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骥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傅家骥教授学术成就简介

一、成长经历

傅家骥,1931年6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在沈阳读小学和初中,在北京辅仁中学读完高中;1951年考取北京大学机械系;1952年院系调整,随北京大学机械系并入清华大学,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由于他学习刻苦,思想进步,表现优秀,在大学二年级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1955年由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195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经济专业高校进修班学习;1957年被选派到苏联学习,成为列宁格勒工程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1961年研究生毕业,获苏联经济科学副博士学位。

他学习一贯刻苦,勤奋与创新的精神在研究生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和锤炼。他的学位论文是关于机床改造的选题。为此,他利用暑假期间,调研了全苏联所有机床厂和三大汽车厂。和当时许多同学回国调研获取学位论文研究资料不同,他认为,既然国家提供了出国留学的宝贵机会,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了解外国情况,以便回国后为自己的国家提供更多的借鉴。由于他的论文资料丰富翔实,富有创新,得到了苏联导师和评委的高度评价。留苏毕业后,在即将回国之际,他把平时节约的经费全部用来购买书籍,回国带回两大箱外文书,以备继续深入研究之用。

1961—1978年他在清华大学机械系企业管理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在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企业管理还只是一个很小的专业。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教学科研几近停顿,管理专业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才真正使他有了学术发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机会。1978年清华大学成立经济管理系筹备组,他是三个负责人之一。1978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成立,是理工科大学最早的经济管理系之一,1978—1985年,他担任副系主任,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后成立学院)的创建者之一。1985—1997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在清华经管学院第一个晋升为教授。在创建经济管理系(学院)的同时,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创建了技术经济专业。几乎在建立经济管理系的同时,他就着手建立技术经济专业,1979年即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以他为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1985年清华大学获得中国最早的技术经济博士点,1988年该学科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点(技术经济学科全国唯一),2002年蝉联全国重点学科点。

鉴于他的卓越成绩,他于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得首都“爱国主义标兵”荣誉称号;1997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此外,他长期担任重要学术兼职,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第三届成员,国家教委管理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兼技术经济专业指导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常务理事等。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一)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创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还不理解技术创新概念的情况下,他率先倡导并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第一个技术创新研究项目。随后,他与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建议并申请获取“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研究”,承担第一子课题“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理论”。在这一过程中,由他作为学术带头人完成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典型企业调查,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数据库和分析系统,系统深入研究了创新植入增长、技术创新过程机制、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创新测度等技术创新理论的核心问题;被认为填补了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的空白,形成了中国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引自重大项目鉴定委员会意见)。《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在治学的生涯中,出版了许多系列专著,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多次发表有关研究成果和观点。其中,《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是国内第一部技术创新专著,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技术创新学》是系统阐述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的专著,是他的代表性著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技术创新学》中,论述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创新植入增长的机理;以独特的见解界定了技术创新概念;在国内最早阐述自主创新概念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辨析,提出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划分制定创新战略的重要思路和主张;揭示了产品变革的内在特征,构建了三维产品创新决策模型;用共生经济理论深入阐释了合作创新机制,总结出跨国企业合作创新的3种体制和5种组织模式;提出并论证了集群创新的典型模式,系统分析了集群创新的形成机理,是国内最早研究集群创新的成果;对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阐述,分析了其产生根源,提出了应对和利用转换成本的对策;探讨了市场创新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模式,深入分析了市场创新风险和抑制因素,提出了企业市场创新战略思路;阐述了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关系,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典型组织模式,提出了组织设计思路;深入分析了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揭示了技术积累的内容、层次和结构,提出了有效实现技术积累的途径;基于理论研究和大量调查,在国内较早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以制度激励和经济激励为重点,深入阐述了创新激励机制,设计了由产权、企业、市场、产业组织、政府5个子系统组成的创新制度体系;构建了创新过程模型,形成了创新及扩散管理的理论框架。

他及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不仅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而且为国家技术创新政策制定、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认为傅家骥主持的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现实具体问题研究,注意为政府的管理工作服务”;国家经贸委认为,其研究成果“对于国家创新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直接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还将进一步产生深远影响”;国家科技部认为,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于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层面推动技术创新,而且对于制定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设备更新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创建

