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人类与技术的碰撞

众所周知,南洛杉矶是一座黑帮肆虐、犯罪率高、贫穷破败的城市,而且20年前还发生过一起残暴血腥的种族骚乱。清晨4点45分,我坐在南洛杉矶警察局警务简报室里冰冷坚硬的长椅上,倚靠着混凝土墙。我做得最不明智的事情是,连续几个小时粒米未进。在饥饿、时差和逮捕行动的三重作用下,我的胃在翻江倒海。

为了将美国最大的人口贩卖分子,而且是加州的“头号通缉犯”绳之以法,洛杉矶警察局警长安德里亚·格罗斯曼(Andrea Grossman)在行动部署会上,向特别行动队介绍如何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实施抓捕。为了完成此次行动,从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局、儿童网络犯罪行动处(ICAC)、加州州立警察局和洛杉矶警察局抽调了40名身经百战的警员。虽然我也是特别行动队的一员,不过我并没有带枪,因为只有宣誓就职的警员才允许携带枪支。

在我的家乡爱尔兰,现在正值春天。春雨带来的潮湿,让天空灰蒙蒙的。我有些怀念都柏林舒适的办公室、图书馆、台式电脑以及宁静的学术生活,因为最近,我的生活不再宁静。在过去的10年里,我作为刑事科学网络心理学家,曾经到世界各地,与该领域的其他专家一起开展学术研究,协助执法部门开展工作,出席各种会议。我做过的发言和演讲、参加的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多达好几百场。网络心理学是一门新近出现的学科,对该学科感兴趣的人正在逐年增加,而我们的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我想工作在第一线的网络心理学研究者不仅有紧迫感,还有一种失控感。随着生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也在不断演变。作为网络行为科学家,我认为原因在于,在网络世界,通过技术进行交流有别于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的交流。

由于变化如此迅猛,人们难以区分哪些是昙花一现的潮流,哪些是嬗变中的行为,哪些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社会规范。为了化繁为简,在本书中,我将用“现实生活”或“现实世界”来指代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以区别网络世界,虽然我知道发生在网络世界的一切与其他的事情一样,都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网络上创建的新规范可能会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在虚拟世界发生的事情将会影响现实世界;反之亦然。

每当有人让我谈论自己的工作时,我都会首先介绍网络心理学的正式定义。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是新兴技术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些技术不仅包括在线技术,也包括离线技术。“网络”一词实际上涵盖与数字和技术相关的任何事物,从蓝牙技术到无人驾驶汽车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我研究的是人与技术、数字媒体之间的交互,人与手机、网络设备、游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力提升之间的交互。从人与手机,到人与机械人之间的所有交互都包括在内。不过我的研究重点是网络心理学。只要是与“技术”相关的,而且可能会影响或改变人类行为的,我都想研究研究,并且思考其原因。

时间稍纵即逝,再加上我的工作总是需要与技术赛跑,这些因素就成了研究社会现象的我们必须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生活中的技术、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作为科学家,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只有沿着时间的长河,研究人类的行为,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的纵向研究,才称得上是好的研究。不过,这样的研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而且需要经历技术上的多次更新换代。根据我的观察,在社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环境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新规范。我把这个过程称为网络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无所事事,坐等答案。

好消息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心理学某些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展起来了,而且记录翔实,广为人知。匿名上网,或感官匿名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相当于现代的超级英雄隐身术。因为匿名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有好几个有趣的跨学科研究都以匿名性作为研究对象。此外,匿名性还会带来在线去抑制化,这是产生其他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曾经做过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包括有组织网络犯罪,甚至包括网络健康焦虑症——在网上查询健康信息会加剧自身健康的焦虑感。此外,根据我的长期观察,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人们的行为常常被迅速放大。我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预测,这就是21世纪的E=mc2

