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村水电的安全生产标准化
一、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达标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要求建立健全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和考评体系;严格把关,分行业(领域)开展达标考评验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动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为了贯彻国务院及国务院安委会有关要求,推动水利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水利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水安监〔2011〕346号),对水利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作出部署,提出“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法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2013年底前实现达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农村水电站在2015年底前实现达标”。
自2011年以来,水利部先后下发了《水利行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水安监〔2011〕346号)、《关于印发〈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水安监〔2013〕189号)等多个文件,出台了水利行业“三标一法”。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实施办法及评审标准,是水利安全标准化的有效组成部分。
2013年,水利部印发了《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实施办法(暂行)》(水电〔2013〕379号),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拉开建设序幕。各省、区(市)对该办法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图1-8所示为陕西省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具体实施路径。
图1-8 陕西省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路径
二、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意义
图1-9 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从农村水电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出发,对农村水电站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于农村水电站企事业单位:一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二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机制;三是政府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四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五是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提高设备本质安全程度、加强人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六是安全生产理论的重大创新;七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八是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单位达标,进一步提高水利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有效提高水利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业形象面貌的重要手段。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意义见图1-9。
三、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要素
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要素包括13项。
(1)安全生产目标。包括目标的制定、目标的控制与落实、目标的监督与考核。
(2)组织机构和职责。对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在组成、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要求。
(3)安全生产投入。规定企业制定安全生产费用计划,按规定提取并落实安全生产费用。
(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提出获取法律法规,以及将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规程、规范、标准贯彻到本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中的要求。
(5)教育培训。包括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提出人员培训要求和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等内容。
(6)生产设备设施。包括设备设施管理、设备设施本质安全以及设备风险防控等内容。
(7)作业安全。提出作业现场管理、作业行为管理及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8)隐患排查和治理。建立隐患排查和治理的制度,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9)重大危险源监控。包括重大危险源辨识、建档、备案、监控等。
(10)职业健康。职业场所危害的检测,职业健康管理等。
(11)应急救援。包括应急机构、队伍、预案体系建设;应急物资管理;应急演练、培训等。
(12)信息报送和事故调查处理。规定了信息和事故调查、处理的要求。
(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规定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的机制。
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要素之间关系见图1-10。
图1-10 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要素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