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 研究内容
本书从课程现状和课程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实施策略建构四个维度展开,在认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现状的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设计课程的思路和建构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研究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着重论述了知识价值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知识的选择问题、跨文化理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文化多元问题、教育目的论与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其规格问题,以及课程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现状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把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的现状。
第三,结合案例,首先,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的依附和悬空;课程设置的移植和拼盘;课程实施的守旧和单一;课程师资的不适应。其次,从课程理念、课程机制、办学环境、文化多元四个方面对问题的成因展开剖析。
第四,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计。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进行设计。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坚持“开放性”“协调性”“共享性”“创新性”“跨文化性”的原则,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民族心”“国际性”“整全人”。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国际化”作为基本取向,建构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在课程实施设计上,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海外锻炼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实施进行设计。
第五,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策略,即理念创新策略、文化创生策略、途径拓宽策略、师资优化策略和健全机制策略。确立创新、开放、人本、整合的课程实施理念;创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文化;拓宽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途径;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策略;从行政垂直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师生共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四个层面着手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机制。
二 概念界定
核心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基础。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课程问题研究,对相关的核心概念,如课程和中外合作办学等进行深入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
钟启泉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中的软件,是最重要、最繁难的。它还包括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的活动,学生有计划地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能,在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发展起一定的能力、习惯。例如,通过说话、记叙、报告,发展表达能力;通过对事物的系统观察,发展观察能力。这就是说,课程是由知识、技能及与之相应的学生的活动组成的。
谈到课程的概念,潘懋元认为,课程首先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中枢是教育目的,围绕教育目的而开展的各种有关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来理解课程,就可以看出,课程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专门活动,而且这些活动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开展的,而不是随心随性的偶发行为。此外,活动的开展是在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内进行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是学校分门别类培养人才的科目及其开展的活动的总和。课程的主要类型是与人的培养相关联的。具体来说,核心课程或基础课程解决的是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而边缘课程或公共课程解决的则是人的拓展性素养的培养问题。从课程本身来理解,课程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本书将课程视作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核心,是中外合作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落脚点,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衰和成败。因此,本书将从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入手,从不同类型课程的科学搭配上解决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从课程本身的内容上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诸方面如课程理念、课程文化、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开展具体的研究。
(二)中外合作办学
按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理解,中外合作办学首先是一种办学活动,这种活动是中国的教育机构和外国的教育机构联合举办的。要正确理解中外合作办学,还要对其办学的环境和生源对象有明确的认知。根据该条例的解释,中外合作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并且是以中国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第四章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首次明确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区别。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①
本书认为,上述概念应理解为狭义的中外合作办学概念。对中外合作办学概念的理解应从全球的视角,结合跨国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对其进行进一步延伸,即从广义上来理解。因此,广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还应包含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在中国或外国以不另设立或另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或外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广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以下特点:①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是中外双方联合设立新的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是中外双方不另设立新的教育机构,依托合作双方之一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②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在中国境内举办,也可以在国外举办;③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对象可以是中国公民,也可以是外国公民。
中外合作办学也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分。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教育是指学生必须参加全国的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并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录取分数线,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录取,进行全日制学籍注册,毕业后按照规定获得相关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教育项目分别有本科国际教育项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的非学历教育则是与学历教育相对的。非学历教育有较大的自主权,无须参加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学生在通过语言测试后可注册外方学校学籍,达到毕业条件者,授予外方学位。
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6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6万人,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总数已超过160万人。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2371个,如果把高职高专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计算在内,那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约占总数的90%。其中,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1084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11个(含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57个(含筹)。在1084个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博士学位教育项目12个,占1.1%;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00个,占18.5%;学士学位教育项目872个,占80.4%。
本书涉及的是狭义的中外合作办学,将范围限定在占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绝大多数的大学本科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研究中所提及的中外合作办学统一指代如上所述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但是本书的研究成果对广义的中外合作办学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三)大学
关于大学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也有古今之分。从我国词源学角度看,大学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教育百科辞典》将大学界定为“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包括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和学院”。另一种是《世界教育辞典》对大学的界定,即“大学是指高等院校中以学术为媒介进行研究和教育,即培养人和进行高等专业教育的机构”。
因此,当前我国对大学的共识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以及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而从西方词源学角度看,“大学”即University,它是由拉丁文Universitas演变而来的。Universitas是指学会、行会,所以中世纪的大学是带有行会性质的。University对应的是我国的综合性大学。
洪堡指出,“高等学术机构的概念乃是一个极点概念,所有直接为民族道德文化而发生的事情都汇聚于此极点上。这个概念的依据就在于高等学术机构负有使命,去开展最深刻又最广泛意义上的科学(或译‘学术’)之工作”。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世界。每一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①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②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③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人们对“大学”的界定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大学”这一概念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维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
综合以上若干“大学”的概念,本书所指“大学”与现代大学的概念同义,可以将其共性归纳如下:①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②这个组织以培养人为其首要任务;③大学还要为社会提供服务;④大学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科学研究。
(四)本科
本科,是大学本科的简称,即大学本科专业学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由大学或学院开展,极少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与专科相比,本科更注重理论上的通识教育,而非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本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可获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少数人因成绩或综合评价未符合学术要求而只有本科毕业证书,没有获得学士学位证书。根据高考录取批次的不同,本科也分为一本、二本(包括公二本、民二本)、三本,但它们同属于一个层次和等级(本科教育层次)。同时,本科又分为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只是侧重点不同,并无本质差别,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实践应用。按照教育种类来分,本科可以分为全日制统招本科和成人教育系列的本科,如自考本科、成人教育本科、网络教育本科;按照办学性质来分,本科还可以分为公办本科、民办本科。
重视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由大学本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高等教育的绝大部分,因此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本科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大量应用型国际人才的培养,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契合的。大学本科生国际视野的形成需要利用各种途径,而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教育则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主要平台和便捷路径。因此,本书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研究限定在本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