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考结构与客观事物有偏差
世界包括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后者是指人们的主观世界,即人们的思维意识或观念。研究人们的思维,是哲学与心理学的任务。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物质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本质联系,认为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由此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并改造客观世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思维形成的机制,即大脑是如何反映事物的,人的心理产生的机理与过程等。但这两者的研究有共同点,都涉及人的思维的本质与规律,这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的心智模式。
为了了解透过结构看世界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需要认识思维的形成与发生作用的过程,认识我们的思维方式。认知科学家对认知、记忆和推理等复杂思维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以及与大脑本身的生理机能的关系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些研究中,找到大量关于思考结构在决策中产生作用的知识,因此本章分别从心智模式和认知心理两个方面尝试着对思考结构的存在以及对决策的影响进行阐述。如图2-1所示。
图2-1 思考结构与客观事物有偏差
第一节 思考结构的形成
思考结构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活动,因而是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的科学,可以运用到人们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战争心理学。心智模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恰恰揭示了人的心理形成过程。因此,研究和理解思考结构和心智模式,依据的是认知心理学,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过程
1.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就是人脑产生的感觉在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存储、恢复和使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看做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心理加工过程,即认为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是系列的或串行的。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人的高级心理过程是行为背后之心智处理的心理活动,包括思维、决定、推理和一些动机与情感的程度,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运作。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大脑内部的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它把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作为研究重点,其核心是信息在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其实质在于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的。
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等。
3.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人们的知觉是受外界信息的刺激累积起来的,没有外界信息的刺激,便不会感知世界。知觉是外界信息刺激在人脑神经系统湖泊中留下烙印,是一种只具有直接性质的心理现象。
(2)人们对外界信息的刺激是能动的,不会被动地接受这些刺激,而是能够主动地探求外界的信息,并把外界的信息进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反复加工,从而形成思想、意识、观念等,并储存在大脑 “信息库”之中,形成记忆。概念则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进行的概括。
(3)人脑经过多次认知,会形成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某种刺激结构,这种刺激的组合即为认知模式或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图形是什么,并将之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相应的范畴,并加以命名。人的认知模式其整体结构在识别事物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结构优势效应。
(4)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是复杂的、反复进行的,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能够把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推进到对另一组现象的了解。解决问题(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甚至是思维活动的一个最普遍的形式。行为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这些基本原理表明,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性,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这些基本原理表明,人的心理形成过程及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与人们的心智模式相吻合的。
二、从认知心理学谈思考结构的形成
上面对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阐述,但其实在理论界关于复杂思维过程,以及人脑本身的生理机能等问题,目前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接下来我们也是从现有的知识中解释思考结构的形成过程。
每个人在生活中需要记住大量的信息,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我们怎样才能记住,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找到它们呢?事实证明,我们不但可以记住且能够下意识地快速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提取,而这种提取连我们自己都觉察不到。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容量巨大的长时记忆系统,我们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通过各种网络模型整理进入这个系统。这些模型是由无数个概念与关系组成的内容丰富的网络。他们既能够捕捉飞机、电脑、房子等实体对象,也能捕捉家庭、沟通、能力等众多抽象概念。比较经典的网络模型包括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下面简单引用认知心理学的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如图2-2所示。
