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骥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技术进步是设备政策的基本点本文刊载于《机械工程》1984年第3期第37-39页,与吴贵生合著。

通过不断增加设备数量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对已安装设备反复修理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这就是迄今为止我们执行的设备政策的基本模式,在这种模式下,30多年来,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设备体系,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有效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在设备基本上没有更新的情况下,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执行这种政策取得的成绩应当肯定,但同时也应该指出它存在的缺陷。衡量经济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是经济效益,设备工作也不例外。如果拿经济效益标准来考察以往的设备政策,那么,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表现是: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现有企业设备技术,进步迟缓,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当设备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问题就更加突出。

在实现经济建设由外延向内涵转移的今天,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以往的政策,制定适合形势发展的新的设备政策是摆在经济领导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确立以技术进步作为设备政策的基本点,是制定新的设备政策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

一、设备技术进步的必要性与实际效果

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速度和效益是战略目标的两个基本方面,效益是前提,是核心。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都离不开设备的技术进步。

现在,我们的经济效益还比较差,不少指标还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位提供的工业产值,1979年、1980两年平均为102元,比1975年低26%;百元产值实现的利润比1957年还少8元。

因此,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能源;节省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是当前及今后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而所有这些方面都与设备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由于设备陈旧,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能源浪费惊人,产品不能升级换代,我国设备技术现状与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已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现有设备水平不汉难以满足近期发展需要,更严重的是不能为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更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现在执行的设备政策所产生的后效将是深远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实现设备的技术进步势在必行,这一点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那么,设备的技术进步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这就成为人们更加关心的问题了,对此必须作出回答。

请看一个实例——上海标准件行业。

这个行业由1103家小厂(铺)于1956年合并组成公司,当时用的是铁墩、榔头等手工工具和脚踏冲床等简易机械,生产率低下,装备率(平均每个工人拥有的固定资产)和劳动生产率只及上海机械工业平均水平的1/3左右。在专业化改组的基础上,经过1958、1962、1970年三个阶段的设备更新,逐步用少无切削工艺代替了切削工艺,用机械化自动化代替了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到1980年其装备率达到机电一局的6%,劳动生产率则为机电一局的1.5倍。

若以1956年为基年,各项指标为1,则上海机电一局及其所属的标准件公司以后各年增长指数如图1所示。

图1 两单位的增长指数

A——标准件公司装备系数;B——标准件公司劳动生产率;C——机电一局装备系数;D——机电一局劳动生产率。

从图1可以看出:

(1)标准件行业比机械工业平均装备率提高得快,25年平均,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表明该行业技术进步快于机械工业平均水平。

(2)标准件行业比机械工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快,25年平均(用直线近似曲线),前者约为后者速变的3倍。(说明:未计算标准件多次大幅度降价因素,因而这里只能是缩小了该行业效益)

(3)标准件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高于装备率增长速度,而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低于装备率增长速度。这就是说,和机械工业平均水平比较,该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人力和投资两个基本因素外,获得了额外的增加,这完全是技术进步因素作用的结果。

20多年坚持技术进步使标准件行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材料利用率由40%提高到85%;产品成本降低11倍;耗电量节约57%;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固定资产利润率提高了2.25倍。25年累计上缴利润税金23.96亿元,每年上缴的利、税可重建一个上海标准件公司。

上海标准件行业的实践显示了设备技术进步的多方面综合经济效益,及其巨大的优越性。

就一般规律而言,生产手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设备的技术水平几乎影响着生产的各个方面,它既影响产出(产品的质量、品种、数量等),又影响消耗(原材料、能源消耗、劳动力、资金占用等)。设备的技术进步特别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一,设备性能、结构的改善及由此实现的工艺改革,可以节约原材料、能源等消耗。在我国产品成本中,物耗约占80%,降低物耗是降低成本的主攻方向。

第二,设备效率和容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减少单位生产能力的投资,如3.6万吨、11.5万吨、30万吨乙烯工程的吨生产能力投资比例为1∶0.6∶0.4。

第三,设备精度、性能、功能的提高,为产品更新提供条件,可以提高原材料的加工深度,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是经济效益的关键,产品升级换代一般以设备改善为条件,处理得当,就能使产品和生产手段同时提高。反之,则相互制约,停滞不前。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设备的技术进步除了以上直接效果外,还会促进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促进生产者技能的提高,推动管理的改善,以致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全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会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使经济活动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运转。

二、实现设备技术进步的途径

实现设备技术进步不仅是理论探讨的重大课题,而且更是实践的重大课题,需要实际工作部门,特别是领导部门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付诸实践。现在马上拿出成套的、完整的办法来还不太成热,但不能因此而等待。这里仅就若干重要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1.大力组织新技术设备的生产和新技术的研究、试验、推广

有无新技术设备的供应、新设备的技术水平如何,是设备技术进步的中心环节,不改变机电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局面,设备的技术进步就无法实现。近几年来,机械工业在发展基础件、节能设备和其他新技术设备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进步的需要,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制造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成果的推广。要采取措施加强科研力量,提高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和适用的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捷径,花钱少、见效快,应该创造条件,加快技术引进的步伐。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是对国内先进设备供应不足的重要补充,有关部门要协助进一步疏通渠道,组织消化以及国内配套工作。

新技术设准的价格对其能否推广使用影响很大,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制造厂和用户都得到好处,还可以采取税收杠杆和必要的行政于段,限制落后产品的生产,鼓励先进产品的生产。

2.保证设备技术进步的资金来源

除少数大型企业,国家要有计划地安排更新改造给予重点支持外,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技术进步只能靠各企业筹集资金,来源主要是折旧基金和利润留成,目前的低折旧率、平调使用的做法使企业失去了技术进步的活力,国家要尽快采取措施逐步提高折旧率,并且基本上留给企业,在折旧基金的使用方面,也应有效地控制,保证真正用到设备的更新改造上去。

3.限制设备数量的扩大,减少不经济的大修理,增加更新改造的比重,逐步由修理为主转向更新改造为主

我们每年花在设备上的资金并不少,但主要是用于增加数量和进行大修理,如果不控制这两方面的支出,设备的技术进步仍难以实现。国家已经对基建项目征税,是否也可以考虑分别情况对新增设备征税?