举例来说,在网络上,利他主义的放大,意味着在网络空间,人们可能比在面对面交往时更加慷慨,更愿意付出。我们可以随着非营利性众筹活动在网上的快速增长,亲眼见证这一现象。目前,网络空间另一个已知的影响是,人们越来越信任网上遇到的人,而且因为在网上可以更快地公开个人信息,所以人们能够迅速地建立起友谊和亲密关系,但这也意味着人们只有在不是朋友或者不亲密的情况下,才会觉得安全。由于在线去抑制效应,每个人的胆子可能会变得更大,约束感减少,判断力会受到影响,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在约束感较少的环境中,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迅速地聚集在一起,进而在匿名的保护伞下产生另一种效应:在线联合。在本书中,我将详细介绍这些网络概念和“效应”,虽然阐述时难免会使用一些术语,但通过科学的实证研究——精心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确定因果关系,我相信读者最终一定能透彻地理解和全面地评价这些概念和“效应”。但网络并不是由小白鼠和杠杆组成的实验室,而是由虚拟环境中产生的各种人类数据组成的复杂矩阵,这就意味着在实证的过程中会涉及烦琐的电子取证和网络行为细节。

“关注细节才是王道”,在我的工作中,这句话显得尤为重要。刑事科学研究的是犯罪现场的物证:纤维、体液或指纹。看一看电视连续剧《犯罪现场调查》(CSI)就知道了。刑事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是留在犯罪现场的行为证据。我们喜欢把这些行为证据称为“像血液一样喷溅的思维”。此外,还有我的研究领域——刑事科学网络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网络犯罪现场的行为证据,或者叫网络足迹(我是这样理解这门学科的)。伟大的埃德蒙·洛卡德(Edmond Locard)是刑事科学的先驱,有时又被称为“法国的福尔摩斯”,他提出了交换原理,为刑事科学夯实了基础。他认为“只要有接触,就会留下痕迹”。(本书到处都有你的指纹。)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不管我们在网络上做什么,都会产生电子排放、电子灰尘和电子痕迹。不管犯罪是发生在网络世界还是在街上,这些电子证据都可以协助执法部门开展犯罪调查。

我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数据才来到洛杉矶的。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警察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的专家,我正在开展关于年轻人上网风险的研究。为了积累更多的数据,我与洛杉矶警察局警长格罗斯曼取得了联系。在国际刑警组织总部法国里昂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我们曾经见过一面。格罗斯曼警长以及她在网络犯罪领域的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同意就国际刑警组织的这个项目跟我面谈后,我立刻飞来加州与她的团队见面。

警察对我们这些学者的能力常常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们来自象牙塔,对数据如饥似渴,却对一线的执法工作一无所知。所以当格罗斯曼警长问我,有没有兴趣到洛杉矶警察局体验一下具体的执法行动时,我高兴极了。

“当然!”我回答说,就好像她在自己的辖区里给我分派实习任务一样。在她的辖区里,我可以列席会议,不过她还有别的打算。

她问我:“你想不想穿上警服,参与我们的这次行动?”她还解释说,警方通过网络取证,从虐待儿童的图片、影像和其他材料中把人贩子的身份和位置都调查清楚了。格罗斯曼警长认为,作为学术研究者,我对此一定会非常感兴趣。

“嗯……想,”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意思是,我可以穿特警队员穿的那种警服?什么时候?”

“今晚。”

我的工作是对网络行为开展科学的调查,不仅要预测行为的趋势,比如网络青少年犯罪(黑客),还要分析犯罪行为类型的演进,比如网络跟踪。在工作中,我采用机器智能方案,解决大数据问题(如技术辅助下的人口贩卖);采用智力提升方案,解决网络性侵案件。这些解决方案对技术的要求虽然很高,但因为我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已经掌握了这些解决方案。而现实世界中一线警察的工作?反恐特警队的行动?我的经验实在太少。

那天深夜,我在酒店的房间里穿上了一身黑衣服。这是全球刑事科学界统一的服装,平淡无奇,过目就忘,而且易于融入周边环境。(在距离血迹数据50步远的地方,为什么要穿一件淡粉色衬衫让自己看起来很脆弱,穿一件黄色衣服让自己看起来乐观,或者穿一件有各种图案的服装让自己看起来有趣?)凌晨3点30分一到,我抓起一瓶水,跑到楼下的大厅,兴冲冲地告诉前台,一会儿会有几个洛杉矶警察局的警员来接我。

