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型工业化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关于工业化,理论界和学术界有较为明确的内涵,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于新型工业化的提法,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并在之后的历次党代会文件中进一步明确。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
党中央在21世纪之初提出新型工业化内涵之后,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而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经济迈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常态”,工业化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前所未有,原有的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增长动力正在转化、比较优势面临重塑,有必要重新认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结合我国工业化的新形势、新特征,我们认为,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是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以信息化为引领,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工业化。
2.1.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智能、绿色、人文。
第一,创新。新型工业化以创新驱动为首要特征,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第一驱动力。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正是因为以创新为依托,新型工业化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技术含量高、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新路子。
第二,智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进入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引发了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智能传感器、数字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无人工厂等应用的出现,使得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信息化在经济社会领域更深入的渗透和融合,使得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更加普及,智能发展将推动新型工业化继两化融合之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第三,绿色。绿色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主旋律,体现在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能源消耗中占较大比重;工业生产更加集约化;产业布局更加集聚化。
第四,人文。新型工业化体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的新型关系;体现了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体现了工业化发展与工业文明及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工业化的成果将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