是结构与行动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实践并非被客观决定的,它们也非自由意志的产物(参见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285页)。

[5]Wegner,P.E.Spatial Criticism:Critical Geography,Space,Place and Textuality.in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ury.Ed.Julian Wolfrey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180.

[6]Lefebvre,H.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 by Sacha Rabinovitch.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4:47,135;Soja,E.W.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New York:Verso,1989:88,96-97,107;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8—370页。

[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