前台的礼宾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

“我没做什么错事,”我赶紧向他保证,“只是受邀去观摩警察的行动,仅此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凌晨出现在南洛杉矶警察局警务简报室。他们告诉我,洛杉矶的天气通常很舒适,但没想到今天早上却异常寒冷。幸亏我有防弹背心和防弹钢盔保暖。

“一定会遭遇顽强抵抗,”部署行动的警官说,“如果有警员倒下,跨过去,继续前进。如果你倒下,待在原地别动。”

我扫了一眼放在腿上的作战指令,上面标注了到最近医院的详细路线。“如果你倒下,待在原地别动……”

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当面对潜在的危险时,我总是“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这种生活态度让我受益匪浅。这句座右铭几乎适用于所有情况,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每当加入一个新的社交网络、下载一个应用程序、在网上支付账单、为孩子购买新的数字设备或在交友网站遇到陌生人时,我们都要经历一个网络学习过程,一定会留下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在短时间里,我们一定会遇到新的挑战和风险。为了领略到震撼人心的景色,沿着陡峭的山路到达山顶是一码事,但从山顶往下跳却是另外一码事。有些风险值得冒,而有些没有必要。哪个是前者,哪个是后者?这就是本书的内容。

“开始行动!”格罗斯曼警长一声令下。20把椅子立刻恢复到原位。靴子的踢踏声,枪支的叮当声,不绝于耳。我伸手拿头盔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思考了一小会儿。今天早上,这样的思考已经不止一次了。我在想,我究竟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迷幻的网络空间

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段动荡不安的、独特的时期。也许,这个时代的变迁、变化和破坏永远无法复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新兴技术快速、广泛地出现,不但给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工作、购物、社交。我们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被改变了。这一时期与启蒙运动时期(1650—1800年)没有什么不同。那时,伴随着社会巨变,意识、知识和技术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与启蒙运动一样,网络也给世界上的几十亿人带来了新的自由。这些自由令人兴奋、激动,充满了诱惑。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绝对自由,但这种自由会不会让人腐化堕落?绝对自由会不会让人彻底腐化堕落?个人自由增加,意味着社会控制在减少。

有些变化非常有诱惑力,而且会产生增量效应,会使一些心理规范逐渐蔓延到一些新的领域。一开始,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看见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接过一部昂贵的智能手机,用他胖乎乎的手指熟练地滑动手机的触摸屏。或者,当你走进一家购物中心时,发现一群孩子挤在一起,全神贯注地盯着电子设备——是各自的,而不是他人的。虽然他们之间的距离看起来非常接近,但事实上却非常遥远!

也许,这句话直抵你的内心最深处。在恋爱或婚姻中,因为你的伴侣长时间在网上跟世界各地的新朋友聊天、调情,在网飞公司(Netflix)的网页上享受视觉盛宴,热衷于网上购物,或者沉迷于充斥在网络上的随处可见的色情网站中,你会觉得你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相处起来越来越不舒服。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丰富、刺激的内容——整日整夜,从不关闭。从2000年到2015年,全球上网人数增加了近7倍,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从6.5%增加到了43%。2016年1月的达沃斯峰会上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线网民的人数已经超过32亿。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从2005年的20亿增加到2015年的70亿。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也在逐年大幅递增。在两年时间里,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每年平均增加了65%。同一项研究还发现,手机用户每周查看手机的次数超过了1500次;如果你需要管理手机的使用习惯,还有专门记录手机查看次数的几款应用程序供你选择。

你每天用于查看手机、浏览社交媒体帖子的时间并非无足轻重。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在电子灰尘和电子足迹中分析人类每分钟行为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个时间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做了哪些事,哪些事没做。生活模式分析就是研究人们在网上做什么事情。他们并没有把这些时间用在家里,给孩子读书、与蹒跚学步的孩子在地板上一起玩耍、在饭桌上与家人聊天、睡前与伴侣交谈。在查看手机或浏览网页时,实际上,你身处不同的环境中,就好像已经去了别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你并不存在。

让我问一个在技术界引发激烈讨论的问题:网络空间是个真实的空间吗?

