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穴位埋线疗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91/23742891/b_23742891.jpg)
基础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 述
穴位埋线治疗学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观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针灸和现代医疗实践,用针或者特制器械将羊肠线埋入特定穴位的一定位置,治疗或者预防疾病的全过程。针或者特制器械起到直接刺激和激发神经系统信息调理作用,羊肠线入穴后,作为异种蛋白即刻参与人体自然组织的生物、生理、化学反应,其过程复杂。
在埋线治疗复合信息刺激的全过程中,羊肠线可延长穴位的刺激时间,与在粗针针刺过程中的进针、留针、行针、起针等合为一体产生长效针感作用;同时,穴位埋线还具有穴位封闭、组织放血、异物刺激等穴位刺激疗法的作用,故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良好作用。穴位埋线疗法施术简单,效高价廉而广为医患所接受。
穴位埋线疗法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穴位埋线疗法一起出现的是穴位埋藏疗法。随着针灸疗法在小儿脊髓灰质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为减少频繁针刺带来的不便,中国针灸工作者开始探索一种长效的针刺疗法,用特定工具将能够在体内缓慢吸收的物质(主要是羊肠线)埋藏在体内腧穴中,发现本法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埋线1次,治疗时间可持续1个月以上,大大地降低治疗次数,且有显著疗效。至70年代初,在各类中西医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有关穴位埋线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报道。此后,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被不断扩大,可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40多种疾病,尤其对慢性、顽固性、免疫低下性疾病疗效显著,在埋线方法上,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方法有十余种之多。埋藏物质除羊肠线外,尚有动物组织,如猪、羊、鸡、兔的脑垂体、肾上腺、脂肪等,以及钢圈、磁环等。因异种蛋白容易引起剧烈的机体免疫反应,钢圈、磁环等多需手术取出,现已很少在临床上使用。
埋线疗法,是祖国针灸医学的延伸与发展,埋线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不用麻醉,不开刀,不住院,见效快,治疗周期短,疗效确切,成本低廉,远期疗效好,操作简单,容易学习和掌握。如今,本疗法已在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100多种疾病中应用,所用腧穴已遍及全身,它不但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一些疑难顽疾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本疗法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使其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就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穴位埋线的临床报道来看,尚缺乏对此疗法的系统总结,尤其是有关穴位埋线疗法的机制还比较粗浅,大多数属于推理,缺乏翔实的实验资料说明、证实,因此,对本疗法系统的总结,运用先进、科学的实验手段对其进行研究,是发展该疗法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第二节 原理简介
埋线疗法是对祖国传统医学针灸疗法的继承和发扬,其治疗方法是用埋线器具,将一定长度的医用羊肠线植入穴位的全部操作过程,埋线器具在穴位所发挥的针感刺激作用,产生多种效应,调理脏腑器官组织功能紊乱,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埋线疗法综合了穴位封闭、针刺经络腧穴、放血与组织疗法等治疗作用。
一、穴位封闭作用
埋线时,一般要应用麻醉剂对穴位局部皮肤进行麻醉。《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即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在局部麻醉时随麻醉剂注入一定量生理盐水,其膨胀作用在穴位周围产生机械压力,对皮部形成刺激;盐水对局部的代谢产物冲击稀释,可降低致炎、致痛介质的局部浓度;注射的麻醉药物可选择性阻断局部末梢神经及神经干冲动的传导,使患部对穴位及中枢神经产生的劣性传导受阻,让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恢复的机会,从而逐渐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在麻醉的后期,由于局部所受的机械刺激和药物刺激加强,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新陈代谢加快,其营养状况得到改善。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让偏离正常的机体状况得到改善。
虽然局部麻醉药可减弱针刺对皮肤肌肉的疼痛反应,有一系列的局部封闭作用,但是穴位软组织对穿刺针刺激的反应也相应减弱。
二、针刺经络腧穴治疗作用
埋线时的针刺入穴位,通过手法刺激穴位,可产生酸胀感觉,埋入的药线等物质,可代替针灸针在穴位内产生效应,同时药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吸收,作为异物刺激穴位局部区域,也达到长时间埋针的留针作用。