恢复性大修理在技术上没有任何进步,调查表明,在现在大修理的设备中,有相当数量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原因之一是现行大修理计费方法掩盖了一部分不经济大修理的矛盾。现行大修理成本核算普遍不计企业管理费,这部分费用实际上由生产车间分担,因而少算了成本,使账簿数字与实际消耗不符。但目前又不能简单地改变计费方法,这样会使大修折旧提成基金不够用而导致设备失修,为此,可以在改变大修计费方法的同时,相应提高基本折旧率,使花在设备上的资金总数不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暴露不合理的大修问题,促使用更新代替之,而又不增加国家负担。

4.要有产品发展、技术改造的总体规划,技术改造要和专业化改组以及行业规划结合起来

设备的设术更新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在产品发展规划指导下,才不至于失去方向、造成浪费。同时,设备的更新改造必须纳入技术改造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目标明确,积小改为大改,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面貌改观。这里所说的规划不仅指企业规划而且更重要的是部门、地区、行业规划,没有这些规划的指导,企业规划是困难的。

专业化是采用先进技术的先决条件,日本制定的机械工业振兴法把专业化和设备更新作为两个主要内容同时抓,这一做法很值得借鉴。应当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促进专业化和联合化的进程。在确定重点改造项目时,要把专业化作为一项重要标准,要尽量控制重复改造,凡应联合而未联合的企业,要采取措施,促进联合。

5.重视设备改造(即现代化改装)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如果设备的技术进步完全靠更新,这无论在新设备的可供量上,还是在资金的可供量上都是无法实现的。国内外大量事例证明,设备改造在节约投资、节省时间、适用、及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越性,在设备制造部门,技术进步缓慢、提供先进设备少的情况下,在某种意义上讲,设备改造比更新更有现实意义,有更广泛的实践基础。多年来,有些部门、有些地区企业改造成功不少设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总的说来,改造的规模还不大,数量还不多,基本上局限于本企业的技术力量,各自为战,技术协作少,专业化水平很低,很少得到科研、设计、制造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不少企业积累了很多设备改造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但情报文流少,重复研究、生产的多。设备改造工作很有必要加强组织和领导,对有共性的技术问题,可以组织收集资料、集中标准图纸和技术文件、集中生产和供应改造用的装置和部件,技术难度大的大型、精密设备的改造可以组织专业厂承担。

6.充分发挥设备维修管理部门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设备部门主要从事设备维修工作,因而给人们的印象是,这个部门与技术进步无关,技术进步是计划、技术等部门的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设备维修、管理部门所处的地位和所从事的工作与技术进步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长年从事设备维修和管理,因而这个部门熟悉设备的性能、结构;又由于长期与生产密切接触,对本行业、本企业的工艺要求也很熟悉,所以在选择技术和设备方面很有发言权。因此,设备部门可以而且应当参与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改造规划的制订。

多年来,由于专用设备的制造、供应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同时也由于本企业更熟悉生产工艺,致使相当大数量的专机由设备维修部门制造,现有设备的改造则基本上靠修理部门。可以说,没有设备部门的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造是无法进行的,特别是非国家重点改造项目尤其如此。在中小型企业里,设备部门则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设备维修部门的配合是新技术得到应用和巩固的必要条件。不少先进设备因为解决不了调试、维修问题而不能正常使用,这妨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一般说来,新技术是在使用中完善和巩固的,不能期望一投产就完美无缺,这就要求制造和使用单位很好地配合、协作,共同完善、提高。

从事设备维修和管理的部门应当意识到自己在技术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保证设备完好率的范围内,要做技术进步的促进派。

7.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设备的技术进步势必对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管理干部及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没有大量的高质量人才,就是有了先进设备,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技术进步还是不能真正实现。有些企业肯花力气抓紧人员的培训,这是很有远见的。在我国目前国力有限的情况下,除尽可能扩大高等学校容量以外,特别要发挥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业余大学、电视大学、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

设备技术进步的根基在企业,只有企业真正自觉地去努力才能做好。因此,必须赋予企业技术进步的责任、活力和动力。这涉及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问题,也是国家正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此不必多谈。

纵观各工业发达国家设备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都有一个从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的转变过程。我们用了30多年的时间全力以赴地扩大数量,这个时间是长了些,本来是有可能早点转变的,那么我们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分析昨天,不是为了后悔,而是为了研究、探讨今天和明天,把延误的时间抢回来,可以说,我国的设备政策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对于我们是何等重要!今天的决策将会影响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我们正面临着全球性技术革命的挑战,这给我们转变设备政策提供了良机。历史上,美国利用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机会,采用当时正在兴起的电力、电工新技术装备本国工业,迅速超过了不可一世的英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利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会,以极大的努力引进、消化最先进的技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过了许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跃居世界经济第三位。我们在装备技术进步的问题上如果处理得当,也一定能够获得“跳跃”式的发展,缩短差距,以至赶上和超过目前还大大领先于我们的经济强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