我可以明确地回答:是的,它是个真实的空间,而且是个与众不同的空间。你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例如舒适的家里,访问这个空间。但是,一旦上了网,你就进入了一个有别于自己感知或意识的地方。这时,你的情绪、反应、行为也将随着你的年龄、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发生变化。

直觉告诉我们,这是真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在网络空间“迷失”过。当我们回过神来的时候,才意识到做的晚饭烧煳了、约会要迟到了或者忘记关闭喷淋装置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把控时间。而在网上,发生了时间扭曲效应(下次登录时,这样试一试:关掉时钟显示,测试一下自己能不能准确地估算时间的流逝)。虽然人类非常复杂,适应性强,但心理学家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当一个人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比如新家、新学校、新城市或陌生的国度,他的行为都将有所改变或调整。跨学科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个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将会对他的行为举止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发展理论的观点,在循序渐进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个体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只有经历过搬迁或旅行的人才会了解,融入和适应新的地方或空间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这段时间会很长。正如水手说的那样,离开陆地后,要适应船上颠簸的生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但很多人说,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上网就是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他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是因为受到了知觉的欺骗,以为什么都没有改变。毕竟他们坐在自己家里,周围环绕的是熟悉的物品,而且坐在熟悉的椅子和沙发垫上。在他们心里,自己哪儿都没去。但是网络环境的条件和质量有别于现实生活。我们的直觉是在现实世界中长期打磨的产物,到了网络空间里,将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每天的生活都在向我们证明,我们实在太天真了,对网络环境缺乏正确的判断。只要拿起报纸,我们就可以看到报纸上的这样一些报道:某位政客把自己的生殖器照片发给了惊恐万分的陌生人;某位名人在推特(Twitter)上疯狂地咆哮;性爱录像在网上疯传。而网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政府和支援机构人员的身影。或许,他们跟你一样也很困惑。随着设备和产品的变化,技术会不断地更新换代。网络环境也会随之产生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这些变化会使个人、企业、金融、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变化越多,新情况就会更多,困惑也会更多。

心理学家了解到,对于社会变革时期的生活,有的人觉得容易,有的人觉得艰难。虽然大多数人能够顺利适应最新的技术变化,但仍然会有一些人还在新环境中苦苦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因为新环境是个新社区,产生了很多新的行为,将来还会有很多变化。变化必然会带来许多新情况,产生更加混乱的局面。

应对永无止境的变化,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学习,深入了解网络环境是如何影响我们所有人的。这时的人们,包括你自己,是如何应对的?知识就是力量。人们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寻找到最大的安慰。掌握网络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帮助你回答我在白天一整天里听到的所有问题。如果我整晚不睡觉,阅读邮件,还会一整夜听人一直问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我的宝贝在什么年龄可以开始看电子屏幕?

•蹒跚学步的孩子可以玩苹果平板电脑吗?

•男孩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爱打网络游戏有关系吗?

•我可以任由青少年在浴室里花好几个小时玩智能手机吗?

•社交孤立是技术造成的吗?

•在网络空间能找到真爱吗?

•人们为什么上网?

•我应该对“深层网络”感到恐惧吗?

网络不仅是个媒介,可以让我们安静地看电视或打电话,而且是个互动性强、参与度高、融入性高的空间,所以网络对人类有很强的诱惑和吸引力。但也许诱惑过了头。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你家蹒跚学步的孩子冲你大发脾气,要求你把平板电脑还给他;你的孩子大声抱怨,无线网络速度太慢;你的叔叔和婶婶一直对高科技产品愤怒不已(“电脑坏了!”);你的祖母通过脸谱网(Facebook)与多位尼日利亚人结成了在线“笔友”。

