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家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9章 钟贵强与钟常青

偶尔,小包工头要占点工人的小便宜。

例如,老板拨给工人的高温补贴或者烤火补贴,小包头工头会欺上瞒下,多上报或者漏上报某个人,致使那种不听小包工头话的人,少领或者领不到补贴。

小包工头还串通自己的心腹,冒领实际上不存在,虚报的员工名下的补贴。

钟贵强不善于迎奉上级,又不会拉拢亲近同事。

钟贵强进城打了三年工,工作岗位毫无变化。

十位工友,参加小包工头四十岁寿宴之前,钟常青在装送礼红包的片刻,曾经有过提醒亲戚钟贵强的念头。

不过,念头转念闪过,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钟常青这样想到,依小舅子钟贵强的为人处事,如果告诉小舅子自己打算装两千元,说不定钟贵强生了气,向姐姐钟甜妮告姐夫一状。

事情闹大,引起夫妻间不和睦。

好事变成坏事。

最终,钟常青向钟贵强隐瞒了小动作。

不是钟常青不愿意点醒钟贵强。

实乃人各有志。

钟常青走了他的独木桥。

钟贵强过了他的阳关道。

从此,钟常青在建筑工地当材料保管员。

他这一干,便是十五年时间。

再后来,由于钟贵强体质受损,不得不从城市回到农村。

钟贵强再也没有能够,回转建筑工地。

钟贵强成了一个,进城打工不成功的农民工。

最终,钟贵强选择了,耕种钟家村的责任田。

钟贵强一家人,共有三亩地。

其中两亩半是田地,半亩是旱地。

他家的田地,钟贵强种上了水稻。

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钟家村,水稻一年出产一次。

钟贵强在旱地种了蔬菜、红苕等杂粮。

蔬菜基本上自给自足。

红苕吃不完,会挑到小镇上卖给镇街上的人。

钟常青进城打了十八年工,年纪一天天变大。

其间,钟常青的儿子钟友明长大成人。

钟友明先到父亲打工的城市,进烹饪培训班学习烹饪技术。

接着,钟友明应聘到酒楼当了厨师。

父子二人在同一座城市打工,都拼命地挣钱。

钟友明年富力强,很快,他当厨师挣的钱,超过了父亲的工资。

几年前,建筑工地上进行人员调整。

年过半百的钟常青,被调往工棚搞后勤。

就是为建筑工人看守工棚,打扫工棚的卫生。

年轻一代的建筑业一线工人们,尊敬地称呼年龄如父亲似的钟常青,叫作“老钟师傅”。

钟常青与钟甜妮夫妇,长期分居两地。

钟甜妮一直坚守在乡村。

老家的男人们外出了。

农村的耕地,由妇女接手。

钟甜妮耕种起了他们家的两亩多田地。

只有在农忙的时候,如果遇到工地放假,钟常青可以回老家帮忙。

如果工地不放假,家里只有花钱雇人,让别人来帮助钟甜妮度过农忙。

钟友明进城打工几年,与酒楼的一位女领班自由恋爱,结了婚。

钟友明夫妻生下一个女儿钟玲玲。

钟玲玲交付给了奶奶钟甜妮。

钟甜妮在农村专心带孩子。

钟常青家的土地,全部出租出去。

每年,收取很少的土地转让费。

让那些留守在乡村的,有时间精力的老人,继续耕种。

钟甜妮在钟家村带孩子,最大的受益人,实际上是钟大娘。

钟小兵和曾丽英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之后,在没有生儿子孙兵兵以前,钟大娘一个人留守在农村老家。

白天,钟大娘可以在老屋的院坝走一走,或者,到山坡上扯野草,或者,去邻居家串门。

夜晚,钟大娘只能在家中看电视。

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后来,钟兵兵出世。

钟大娘带曾孙子钟兵兵。

从某种角度讲,与其说是钟大娘为孙子和孙媳妇,承担了抚养幼子的责任,倒不如说,是钟兵兵给钟大娘,带来了天伦之乐。

钟兵兵的出现,让冷清清的老屋有了人气。

钟大娘不再是孤苦零仃的一个人。

钟大娘家,有了小孩子的哭笑说话声音。

钟兵兵一天天成长。

钟大娘一年年变老。

到了八十岁高龄,在农村,应该是四室同堂的幸福老人。

现实生活有些具有讽刺意谓。

一个幼童,一个老人,都是需要被人照料的弱势群体。

可是,他们两个人相依为命,用亲情互相慰藉对方。

钟小兵和曾丽英都是孝顺的晚辈。

钟小兵成了家中挣钱的顶梁柱。

钟小兵养家的钱,每月,曾丽英会把赡养钟大娘的五百元生活费,及时寄回老家。

钟大娘使用老年手机,不能手机上网。

曾丽英加了姑姑钟甜妮,为微信朋友圈好友。

曾丽英经常与钟甜妮,通过微信联系,了解钟大娘和钟兵兵,在老家的情况。

钟甜妮成了上门,看望老人次数最多的亲人。

由于钟大娘与钟甜妮,同住钟家村,房子相距不远,女儿钟甜妮经常煮了好吃的食物,给老母亲和侄孙子送去。

钟甜妮代替了钟大娘的儿子,钟小兵无法尽的孝道。

有钟甜妮在身边,成了钟大娘老人晚年十分幸运的事情。

如今,这种生活状态即将被打破。

钟甜妮的孙子到了入学的年龄。

她的儿子儿媳妇钟友明夫妻,坚决要求把孩子带到他们打工的城市,像其他农民工的子女一样,进城入学。

甜妮妮千思万想,无奈决定进城帮忙接送孩子。

孩子进了城,就染上了城市学校,低年级学生染上的各种特点。

上学和放学需要家长接送。

低年纪学生的父母亲,大多数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接送孩子。

接送孩子的任务,落到了祖辈的老人们身上。

钟甜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钟甜妮进城帮儿子一家的忙,钟常青很高兴。

起码,钟常青与钟友明在同一座城市打工,钟甜妮的到来,钟常青与钟甜妮的长期分离,得到改善。

他俩见面的次数有机会增加。

钟友明及他的媳妇,拍手称好。

钟甜妮与孩子一起到来,孩子能够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