他是我国设备更新理论研究最著名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国内率先进行设备更新的研究。他通过大量调查和理论分析,揭示了我国以往的由“大修—中修—小修—维护”构成的“以修为主”的设备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更新、改造与修理相结合”的思路和战略,建立了设备更新的理论,强调应以技术进步为基本原则,由以修理为主转向以更新和改造为主,提出了设备维修和现代化改装的决策分析模型、设备经济生命分析模型等,形成了设备更新分析的完整方法体系。这一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设备管理思路,为企业在技术进步基础上进行生产过程创新提供物质支撑,研究结论为建立我国设备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企业设备维修、改造、更新决策提供了决策方法。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列为“为国家宏观决策和重大决策提供依据”的优秀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

“技术经济与管理”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管理交叉的学科,是中国特有的学科,也是发展中的学科。他是国内这一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该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推动者,并始终把握着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开拓技术经济学科前沿性研究领域。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点建立和发展以技术经济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体系,后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到80年代中、后期创造性地将技术创新融入技术经济学科,大大拓展了学科领域,引领我国技术经济学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扩展了学科发展空间,把学科研究广度和深度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他所主持的关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价值工程等方面的创造性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技术经济理论。提出技术改造四大理论基础,即技术进步原理、产业结构优化原理、增量带动存量原理、经济效益原理;提出了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1987年,国家经济委员会组织的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把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高层次,对技术改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技术的选择和经济分析有机结合的研究具有创见,研究成果对我国技术选择和引进工作很有价值。提出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体系完整、方法先进,代表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新水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他在国内最早进行价值工程的研究,把复杂产品设计的功能分析与成本降低相结合,为进行大型复杂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出版了专著;帮助云南三机厂(Z3125钻床)、沈阳水泵厂(10J801深水泵)等多家企业实施价值工程,进行产品设计中的成本控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推动了价值工程在国内的应用。

他主编的《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一版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三版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仅第三版发行量就达40多万册,是同类教材应用最广、发行量最大的。

以他为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的清华大学技术经济学科点创立于1979年,当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生,1985年获得批准为中国最早的技术经济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点(技术经济全国唯一),2002年蝉联全国重点学科点。

为培养国家急需人才,他受中国建设银行委托,在20世纪80年代为其培养50名硕士生,如今已成为该行领导和骨干。他培养的博士生已成为我国各行业的骨干,有些成为政府高级领导干部,如云南省原省长徐荣凯、中国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方新、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熊志军等;还有一些成为我国经济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导人,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吴贵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建等。

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国家教委管理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兼技术经济专业指导组组长。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建树、学科上的开拓和担任全国性学科指导重要职务,使他实际上成为全国技术经济学科的领军人。

(四)为国家、部门和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1.关于技术创新的决策支持

1994年年底,他向当时的国家经贸委提出《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的建议》,1996年3月,他向国家经贸委提出《实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的设想》,建议内容体现在国家经贸委司发文件[1995]57号《关于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函》、国经贸科[1996]536号《关于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建议》等文件中;同时还向原国家科委提出了相应建议,这对于1996年8月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998年7月,他撰写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该抓什么——简论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被国务院主要负责同志参阅、批示。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工作会议”,他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关成果被会议文件采用。

为了推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他深入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技术创新知识,与各省市经贸委(如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四川)、行业主管部门(如轻工、烟草行业)和地方政府(如江苏江都市)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工程,为国内许多大型企业(如海尔公司、山东东方电子公司)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对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关于设备管理的决策支持

原国家经委党组认为,他所作的设备更新和设备管理的“研究结论很好”,并将他基于研究成果所提建议的主要内容写入国家经委1982年颁发的《国有工业交通设备试行条例》中;而后,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设备管理条例》采用了这一研究成果,对推动和改进我国设备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与航空部、交通部、机械部等部门合作,就设备管理战略、规划、政策和管理体制创新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探讨,研究成果被这些部门采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他深入研究了大庆油田设备更新改造问题,制定了6种主要设备的更新改造规划,对改进大庆油田的设备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取得可计算经济效益4500万元。