网络空间充斥着不同的名称:社交网络、论坛、网页。一旦加入其中,我们就加入到了一个更大的团体,比我们以往加入的任何团体都要大。这也是网络环境与众不同之处。现在有几十亿人上网,所以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混乱。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许多新朋友和联系人。那么,一定要了解一下他们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网上有哪些改变。进化后的直觉让我们有能力应对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但是,一旦进入网络空间,我们的直觉却在掉链子,使我们的能力大打折扣,就像我们虽然拿到了车钥匙,却没有学会开车一样。这时,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因为一旦上了网,你就可能遇到前所未见、五花八门的人类行为。不仅有弱势群体,还有罪犯;不仅有心花怒放、大公无私的人,还有阴险黑暗、残酷无情的人。

在协助执法部门提取电子证据时,我有机会目睹人类在网上展示出来的最美好和最糟糕的行为。我想说的是,技术的设计是为了让那些所谓的正常人从中获益、积极参与、展现魅力。但有没有人认真想过,这些技术对那些变态、奇葩、罪犯和弱势群体,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这些风险也是我的工作的一部分。

如何阅读本书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好处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好处一整天都说不完——便捷、连通性、支付能力、创造力、网络共享、教育和商业机会、创业精神和文化交流。我敢肯定,你早就认识到了这些好处。大型科技公司和集团有一大批营销专家,每天一门心思琢磨哪些产品才是新的、更好的、最有诱惑力的,用哪些新的、更好的方法才能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我们。他们擅长用设备、软件、应用程序和触摸屏的一些必备功能来说服我们。

我的工作并不是批判技术。注重平衡的科学才是一门好科学。如果我过于侧重技术的消极影响,那只是为了把辩论拉回平衡的状态,而不是出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或商业目的。我的工作是尽可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智慧。这些智慧来自我们对人类的了解,以及在使用了设计出来的各种技术产品之后,人类的认知、行为、生理、社会、发展、情感和激励能力如何受到了利用、损害或改变。

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中性的,发挥着调节行为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好坏之分的是人类使用技术的方式。在我的工作中,这种观点至关重要,就像我们看待汽车和酒驾之间的关系一样。任何技术都可能被滥用。

约瑟夫·利克莱德(J.C.R.Licklider)是最早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之一。这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兼计算机科学家在1960年撰写了一篇原创性的论文《人机共生》。这篇论文的发表虽然早于互联网的诞生,但在文章中,他预测了人与机器之间潜在的共生关系。事实上,你可以把利克莱德称为第一个网络心理学家。最让我折服的是,他在文章中透露出了对未来清晰、睿智的洞察力。一开始,我还被帕特里夏·华莱士(Patricia Wallace)的学说深深吸引过。他撰写的《互联网心理学》一书,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1999年的畅销书。之后不久,临床心理学先驱约翰·舒勒(John Suler)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是公认的“网络心理学之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他的专著《网络空间心理》一书,在2004年以电子图书的方式出版。在书中,约翰抓住网络的本质,探讨了网络空间潜在的益处和危害,总结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特征。

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我曾通过网络向约翰请教。之后,我们互发电子邮件。最后,在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新泽西莱德大学,我们终于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人们都说与偶像见面很难,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多么希望自己当天穿的是一双舒适的鞋。

那天,酷暑难消,天气非常炎热。我到达校园时,约翰的讲座刚刚结束。他想散散步,所以跟我说:“咱们边走边聊吧!”之后,他以极快的速度在校园里暴走,就像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卫城大步行走一样。约翰的个子很高,他每走一步就意味着我需要快走四步。在为这次交流做准备的时候,我把自认为可能会谈及的各种网络心理学的流派进行过一番仔细的梳理,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讨论会在户外的酷暑中进行。很明显,我的高跟鞋不适合在崎岖不平的地上行走,更不用说这种强制性的行走速度,即使是海军陆战队队员恐怕也会掉队。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都需要继续努力,才能跟上约翰的步伐。

在过去10年里,他已经成为我的好朋友兼同事。本书的许多概念都是他的一些突破性学说和观察。近年来,我有幸到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倾听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与他们一起开展合作研究。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后面的章节中向大家展示一下这些研究。据估计,目前,在网络行为方面有30本同行评议的期刊,每年发表的文章大约有1000篇。由于技术对人的影响不仅普遍,而且深远,在今后的几十年里,网络行为方面的文章将会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增长。