埋线作为特殊的针刺疗法,具有针刺疗法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和整体性调节作用。埋线疗法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特殊禁忌证除外)。它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偏盛偏衰)进行治疗,都有使之调整到正常功能状态的功效,即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双重效应。埋线刺激经穴局部的神经组织,可使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或抑制各种调节反应,进而影响体液、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相应反应,以调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使其平衡发展,最终使人体产生局部或整体的良性调节效应,使受损害或紊乱的脏腑、器官组织发挥其正常生理活动功能。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由针刺刺激调动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作用引起。埋线的治疗作用有其整体性,它不但对病灶局部,而且对全身都有调节功能。
三、放血疗法作用
埋线时通过针刺或者切割局部穴位组织,使局部出血,可产生放血疗法的效应;古代称放血疗法为“启脉”、“刺络”,是用针具刺破患者身上的一定穴位或体表脉络,放出一定量的血液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大成》曰:“人之气血凝滞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用于经脉。”可见针刺放血.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疏通经络的壅滞堵塞,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放血疗法的机制,目前大多医家认为放血后改善了局部病变处组织的微循环障碍,缓解了血管痉挛,促进了血液循环,血流速度加速,解决了病损处代谢障碍,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状态,随着局部代谢产物蓄积减少,由这些代谢产物蓄积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刺激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类似疏通河道的机制,一处壅塞的河道得到疏浚,整条河流得以舒畅。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埋线放血放出瘀血,使局部微循环血管的自律性加强,双向交流增加,有利于机体的物质及时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同时也刺激了血管管壁的神经,加强了微血管的调节作用而间接地改善了微循环功能,进而改善了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刺破血管还可以直接激发患者机体的凝血系统,同时也启动了患者的抗凝血系统,机体在经过一系列的凝血和抗凝的正负反馈过程和酶的反应之后,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状态,从而借以提高机体的免疫状态。放血疗法通过针刺放血,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改善脏腑功能紊乱的作用。
四、组织疗法作用
羊肠线作为异种动物蛋白埋入穴位,可发挥长效针感效应,经过50天左右的吸收过程,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毫针50次的功效;羊肠线埋入穴位,通过体液、体温的吸收过程,产生理化信息,异性蛋白组织良性双向调节效应,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营养吸收,加强新陈代谢,活跃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抵抗疾病,抗衰老。在穴位局部除了埋线外,还可以埋藏其他动物的组织及钢圈和磁块等。
第三节 适应证
1.内科病症 主要是各种慢性疾病及功能紊乱性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下垂、肠炎、胆石症、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低血压、肾炎、癫痫病、精神分裂症、中风后遗症等。
2.外科病症 主要集中在肛肠科,其对脱肛、肛裂、痔疮的治疗多以局部取穴为主,操作简便、痛苦小、病程短、经济实惠,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3.妇科病症 主要是不孕症、月经病及盆腔炎等。
4.儿科病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滞等疑难重症的治疗时间较长,长期应用中药和针刺治疗患儿难以接受,穴位埋线疗法可一定程度地弥补其不足,故类似疾病临床应用较多。另外,对小儿遗尿症等亦有效。
5.皮肤科病症 如银屑病、白癜风,属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皮肤病,其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清楚,一般治疗效果不佳且复发率较高,穴位埋线疗法的疗效较好。
6.颈肩腰腿痛 各种疼痛性疾病是埋线疗法的一个治疗重点,颈肩腰腿痛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短期预后的反复发作令医者头痛。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穴位埋线疗法的复合效应对于此类疾病的远期效应较明显。
7.五官科病症 对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白内障等耳鼻喉科病症亦有较好的疗效。
第四节 体 位
埋线疗法取穴和操作的正确性,治疗效果的取得均与选择合适的体位有密切联系。体位的选择一般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心理状态及埋线部位来确定。一般选定体位后,施术过程中不可随意改变,以免影响操作,引起晕针、弯针、断针等。
埋线时,一般可选择以下几种体位:
