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经济实力和治理格局的变化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不均衡。从全球经济增长率来看,2000—2007年,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率最高达到5.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直到2009年,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10—2012年连续大幅下滑和多次探底的反复趋势得到了改善。全球经济到了2012年才慢慢恢复平稳(图2-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1%,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低0.3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的增速和发达经济体经济恢复速度的减缓。相比2013—2014年,大宗商品出口国2015—2017年的年增长率估计可能会下降1个百分点,特别是对于能源出口国,这种不利影响估计更大,平均约为2.25个百分点[1]。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期间,投资和潜在产出的增长往往也会减缓,未来整体的经济增长也会放缓。总的来说,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
图2-1 世界经济增长率(1980—2015年)
数据来源:IMF 2015 World Economic Outlook。
在经历了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时期。虽然世界经济在2010年经历了短暂的复苏,但由于严峻的全球形势——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上升,恐怖活动愈演愈烈,债务危机扩散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恢复到2008年之前的增长态势,相反,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增长动力逐步减弱,世界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低速增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格局出现了新变化,金融危机加速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和发展路径的变革,正在改变长期积累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公的局面。
一 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
发达经济体都在不同程度面临高失业率、债务危机以及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之前支撑发达经济体增长的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改变。首先,20世纪初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其次,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区域性贸易组织以及协议,如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全球化的背离,削弱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地位;另外,之前经济快速增长下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暴露,如劳动力市场问题、社会福利制度弊病、高赤字、高失业、高负债等问题。
根据IMF的统计数据,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新七国集团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在2014年超过了旧七国集团。根据IMF最新的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世界前十的排序中,新兴经济体占据了5席,分别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占了世界GDP总量的31.9%。近些年,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占世界GDP的比重大都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胡必亮等,2015)。
另外一方面,新兴经济体慢慢崛起,对未来世界的经济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发展潜力方面,由于其多元性,新兴经济体有着比七国集团还要强劲的增长势头,能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从彼此的经济发展中获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作用、获取收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以金砖五国为核心的30多个国家组成的新兴经济体,具有发展速度较快、投资回报较高的特点。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新兴经济体持续着崛起的态势,在全球中的贸易地位迅速上升,贸易额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金融危机之前的2000年至2007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5%,这使得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2008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份额首次突破30%。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例如2010年在经济刺激措施的带动下,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仍高达7.5%,但是此后逐步回落,至2014年已下降至4.6%。尽管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出现较大回落,但是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仍在稳步上升。
另外,尽管新兴经济体总体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地位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部分新兴经济体(或经济体集团)的经济却得到快速发展,其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差距正逐步缩小。金砖国家集团目前已成为发展中大国的代表,2000年五国GDP在世界经济总值中占比仅为8.2%,2010年已经上升至18.1%,2020年则预计上升至25.8%。而同期七国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则在不断下降,2000年其所占世界经济份额为65.1%,2010年已经降至50.0%,2020年则预计降至43.6%。金砖国家经济地位的上升来自于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地位的上升。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8.5%,2020年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预计将达到17.8%,而印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预计也将达到3.6%。如果时间进一步拉长,可以预计主要新兴大国的经济实力将会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从而促进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伴随着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新兴经济体也普遍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内源增长动力不足、易受外部冲击、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会在较长时间内困扰新兴经济体。当前几乎所有新兴经济体国家都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压力,同时,伴随着外部经济和金融条件的变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不断增加。从近期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新兴经济体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长期以来,新兴经济体依靠外向型和粗放的依赖资源与能源高度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为积累了一系列的矛盾,这包括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经济效率和技术水平低下等。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得益于发达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不断攀升的大宗商品价格,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被掩盖。但是随着全球经济扩张周期结束,外部需求逐步下降,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日益显露,甚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二,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加剧新兴经济体风险。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虽然有利于大宗商品进口国,但由于多数新兴经济体大都依赖大宗商品出口,这为其带来额外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0月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出口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出增长显著放缓。其估计显示,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前景疲软,大宗商品出口国未来三年的年增长率可能下降 1 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还为新兴经济体带来诸如财政状况恶化、对外债务偿还能力下降等金融风险。
第三,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进一步恶化新兴经济体的外部环境。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将为新兴经济体带来一定的负面溢出影响。而在目前情况下,受全球经济疲弱、跨国贸易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低位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比以往更加脆弱的境地。2015年10月美国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善,这提升了美联储在今年12月加息的预期。加息预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加息行动将会引发新兴市场国际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同时伴随美元的不断升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继续承压,从而进一步恶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
尽管面临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仍有4.0%,依然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和全球平均经济增速,此后将会逐步恢复至5%以上。新兴经济体的中远期经济前景依然可期。