像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一样,我研究的领域中也充斥着各种术语,也需要小心谨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技术的发展让行为科学研究猝不及防。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的同事认为互联网是昙花一现的现象。他们说,到21世纪中期,人们不会继续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交流。但15年过去了,几十亿人仍然还在使用网络……追逐游戏还会继续。

学者们善于通过复杂的方式否定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我们的学术论文中充斥着各种概念模糊的词,比如“可以说”“可信”“有疑问”。我们似乎很喜欢把“ably”尽可能巧妙地添加到许多单词的后面,希望这些句子看起来无伤大雅。为了保护自己的职业,防止自己的某个观点在某个时刻被证明是错误的,一些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些我所谓的“文字游戏”。但我相信科学性的突破不是通过骑墙观望就能取得的。在网络前沿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科学家们旗帜鲜明地表达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且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但是,我们还需要等待多长时间?

婴儿在出生,孩子在长大,生活在变化,社会在重塑。我们现在就必须讨论这个问题。

为了让更广泛的受众接受这些观点,我采用了一些自认为实用和简单的写作方法来撰写本书。我试图让学术知识更加通俗易懂,让你免受数不清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的煎熬。

为了赶上不断变化的技术、嬗变中的人类行为,我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灵活性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理论学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非线性思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我感觉自己的大脑更像是个有组织的杂乱仓库,但这个仓库可以帮助我快速识别各种行为模式,凭借直觉,取得跨越式的进步。我的研究需要跨越学科之间的壁垒——吸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犯罪学和网络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打破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我发现不同的学科不仅有助于解释正在出现的某些问题,还有助于寻找解决方案。

在缺乏纵向研究的情况下,我采用的是逻辑方法,综合了常识和推理,基于知识、当前可观察到的现象和报道,提出合理的论点,希望可以就人类的网上行为展开有意义的辩论。在我看来,辩论非常有必要。此外,我还采用了人类独有的能力:洞察力和直觉。正如伟大的机器人学者森政宏(Masahiro Mori)所说:“不要忽视小事。”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应该害怕倾听自己的声音或关注细微的小事。森政宏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疑惑,不管是关于人类与机器、关于人工智能,还是关于我们对快乐甚至乐趣的本能需求。他的研究方法激发了我的灵感。学者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在技术飞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不断嬗变的行为问题。我们需要一批学者率先做出响应。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经常在《连线》《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这些从事新闻调查的报纸杂志上,以及其他一些可靠的新闻来源和传统媒体中,阅读与奇闻逸事有关的最新报道,观察其中的行为模式,并深入了解这些模式。我们的研究领域一直在跟随互联网和互联网运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些好的新闻。

接下来的9章内容,是我根据人们关注的领域和我自己的侧重点来划分的。技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开始于人的出生,止于死亡,所以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各个年龄群,从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涉及。在上瘾和强迫行为一章,我将探讨网络环境对某些问题行为的影响。在网络健康焦虑症的章节中,我认为,不必要的寻医问诊和高风险的手术源于网络医学搜索的流行。

我在本书和深层网络章节中介绍了一些可怕的现象,并不是为了好玩和刺激。隐藏在互联网黑暗角落里的犯罪组织和地下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这是每一个上网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事情。为什么?因为青少年愿意冒险,而且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些黑暗角落所吸引。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错误的印象,以为深层网络绝对安全,甚至非常有趣,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最关注的是,技术对成长中的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互联网不仅为我们的孩子敞开了世界的大门,而且为他们提供了访问世界的途径。我认为,大多数人对此不太了解。在《儿科》(Pediatrics)杂志上有一篇关于技术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的优秀论文,标题叫作“好的、坏的和未知的”。真正让我忧心不已的,是最后的“未知的”部分。正如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濑户(Michael Seto)所说:“当下,我们的社会正在开展一个社会实验。这是有史以来最不受监管的实验。在这段时间里,青年一代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一些极端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代人会有什么变化?接触了互联网上残酷和阴暗的信息后,他们将会受到什么影响?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对洛杉矶中南部的房屋进行的突击搜查跟你想象的一样恐怖。我不得不坦白,当车队停在突袭目标外面时,我问格罗斯曼警长我可不可以留在装甲警车里,不跟行动队一起行动。