图2-2 思考结构的形成
1.层次网络模型:认知心理学中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Quillian提出的认知心理学中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这个模型最开始是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而提出,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层存储,即在每一层概念的结点上,只存储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各概念共有的特征,则存储于上一层的概念结点上。例如,当我们提到“金丝雀”、“鸵鸟”、“燕子”时,我们会说它们都“会飞”,因此这一特征便存储在“鸟”这一概念结点上。而 “金黄色”、“大块”、“黑色”分别是上述三种鸟的独有特征,这些特征便存储在自己的结点上(见图2-3)。
图2-3 层次网信模型
2.激活扩散模型:以语义联系将概念组织起来的语义记忆模式
激活扩散模型也是一种语义记忆模型。但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是以语义联系或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概念之间通过共同的特征数量形成联系,互相之间共同特征越多,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如图2-4所示。
图2-4 激活扩散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概念之间除了包含逻辑层次关系,如“机动车”是“小汽车”和“卡车”等的上级概念,有连线相通。而且概念之间有更多的横向联系。“小汽车”还与“卡车”、“公共汽车”、“急救车”等机动车有联系。
上面两个网络模型是认知心理中较典型的长时记忆中的语义记忆模型,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各有所长,这里我们不去探究更多的理论内容。从应用的角度理解,无论是哪个模型,都可以帮助人们在想到某个概念以后,快速地联想到某些概念。每个人在数十年的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在大脑中积累了数千个网络模型,这些模型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们的思考结构。思考结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之中,源于一个人的教育、生活和职业。比如,从一位培训师的角度看问题,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看问题。思考结构的形成甚至跟社会环境和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节 思考结构的缺陷
前文中曾提到在做决策的时候,人们看待和分析问题采用的不同思考结构,决定了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思考结构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某些方面,同时也会淡化问题的另一些方面,让其隐藏于我们的视线之外。而这种思考结构往往是非常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心智模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决策。那么到底该如何觉察我们的思考结构,并有效地对其干预,从而提高我们的思考质量呢?本章从理论层面,一起跟大家探讨一下具体的方法。如图2-5所示。
图2-5 思考结构的缺陷
一、思考结构根植于心智模式之中
人们对外来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是很快的。据心理学家测算,当一个陌生人从对面向你走来的时候,你能够在7秒内对他做出评价,并决定是否与他点头打招呼。
一位年轻的女士倘若未婚,正在找男朋友。若有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当她与对方见面的一瞬间,她似乎就在内心中做出了决定。因而“一见钟情”、“一见如故”的故事司空见惯。
为什么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来得如此迅速呢?这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对事物判断的标准。学习型组织理论大师彼得·圣吉把这个“标准”称为人脑中的“图像”、“镜子”、“地图”等,即心智模式。有了判断事物的标准,自然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迅速了。
1.心智模式的定义
心智模式是指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式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2.心智模式的基本观点
(1)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
(6)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结果,并不断强化。
(7)心智模式不会轻易改变。
3.心智模式的结构
人的心智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形成过程,二是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反应,做出判断、决定的过程。如图2-6所示。
图2-6 心智模式的结构
心智模式形成的过程是人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而且对他心智模式的影响很大,甚至对他一生都起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不能忽视家长、幼儿教师对幼童的早期教育。举例如下。
大家都知道美国GE公司曾有个总裁,名叫杰克·韦尔奇,人称美国“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小时候说话口吃,6岁的时候说话还是磕磕巴巴的。有一次他去买比萨饼,他本来要买一个,但他说:“阿姨,我买……买……一个……一个……比萨饼。”卖饼的阿姨以为他买两个,拿了两个给他。他很不高兴,告诉妈妈他因为口吃而苦恼。
妈妈笑着对他说:“孩子,你很聪明,你头脑反应快,嘴巴跟不上,所以才口吃的。这没有什么。”妈妈没有训斥他,反而用这番话夸奖安慰他,使杰克·韦尔奇在心中树立了“我聪明,我头脑反应快,不比别人差,口吃不算什么”的理念,并在头脑中固定了下来,以致杰克·韦尔奇长大成人之后它都在起作用。有一次,他和大学同学乘坐飞机去到某公司应聘,在飞机上空姐在为乘客递送饮料时,对他的同学称“博士先生”,对杰克·韦尔奇称“先生”,研究生毕业的他一下飞机就买了返程票,去读博士去了。他当GE公司总裁期间,说话依旧不利索,但他“数一数二”的经营理念(GE公司只做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品),与他小时候妈妈对他的影响直接相关。
心智模式的形成由于是心理活动,所以是看不到的,认知心理学家一直都用大量的观察试验方法去研究。但人们对外界信息刺激后的反应,还是能够看得见的。他受到刺激后的表情、说出的观点、做出的决定,总会表达出来。这是心智模式的第二阶段。心智模式的两个阶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分不开的,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我们要完善心智模式,需要从两个阶段的关系上采取措施。