为进行重大设备国产化的研究,他深入国内3个省、4个直辖市18家大型企业和100多家相关企业,对大化肥、烟机等行业的设备国产化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了制约重大设备国产化的若干因素,提出现阶段解决国产化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企业应该具备的若干能力,这些已被有关管理部门所接受。

3.关于技术改造的决策支持

基于技术改造理论研究和项目评价方法研究成果,他领导起草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实施条例”,由国家经委以经技[1988]47号文件发布,在全国印发颁布试行。

三、结束语

在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他始终奋力拼搏,不断进取;他是学科领军人,又是奋战在第一线的战士;他为中国技术经济和技术创新学科发展和学科点建设殚精竭虑,从未懈怠;他成就卓著,却又低调做人;他紧跟前沿,而又脚踏实地。他学术人生最显著的特色是坚持国际管理科学理论、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本人的潜心研究与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力求使研究成果对国家战略需求作出实际贡献。他认为经济管理理论要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实际开创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成果为国家重大科技和产业布局及战略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进行设备更新研究,提出了更新改造与修理相结合的装备政策思想,为我国设备管理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成果被国务院颁布的《设备管理条例》采纳;8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开展价值工程研究,推动了价值工程在国内的广泛应用;80年代中期完成的企业技术改造理论和项目评价方法研究为国家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成果被国家经委采纳实施;80年代中期,在国内最早强力倡导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自此进行了长期持续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基于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理论,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不仅在中国技术创新的核心问题上取得理论突破,而且与国际前沿相比也有很大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起到了直接作用。

四、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和代表性论著

(一)国家奖,省、部级一、二等奖

1.设备更新改造经济决策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1,1992

2.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00

3.技术创新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1,2001

4.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1,1995

5.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1,1994

6.设备更新改造方针政策和经济决策分析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1991

7.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三版),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排名第1,1998

8.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一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排名第1,1992

9.技术经济学,国家体改委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排名第1,1989

10.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1998

11.设备更新的方针、政策和经济效果研究,北京市十项学术成果奖,排名第1,1983

(二)代表性的论著和研究报告

1.技术经济学的前沿问题,排名第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技术创新学,排名第1,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排名第1,研究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结题报告,1997

4.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该抓住什么?——兼论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排名第1,建议报告,国家领导人批阅,为国家技术创新大会提供理论依据,1998

5.关于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的建议,排名第1,建议报告,被国家经贸委采纳,1994

6.技术创新研究,排名第2,科学出版社,1996

7.中国轻工企业技术创新先驱22家,排名第2,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价值分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排名第1,机械工业出版社,国内第一本价值工程专著,1986

9.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三版),排名第1,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0.工程师经济分析与决策,排名第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工程师系列丛书之一,1989

11.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排名第1,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12.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教程,排名第1,机械工业出版社,配合国家经委实施评价方法编写,1988

13.国企如何构建开发和激励机制,排名第1,中外管理,1998,第7期

14.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该抓住什么?排名第1,人民日报,1998,8月15日

15.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为实现两个根本性改变而努力,排名第1,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第1期

16.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排名第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第1期

17.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versus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排名第1, Sun Yet-sen Management Review,1996, Vol.4, June

18.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排名第1,企业管理,1996,第3期

19.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Firms: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排名1, Proceedings of 95'R&D,1995, Pisa, Italy

20.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实现要素分析,排名第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4,第3期

21.改革成功的基本标志:企业主动追求技术创新,排名第1,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第1期

22.论我国技术改造及其理论基础,排名第1,技术经济,1988,第3、4期

23.试论我国工业技术改造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排名1,设备管理,1988,第5期

24.从设备更新看一国工业的兴衰,排名第1,中国设备管理,1991,第6期

25.设备更新是当代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排名第1,中国技术经济,1991,第4期

26.加速技术进步,改变我国现行的装备政策,排名第1,中国工业经济导报, 1985,第2期

27.设备维修、更新和现代化改装及其技术经济界限,排名第1,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1,第5期

28.机器设备更新及其经济效果,排名第1,外国经济管理,1981,第3期

29.论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问题,排名第1,工业经济学报,1987,第4期

30.宏观、微观技术选择,排名第1,工业技术经济,1987,第5、6期

31.对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的探讨,排名第1,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