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造业仍然举足轻重
美国制造业为何衰退到如此地步?现在最为大家所接受的解释有两个,虽南辕北辙,但各有支持者。
第一个解释是,制造业生产力的提高会导致制造业在美国“自然”地走向没落。这个自然衰退论来源于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他称之为“一个覆盖面很广的简单定律”。
随着经济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会下降,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会上升,而经济再往前发展,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又会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会上升。
这套理论先是用来解释美国农业就业人数下降的现象,现在又用来解释制造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的现象——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12年的数据,制造业就业人数在1980年占劳动人口的22.1%,而到了2011年,这个比例变成了10.2%。
但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不能对这套理论照单全收,美国制造业就业比例下降幅度这么大,其中有多少是生产力提高的必然结果呢?不少学者都对这套理论提出了质疑。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美国以外时,就知道在现代社会,工业必须缩减成整个经济中很小一部分的理论并不成立。以德国为例,现在仍有将近20%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同时还有很大的贸易顺差。日本也有将近17%的劳动人口受雇于制造业。而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12年的数据,出口大国意大利也有19%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工业活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自然发展是强有力的解释,但是有些疑虑是它解释不了的,因为即使是在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中,制造能力的丧失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解释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失去的生产制造能力会以别的方式得到补偿。在常规的相对竞争优势理论上,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1966年加上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12年,加里·皮萨诺(Gary P. Pisano)和威利·史(Willy C. Shih)也再次进行了论证。在新产品生产的第一阶段,产品刚刚从原型机转入大规模生产,整个生产流程还非常复杂,初期生产需要在研发工程师的监督下进行。生产流程刚建立的复杂性和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考虑,这两个因素让早期生产活动不能转移到国外。但是,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当生产流程变得标准化时,生产制造活动就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随着外国厂商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产品活动会沿着产品开发的曲线,向新产品开发的“核心阶段”移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企业把产品开发的前期活动、设计和原型机的建造保留在美国,但越来越多地把大规模生产搬迁到成本低、生产能力比美国强的地区去。
然而,我们接触到的制造业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告诉我们,整个产品周期的每一阶段都可能有创新的机会,并不局限于产品开发的前期阶段。在本书中,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创新不仅仅发生在产品开发、设计期间,整个价值链的每一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机会,它可以发生在车间里,也可以发生在和客户的反复交流中,很多时候,创新不是一个崭新产品的诞生,而是现有的产品被赋予了新的用途。每一个产业的创新和生产模式都不同,甚至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已经出现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发达的工业国家负责创新,新兴国家负责大规模生产。
虽然有些学者把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面临的制造业问题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制造业的现状已经成为一个很突出的政治问题。不过,很多人还是低估了美国制造业的优势。美国的高科技制造业的产量还是全球最大的,2010年,美国高科技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为3900亿美元,但附加价值在全球总值中的占比已经从1995年的34%降低到了2010年的28%。相比之下,美国中低科技制造产业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却能坚守阵地,在1995年到2010年期间,全球产量占比只降低了1%,仍占全球总产量的18%。总之,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并不意味着制造业不再是美国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如果要更好地理解生产制造在创新经济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回答以下问题: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要继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为什么有些产业蓬勃发展,而另外一些产业面临崩溃?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关于美国制造业的未来的问题才能摆脱长期的学术之争,得到一个完满的答案。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都有什么选择?它们所做的选择对整个政治经济体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各种政策提议都是信口开河、效果不明的。
麻省理工学院PIE委员会把研究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创新上来,并阐释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里,创新和生产制造之间的联系对创新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调查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经常在进行大规模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创新,这种创新可以在大企业内部进行,也可以通过外部生态系统的调节在其他制造业企业那里进行。我们提出的论点是,如果企业不能很容易地拿到所需要的制造资源,就不能很快、很好地进行创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需要能够为原型机的建设、生产流程的渐进式改进、投放市场后的产品修改提供必要的资源,这些都是把创新落到实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