1.仰卧位 适用于前身部腧穴的埋线(图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1.jpg?sign=1738754707-8IOuVmIH7d6khw38a0uD2rww22Y4Tfhe-0-5475af8641905e9c223675f309aed32c)
图1
2.俯卧位 适用于后身部腧穴的埋线(图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2.jpg?sign=1738754707-IU6drKfrMu7T3xVoXATLEHDGGXuhgiY0-0-5b651441ebc2304f2d2e367f5cf02469)
图2
3.侧卧位 适用于侧身部腧穴的埋线(图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0-1.jpg?sign=1738754707-9NtkdastgKuItdbRDYzC8mVpVbXj3afT-0-31ee1e89f086f4dd1ea5e1e43645a052)
图3
4.仰靠坐位 适用于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臂、腿膝、足踝等部腧穴的埋线(图4.1、图4.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0-2.jpg?sign=1738754707-nJcLlszc4RHo62Q3sy8Sf9lMCx9IGY4C-0-dd65f3db250043b467265fe96fe974d5)
图4.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0-3.jpg?sign=1738754707-ESXxyJheSiFu1rZuNhCv0mLZ5G6nkuWN-0-1ec71d15c963fb501451d0ad6c29975a)
图4.2
5.俯卧坐位 适用于头顶、枕、后项和肩背等部腧穴的埋线(图5.1、图5.2、图5.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0-7.jpg?sign=1738754707-8pu7hE6MFoTVLqgZURggmtTNqVSuJBJN-0-8ec1f6e838247cf2db0b0452db8666a7)
图5.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0-5.jpg?sign=1738754707-VMHDwAIlfDAS0vQTfXtlT4gTlCw81GWv-0-f053ed9d260e0e532be2bf9b7d953bad)
图5.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0-4.jpg?sign=1738754707-lZtCWsY9VG3EYc5QungZscf1HPAvEjSj-0-2565ddd1414ac7909de68e369949ec24)
图5.3
6.侧伏坐位 适用于项颞、耳颊等部腧穴的埋线(图6)。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0-6.jpg?sign=1738754707-rN1J7YcYbefvUxGXLQaRc2PZb9uXxCh6-0-58d11e3a657422d71ddbdac2cfd5df1f)
图6
7.屈肘仰掌位 适用于肩臂、前臂屈侧面和手掌部腧穴的埋线(图7)。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1-1.jpg?sign=1738754707-2eaQqHe7MpI4NU3Il6zJDOrtZ36OXu9n-0-dff354901bd89fa601e6367ed45ff354)
图7
8.屈肘俯掌位 适用于肩臂、前臂伸侧面、手背部腧穴的埋线(图8)。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1-2.jpg?sign=1738754707-SM9MhLxn5CmjiJJ7IvoGYYXHJIC6U0Jx-0-c3788327c4db7814d0cac3e0c23cb1c3)
图8
9.屈肘侧掌位 适用于肩臂、前臂外侧面、腕掌部腧穴的埋线(图9)。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1-3.jpg?sign=1738754707-KaZf1Pw99o3HWvTbChw1TuTcD8GrqczC-0-2a0b2ad30d379ca97d700c8b805e8d7d)
图9
第五节 器 具
传统的埋线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按照一般无菌操作进行准备,包括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0%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埋线针是坚韧特制的金属钩针,长12~15cm,针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图10)。如用切开法需备尖头手术刀片、手术刀柄、三角缝针等。市售埋线手术包见图1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2-1.jpg?sign=1738754707-naGBewatWKRFmfFhtYfAcSnhzgPRCK0l-0-ff90d60664dbc8d9f324559ed50b84e5)
图10 市售埋线针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2-2.jpg?sign=1738754707-9H3Qlrl40GCyBGQnVZxA5dY8AdCKGlWk-0-b56e123c269eb281bf0da7693e83080e)
图11 市售埋线手术包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埋线工具及埋线套装不断出现,这大大地降低了埋线操作的复杂程度。埋线工具包括皮肤消毒用品、洞巾、镊子、埋线针、埋藏线。一般包括7号、8号、9号、11号、12号不同粗细规格的埋线针,埋线针为套管针形式,外有塑料套管保护针管,中间有推线针芯。埋藏线一般选择的是医用缝合线,这种线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中,用以缝合伤口、联结组织,缝合材料目前经历了四代发展历程:第一代为丝线,第二代为羊肠线,第三代为化学合成可吸收缝合线(PGA、PGLA、PLA),第四代为胶原蛋白可吸收缝合线。第三、第四代可吸收缝合线不断有新的种类出现,目前已有应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正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合成的缝合线应用于临床中。在埋线操作中一般选择可吸收的线,可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穴位所需要的刺激强弱不同而定。躯干部可用刺激性强的羊肠线,颜面部及皮肤敏感患者一般选择高分子材料合成线等。穿线操作见图1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2-3.jpg?sign=1738754707-Qbf1whTy0x7warpUuq6RGdRqX8UtMMwT-0-82070408d0095a8ebe29d7d849b8daba)
