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选讲(平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要继承真正的传统文化

再一考察,南怀瑾先生说,那一批宋儒把自己的学问做出来以后,本来他们借鉴了佛家的学说,却反过来攻击佛学,做得不够光明磊落吧?

他们自己说隔了一千多年,继承了孔门的心法,那我要问:孔老夫子是仗剑而行的,是能文能武的,你们干吗了?

我再看北宋称为“大儒”的那些人,几乎很少有活过七十岁的(周敦颐五十七岁,程颢五十三岁,邵康节六十六岁,张载五十七岁,只有程颐七十四岁),所以宋儒的书,我从此敬而远之!

中华的学子要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越过唐宋,直接回到汉以前,找诸子百家——找孔子、找老子、找庄子……找《黄帝内经》,还我中华文化刚柔相济的大气!重振平和中正、安定寰宇的雄风!

作为读书人,我们现在是一个文弱书生,眼睛都读近视了,可是,那些勃发尚武的精神不能丧失。我们有投笔从戎的故事吧?国家打仗还写什么写?如果有需要,扔掉笔、拿起枪、去战斗!抗战期间,不是有还俗的和尚吗?抗战期间不是有新婚的新娘子把丈夫送上战场吗?母亲父亲把儿子送上战场吗?为的是什么?没有国哪有家!这个道理现在想起来,原来两千七百年前,人家已经说清楚了。可是那些读书人读哪里去了?所以说,讲道不行道是天下第一大恶人!(掌声。)

你识字,你有机会读书,你有机会研究,研究完了之后你就为自己那点吃穿住行去考虑?这天下的文化是天下的,国家要你干吗?!

读《管子》的时候,我就想他怎么是“牧民”呢?他怎么是“养民”呢?他把自己摆在老大、父母的地位?刚开始我还怀疑,越读越觉得不对,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心,才是使一个国家富强,让人民有好日子过的慈悲心理,甚至可以说应是领导人的心理。

所以,如果人没有教好的话,即使你说我刑法规定得非常严厉,也“不足以畏其意”呀!现在这个例子多明白,我们说谁都知道贩毒抓到几乎就是死罪,可是依然有人贩毒;抢银行抓到就要重判,还是有人抢。这是什么道理?人没教好。所以《牧民》这一篇,所谓养民这一篇,作为《管子》的开篇,谈论的都是如何安民、如何顺民、如何乐民、如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就是如何富民、如何贵民。民本思想,昭然若揭。

“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这样一句话一读出来大家都知道吧?你刑罚设置得再细腻、再烦琐,他不害怕呀,你下命令就能行吗?上面有命令,下面还有对策呢。

“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杀了很多人,以为人家都怕你,“杀戮众而心不服”啊!那总有一天要揭竿而起,秦代灭亡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仅仅十五年秦朝的天下就拉倒了。你想象一下,他们秦国,从孝公开始,经过穆公,到秦始皇,几百年间,积攒了那种“包举宇内、席卷天下”实力,最后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成了一个大秦帝国,他做梦要做始皇帝,传千秋万代,可是二代就灭亡了。什么原因?杀戮众嘛!一个是杀戮众,另外一个是毁坏文化,做这两种事情,从历史书上看,没有一个领导人会有好结果,没有一个会有善终。所以再强大的国家都经不起这两件事情。秦对文化的毁坏就是焚书坑儒嘛,书,这是传承天道的东西,怎么能够给烧掉呢?所以那么强大的国家,积累了几百年的国力,十几年就亡了,这是历史规律。缺德到极点了,所以天时一下子就没有了,等于现在说“爆表”了,一下子归零,就报销了。杀戮众,秦末就有起义嘛,然后天下归汉。所以我们到今天,如果不是少数民族的同胞,我们还叫汉族。

“杀戮众”这件事情对人的官位财运影响特别大,跟大家说一下李广,他的经历。我们读宋词就会知道有一个典故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为什么难封呢?李广不姓刘,在汉代不可能封王,所以他只能封侯,可是始终就封不上这个“侯”。他战功卓著,跟匈奴作战,对方一听到是他,也是感觉到害怕,感觉到恐惧,可他就是封不上。很郁闷嘛。比他平庸,比他战功小的,很多人都封侯了,但他仍然没有得到这种奖励。所以有一天喝闷酒,其中有一个高人,听他谈起来这点儿牢骚,就问:将军生平有没有心里过不去的事情?他说,有。这人就问是什么事情?李广说有一次打仗完了,对方可能是上百名俘虏吧,已经投降了,被他杀掉了。然后那个人说,就这件事情导致你不能封侯!战场上你死我活不影响,对方只要放下武器,你就不能再打了,向你投降了,你就不能再杀了。因为他已经成为平民,是你的俘虏,再杀——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你就过分了。所以“李广难封”,他就封不上。近代的例子也有……但是一定记住“杀戮众而心不服”,你在上面那个位置也坐不安。