“不行,玛丽,这里不安全。”她回答说。

装甲车不安全?完了。我在想,我将面临什么样的麻烦?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我的脑子一片混乱。耳中不断听到各种声音:喊叫声、砰砰砸门的声音、拔枪的命令、铐手铐的声音和宣布逮捕的声音。在我这个观察员的眼里,这次的行动既让人害怕又令人着迷。为了不引起他人的注意,我站在客厅的墙边上,结果嫌疑人就在客厅里被捕了。当时,我还敲了敲客厅的墙壁,希望墙里有坚实的混凝土,可以保护我不受流弹的袭击。不过,并没有发生枪战,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次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对于洛杉矶警察局特别行动队来说,每周都有几次这样的行动,所以他们的行动既熟练又专业。主要嫌疑人立即被送往停在现场、代号叫“野兽”的洛杉矶警察局的移动电子取证车里。在那儿,他坦白了自己的罪行。

行动一结束,警员们放松下来,尽情地享受丰盛的早餐。他们在大口大口地吃着墨西哥玉米煎饼,而此时的我仍然穿着护具,一边静静地坐着,一边慢慢地喝着瓶装水,心情既放松又震惊。后来,我受邀与格罗斯曼警长和她的团队一起又出过几次任务。之后,我向他们保证,已经在现实世界积累了足够的一线警务经验。我一直都对执法部门中率先出动的警员日复一日所做的工作充满了敬意。作为观察员参与这些任务后,我对他们的敬意进一步加深了。事实上,我认为自己并不适合从事现实世界的一线警务工作,但我很愿意在网络世界的一线开展工作。

在人们觉得十分安全的地方发现风险,是我的本职工作,而且非常具有挑战性。在这个领域,每年都有许多研究发现。在研究期间,我有机会与执法部门的领导人和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会面、交谈。我还是欧洲刑警组织、国际刑警组织、联邦调查局和白宫的特聘研究员。2012年,在我的导师兼同事塞伦·奥博伊(Ciaran O’Boyle)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在都柏林成立了网络心理学研究中心。现在,该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旨在支持和发掘最新的研究项目。最近,为了电视节目《犯罪现场调查:网络》的拍摄工作,我在好莱坞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的工作。剧中,帕特丽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扮演的艾弗里·瑞安(Avery Ryan)就职于联邦调查局网络犯罪处,负责处理“在内心开始策划、在网上实施、在现实世界结束”的高智商犯罪。这部电视连续剧完美地诠释了我的工作。

思考人的因素

在序的开始部分我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互联网虽然有别于所谓的现实世界,但并不意味着网络世界没有真正发生任何事情。从人类行为的角度来看,网络上发生的事情有点像流感病毒或埃博拉病毒。一旦网络空间的行为发生变化,由于参与的人数太多,这些变化会在现实世界中成倍增长,进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规范。我把这个现象称为网络迁移。这就意味着,在线体验和环境的影响不但深远,而且在不断发展。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会影响到我们所有人。

我在本科阶段学的是心理学。那时我们常说,这门学科的问题是,一直以来只涉及“小白鼠和大学生量表”。那时的技术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一直以来,仅涉及数据、设备和技术专家。而现在,是时候把研究重点放到社会和技术的影响上了。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将如何改变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到了该认真思考我们这些笨拙的现代人的时候了。与手机的键盘相比,现代人的拇指太大。对于可穿戴技术设计来说,现代人的身形显得太笨拙。而且现代人的记忆力太差,连几个十位数的密码都记不住。换句话说,是时候该认真思考一下人类本身的因素了。有时,由于我们对技术过于热衷,所以无法全面地认清形势。

在人类迁徙到网络空间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极其重要。我们要像旅行家去冒险那样做细心的准备,千万不要在还没有确认我们的旅程所需物品是否带齐的情况下匆忙出门。几个世纪以来,在人类方方面面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一直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保障。由于它们对于我们的生存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在旅途中失去或放弃它们,将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网络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人类与技术的结合部分,这就是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也是我对这本书寄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