外界事物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反复刺激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从最初的“感觉”(知觉、表象、印象等),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回馈,若自己主观上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信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经过思考、强化加深,一定的观念或习性就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不易发生改变。
人们看到马戏团里的大象,一只脚被绳索简单地拴在木桩上,它就很少挣扎。因为从小象开始,主人拴它用的是牢固的铁索,无论它如何挣扎,都无法挣脱,久而久之,它就不再挣扎了。在它的大脑里已经形成了:脚上有锁链,挣扎是徒劳的。
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因此,人们改变已形成的思想观念、习性是较为困难的,所以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
“思考结构”根植于心智模式之中,帮助人们简化和理解复杂的事物,并强迫我们从某些个特定的、有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比如,我们常说要“跳出框架看问题”、“不要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完全是分析角度的问题”等,都是在说思考结构。它非常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心智模式中,它决定了一个人看待一个事物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决策。
二、思考结构同心智模式一样有欠缺
1.心智模式存在欠缺
人们的心智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缺欠。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固化于头脑中的“图像”(经验、观念、知识、价值观等)一般是事物的“共性”,当外界的信息(个性)刺激人们头脑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是进行演绎推理的,是用已有的结论推导出个别事物的结论,而个别事物是千差万别的,都有其特殊性,因而其推论出的结论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甚至偏差很大。
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见庞统的故事。在刘备的头脑里有“相貌丑陋的人无大才”的理念,所以当他第一次看到庞统的时候,虽然早就听说过庞统的大名,但他还是按照“相貌丑陋的人无大才,庞统其貌不扬,庞统无大才;无大才的人不可重用,庞统无大才,庞统不可重用”的思路,只让庞统去当一个县官。诸如此类的事例或按这样的逻辑思维的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数不胜数。
(2)固化于头脑中的“图像”本身有偏差,即人们拿来比较事物的“标准”本身是有条件的,当用有条件的“标准”衡量呈现在眼前的事物时,自然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的,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所以真理都是相对的。
比如说,水在100℃时沸腾,这是科学家在大气压为1时确定的“标准”。我们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都处于这样“标准”的环境条件呢?所以事实上,同样的水在不同的地方,其沸腾温度是不一样的。在青藏高原,水不到100℃就沸腾了。
另外,任何人形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通常的情况是,在这件事上看对了,在看另外一件事时,有可能就看错了。
(3)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假象,人们对其认知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完毕,况且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复杂的事物,需要多次的实践过程才能把握其本质,凭已有经验瞬间就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所谓“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只是对人认识能力的一种夸张说法。
(4)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运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是绝对的,静止只是相对的。用相对固定的认识去判断发展变化着的事物,怎能会不出现偏差呢?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例如,我们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般地发展,改变着我们工业生产的方式,如外包生产、虚拟企业、价值组装、智能制造等生产方式正流行;互联网改变着我们企业的营销模式,B2B营销模式在大行其道;创客、众筹、3D打印……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我们的思想必须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建立互联网思维,抛弃工业经济时代的某些经营理念,才能对新出现的事物有较为正确的判断。
2.思考结构常扭曲我们所见
同理,思考结构根植于心智模式中也常常扭曲我们看到的一切。虽然思考结构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非常复杂或混乱的世界里非常高效率地思考,决定了我们关注哪些视角,但是也往往让我们忽视很多看待问题的视角。
(1)思考结构是隐性的,往往很难被觉察看到。我们需要刻意地去觉察,显性化我们的思考结构,才能够发现我们到底是通过哪些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2)思考结构往往是不健全、不完整的。如心智模式是有偏差的一样,思考结构产生于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中,不太容易能够审视到全部事实,往往是不健全和不完整的。
(3)思考结构很难改变。一旦习惯了某个思考结构,人们会对其产生依赖和情感,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理性的干预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干预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一旦习惯了某个思考结构就会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审视问题,其他的视角和思路就会被切断。比如,当年发明自动轮椅的残疾人如果每天想的问题是如何在床上更好地打发时间,而不是想办法离开床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那么他可能永远不会有这个发明。这种例子非常多。比如,当年火车铁轨被发明出来时,很多人绞尽脑汁想解决如何让火车能够安全地在铁轨上行驶,所以人们把铁轨的边缘加上了钢边以防止行驶过程中火车滑落。当然,现在你看到的不是轨道有钢边,而是轮子的边缘是凸出来的。因为之后又有人换了一个视角看问题“如何能让车轮子把轨道抓得更牢固”。
有时人类想要产生一个突破性的想法,需要耗费数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间,思考结构的局限就是原因之一。
扫一扫,跟李忠秋一起透过结构看世界!
回复“PPT02”:获取第二章电子版手绘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