长期来看,新兴经济体依然拥有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新兴经济体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仍拥有明显的劳动力优势,人口红利是确保经济增长处于较高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大多新兴经济体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伴随着后发优势的发挥和“干中学”,新兴经济体将会在技术、知识等各方面逐步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逐步发挥自身的经济发展潜力。
但是经济增长潜力要转化为经济增长现实,新兴经济体仍需付出较大努力。首先,新兴经济体应加快推进结构改革。在当前经济减速的背景下,结构改革的推进难度进一步加大,但仅仅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需求政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快相关改革,包括增加对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技术创新等,逐步完善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模式。其次,加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提升新兴经济体整体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例如敦促发达经济体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共同消除妨碍经济持续增长的各种障碍,缓解面临的共同风险和挑战。
总的来说,世界经济正步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大幅减速,此后虽会有所回调,但是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高速增长可能性不大。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差距有所收窄。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危机后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世界格局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中短期世界经济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发达经济体将会继续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不会对发达经济体的地位带来根本性冲击;但是也会发生一些微妙变化,新兴大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二 国际金融治理下的不同国家集团
国家集团在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以及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建立七国集团(G7),共同治理全球经济。然而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峰期之后,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开始降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证明仅靠以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已无法有效应对危机,全球政策协调和危机救助必须有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参与,二十国集团(G20)应运而生。
(一)七国集团
七国集团(G7)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七国集团成立于世界经济动荡之时,国际金融方面,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解体,世界金融市场处于混乱的状态;国际贸易方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新一轮多边谈判也遇到困难;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提高油价,并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如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给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下,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为避免重蹈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的覆辙,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经过几轮协商,决定成立七国集团。
从成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七国的GDP一直位于世界前列,G7的地位没有受到挑战,但此后,由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G7的“全球经济中心”地位受到了威胁。根据IMF的统计,1992年一直到2009年,150个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总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若按汇率计算,其占全球GDP的比重由16.5%升至31.1%(李因才,2011)。1992年,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排在前十位的经济体位次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已经进入前十;2014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衡量的世界各国GDP总值,中国首超美国,排名第一,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印尼分别位居3、6、7和9位,美国则降至第二位,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各居4、5、8、10位。新兴经济体对于世界GDP的贡献已经不可小觑。由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G7不再占据全球GDP的绝对优势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难以维系其“全球经济治理中心”的称号,在诸多领域当中越来越失去控制主导能力(李因才,2011)。例如,G7已经无法轻松胜任贸易领域的谈判工作,鉴于当今出现较多的是以“新兴经济体”出现为背景的贸易问题,由于G7代表的利益团体比较单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陷入对峙僵局时它能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另外在救助全球金融危机方面,G7也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发生的一系列全球或区域性的危机,比如墨西哥比索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G7采取的选择性救助等措施和其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的理念都没能解决好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最后新兴经济体各国都加强了自救措施,而不是坐等大国的援助。
当今世界出现的各种新型经济议题,例如金融危机的阻遏、贸易谈判的发展、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等,以及对恐怖主义的打击、能源危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治理等非传统的安全议题都需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才能解决。但是由于G7本身对于新的变革具有很大的抵触,所以发展一套新的体制的阻力很大。G7在成立之后,也只有在1998年出于政治原因将转型了的俄罗斯纳入,进而发展为八国集团(G8)。但是由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不太一样,原G7国家也经常单独谈论经济金融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等新兴国家慢慢崛起之后,七国集团仍然没有做出相应结构上的变化,其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
(二)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G20)诞生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其建立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相关国家希望通过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促进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一个由头,G20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发达经济体越来越意识到,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的解决除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
G20会议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在其成立之初,虽然G20内部运行机制日趋成熟,得到了成员国的广泛认可,但其所发挥的作用并非十分显著。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包括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内的经济合作才引起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视。此时,二十国集团的部长级会议也随之升级为首脑级会议,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2008年11月,G20在华盛顿首次召开领导人峰会,此时的G20峰会更多是被作为一个“危机管理会”来使用。之后,由于新兴经济体在G20当中的努力,以及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得到了原有成员国的认可,在2009年的匹兹堡第三次峰会上,G20正式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这成为其能替代七国集团成为全球主要国际经济协调平台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二十国集团中19个成员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一直相对稳定,大约维持在80%,而如果再将欧盟成员算入二十国集团的话,这一比例至少会达到90%。二十国集团中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不断下降,新兴和发展中成员的经济总量正在稳步上升。二十国集团中非七国集团成员国,2005年之前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一直处于20%以下,从2006年开始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0年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达到27%。而据Dadush和Stancil(2010)的预测,到2050年,二十国集团的年经济增长率将会达到3.5%,届时经济总量将会从2009年的38.3万亿美元增加到160万亿美元,二十国集团将会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二十国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到2050年,超过60%的经济增长将会来自于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六个新兴和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