“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我顺从你的欲望,即使你住在天涯海角,你也会感觉到这哥们儿挺亲切的;行其四恶,近在咫尺,也会背叛,众叛亲离就是这样的。他一定是做了过分的事情,比如商纣王,商纣王从资质上说本是个不世出的人才,膂力过人、智力过人、口才过人,死的能辩成活的,别人都辩不过他。他本来应该成为商代第六位中兴的君主,可是,他做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宠妲己、制炮烙、剖比干、囚文王,坏事干尽了,那他自己就不得好死嘛。不得好死这件事情就是咎由自取,你自己做一定逃不掉。

我们现在讲《管子》,我们举齐桓公做例子,齐桓公不得好死吧?大家知不知道?不知道?那简单说一下。管仲活着的时候就警告过齐桓公:你身边那个厨子易牙(一看这个名字就不是什么好名),还有那个竖刁(也不是什么好人的名字),还有个叫开方的,还有一位,四个人,是小人。管仲曾经警告过桓公,你用他们,我估计你自己会深受其殃。本来桓公对于管仲是言听计从,可是对这四个人就没下去手,为什么下不去手呢?我们看清代历史就会知道,一个宠臣,他可以对皇帝的什么下手?人性的弱点下手。你喜欢玩儿花岗石?好,我就征收花岗石,就是宋代发生的事情;你喜欢玩古董,他就给你弄那个古董;你喜欢美女,他就四处搜罗,就干这种事情。桓公,历史记载,他有一些臭毛病,例如他好吃,他跟管仲承认我好吃,管仲说这没关系,跟做领袖关系不大;再说我好玩,管仲也说没关系;他还好色,他自己还承认,管仲说这也关系不大。管仲告诉他,做领袖有几个基本的条件:第一条就是决断要快。他说这我可以,简单到你说啥我听你啥不就完了嘛,决断很快。还有一点,用人要信服,要相信他。所以他对管仲,管仲说没钱,他给钱;管仲说我没地位,那叫他仲父,然后赐予爵位,什么都摆好了,管仲再一发命令,令行天下。

但是,这个易牙是个厨师,手艺还非常好,然后用心非常细密,伺候齐桓公吃喝玩乐这一套。首先是吃,就把他这个嘴和胃就吊起来了,我们现在流行一句话no zuo no die,已经写入英文了,就是由于汉语的强大影响,就是不作不会死。齐桓公就作大了。他有一天跟易牙讲,我什么都吃过了,就是清蒸小孩儿没吃过。这哪是人说的话!更不是人的这个易牙,把他儿子的脑袋蒸了送给桓公!那这两人会有好结果吗?其他那几个人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各有这个难堪的事儿。那桓公没来得及听管仲的,管仲先于他们几个去世了。结果管仲的预言就发生了,他们把齐桓公软禁起来了,有说七天的,有说十一天的,反正齐桓公吃不得吃,活不得活,最后死在宫闱里面。死在里面还不得好死,身体生蛆,蛆虫都爬到外面去了。九合诸侯又能怎么样?称霸天下又能怎么样?有人辅佐你,你听话,那你可以造福天下;你自己作,不符合天道又不听劝,那只好死,而且不得好死,叫咎由自取,也都他自己作到的那个结果。所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当这几个小人在齐国被灭掉之后,齐国才重新按照管仲的这个规矩、政策、制度恢复到正常阶段,也有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然后隔了一百多年出现晏婴,又重新拾取他的政策,又使齐国强大几百年,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诸侯国家,那也就是说它比周朝存在时间还长。周朝是先被秦始皇他们灭掉的,公元前二五六年就灭掉了,当时战国七雄其余那几雄呢,还没全被灭掉,齐国的国运在这些诸侯国当中属于最长的。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为政之宝是什么?一句话说清楚了。

下面说的就是《十一经》,但按照李勉先生他这个版本里说,这个“十一”呀,是一个错字!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是横着写,发现不了,古代都是正体竖排的,“十一”连在一块儿是“士”,战士的士,所以这个《十一经》相当于是《士经》。所以看中国古代的文字,要特别小心这一点,就是如果哪一个字完全跟现实生活不对应,解释不了,那你就试着怀疑是不是脱字、错字,有错误的地方。根据你悟得的那个真实的道理去评判,有没有可能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些文字上的疏漏,这是很可能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接着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