图12 穿线
第六节 取穴原则
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第七节 取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正确治法,选取穴位进行治疗是埋线疗法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疗效的好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埋线疗法常用的取穴方法基本遵循针灸疗法的取穴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辨证取穴 即根据全身症状、体征,通过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进而选取穴位的方法。
2.循经取穴 即是以经络循行理论为主要指导进行的一种取穴方法,即本经所属脏腑及经脉有病变时,就在该经上取穴进行治疗,如胃病取足三里。
3.局部和邻近取穴 即是在痛点和病灶以及内脏病变相对应体表投影部位取穴进行埋线,它是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疾病和“以痛为腧”的特性确定的,旨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脏腑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如胃病取上腹部的穴位。
4.经验取穴 即是选取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摸索出来的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的穴位进行治疗。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5.敏感点取穴 即是选取疾病反应在体表的敏感穴位进行埋线。敏感点取穴属于对症取穴。
6.特定穴取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由于它们紧密地和脏腑、经络“上下、内外相对应”,有其特殊的治疗功能,故在埋线临床上经常应用。
第八节 操作程序
1.注线法 主要针具:腰椎穿刺针套管(针尖磨锐,针芯磨平,高压消毒),如不用穿刺针的针芯,可用毫针剪去针头部替代。现临床上应用专门的专利产品埋线针,可使操作更简便。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做皮丘局部麻醉,用镊子夹取一段已经消毒备用的羊肠线,从针突孔放置在腰椎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套管尾孔插入一段针芯。右手持针柄,左手夹住套管中下段,将针在皮丘处快速刺入皮下并行针,得气后,边退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推注进入穴位皮下或肌层,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图13.1~图13.3)。特点:操作简单,一个针孔,创面小,刺激较弱。现在埋线以此法应用者为多。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4-1.jpg?sign=1738754707-0TywQjxvhvgjgn0RsZTzmA3D0IZ6Yk2E-0-0ae39298b387c754c02e8149ecce153e)
图13.1 侧手位注线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4-2.jpg?sign=1738754707-tXXTMDzm4dBCpr2EIItc6grnt8pw6YXr-0-33d1a0877a559521c4fca4ecb6b6d85e)
图13.2 俯手位注线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66624/12524516703482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4-3.jpg?sign=1738754707-wRV4e1PiNSGXtak0CGGMoRjSZmTzChrt-0-c5cbbf9b8c743b85c55060c24d16eac2)
图13.3 仰手位注线
2.植线法(压埋法) 主要针具:埋线针、血管钳。操作方法:将羊肠线置于埋线针的针尖,两端用血管钳夹住线圈挂在缺口上,医者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15°~40°刺入,当针头进入皮内时,松开血管钳,右手持续进针直至羊肠线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随后把针推出。用消毒纱布压盖针孔。特点:一个针孔,创面小,刺激较弱。此法现在临床仍有应用者。
3.穿线法 主要针具:持针钳、医用三角皮肤缝合针。操作方法:在穴位两侧或上下两端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医者用持针钳夹住穿有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部麻醉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的局部麻醉点穿出,捏起两端羊肠线来回牵拉,使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后,将羊肠线贴皮剪断,放入两针孔间皮肤,使线头缩入皮内,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特点:两个针孔,刺激较弱。适用病症:胃脘痛等。注意事项:三角针埋线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此法现在临床仍有应用者。
4.切埋法 主要针具:手术刀、止血钳。操作方法:按照无菌操作,在取穴标志处常规消毒后用2%盐酸普鲁卡因做皮下浸润麻醉后,用3号手术刀片顺皮纹切一0.5~0.7cm切口(深度限于皮下),然后用止血钳夹持肠线顺皮下肌纹垂直而下钝性分离肌层,当有空洞感时,即达所需埋线深度,此时轻提止血钳并从不同角度轻压止血钳,患者诉胀痛明显处即为最佳埋线点,此时松开止血钳,并将止血钳旋转90°后拔出(这样可避免所埋肠线随止血钳拔出),然后用缝合针缝合切口,深达肌层并对皮,待所有穴位标志处埋线结束后,将切口周围血污清洗干净,消毒,并盖上消毒敷料包扎。特点:创面较大、较深,刺激强。适用病症:顽固性病症,如支气管哮喘等。注意事项:注意消毒,防止感染。此法现在应用者较少。
5.扎埋法 主要针具:手术刀、弯止血钳、持针器、缝合针。操作方法:穴位两侧或上下各1.5~2.5cm,局部麻醉,一侧用手术刀尖切开0.3~0.5cm,用弯止血钳插入穴位深处进行按摩弹拨法,然后用持针器夹住穿有羊肠线的缝合针从切口刺入,穿过穴位深处,从对侧皮丘穿出,又从出口进针,较第一线浅,至切口出针,将线头适当拉紧,打结,剪断并埋入切口深处,包扎。特点:创面较大,刺激性很强,作用持久。适用病症:顽固性病症。注意事项:结扎部位不宜多,松紧适当,不可过深或过浅,若损伤血管而导致出血,需抽线后加压止血。此法现在应用者较少。
第九节 注意事项
埋线疗法的操作具有普外科门诊小手术及针刺联合操作的特点,其注意事项一般是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操作台、操作间尽可能消毒,无菌处理;在使用切埋法等操作时尽量参照普外科小手术的无菌要求操作,铺无菌洞巾。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的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如露在外可剪除外露部分,然后揉搓组织至线头不见为止,或者拔除重来。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妊娠期、血液疾病易出血或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均不宜使用本法。年龄小于7岁、不能耐受疼痛、配合欠佳者及发热超过38℃者不宜行埋线治疗。
5.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0%乙醇中,或用苯扎溴铵溶液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6.在一个穴位上做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7.在各种埋线操作时,操作手法要正确,防止弯针、断针等情况出现。
8.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第十节 术后反应
一、正常反应
由于埋线是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损伤及羊肠线作为异性蛋白植入的刺激,在埋线后几天内,埋线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强,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于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酒精(乙醇)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二、异常反应
1.晕针现象,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埋线时或埋线时发生此证。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脉象沉细。甚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欲绝。出现晕针时,应立即停止埋线,出针。扶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茶水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若病情危急则应配合其他抢救措施。
2.少数患者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能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3.个别患者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做抗过敏处理。
4.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了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指不能背屈。如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5.局部血肿,埋线进出针误伤血管,可导致局部肿胀疼痛,颜色黑青,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如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加压包扎,24小时后热敷即可,必要时用止血药。
6.其他,如遇弯针、断针,误刺致患者气胸等,参照针灸疗法的应急处理即可。
参考文献
[1]陈德林. 实用穴位埋线疗法[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2]马玉泉. 中华埋线疗法指南[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3]黄鼎坚,庞勇,李宝良. 穴位埋线疗法[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崔瑾,杨孝芳. 穴位埋线疗法[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温木生,郑祥容. 埋线疗法治百病[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6]杨孝芳,崔瑾. 穴位埋藏疗法的操作方法概述[J]. 上海针灸杂志,2002,11(5):43-44
[7]任晓燕.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制探讨[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