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73/697973/b_697973.jpg)
第8章 1995华强北蜕变(2)
1988年11月费国强来到深圳,兜里仅有700元钱。他在深圳阳光酒店找了一份保安员的工作。当时的阳光酒店在深圳算是最高档的酒店,因为地处罗湖繁华之地,靠近火车站,国内到深圳考察的官员和到深圳经商的人员,都喜欢住阳光酒店。很多广东的“走鬼”(街头小贩)就在阳光酒店的门口转悠,不停地向进出的客人兜售走私进来的小家电、化妆品等物品。保安员的职责之一就是驱赶这些纠缠客人的“走鬼”,维护宾馆的秩序。费国强上班的时候,会把“走鬼”们赶得远远的,却对一个小女孩格外关照,不但不赶,还让她在门口摆摊。只要费国强上班,这个小女孩也会来摆摊,卖些电子表、吹风机之类的小产品。一年多以后,那个小女孩不来摆摊了。有一天,小女孩来找费国强,说要请他吃饭,感谢他的关照。费国强如约去吃饭,小女孩告诉她,她靠在阳光酒店门口卖小家电赚的钱,已经在东门老街和华东酒店摆了两个化妆品摊位,生意忙不过来,希望费国强辞掉保安员的工作和她一起来开店。这个女孩子叫陆柳梅,广东顺德人。此后,两人就走到了一起。这是1990年的事。
广东人行事低调,头脑灵活,善于与人合作,不计较吃亏,心态宽容,和气生财;费国强又把上海人做事精细的性格带到生意之中,二人生意做得有声有色。1992年年初,费国强和太太手中已有了10万元钱,他们决定利用与顺德家电厂商的人脉基础开设一个家电批发点。1992年5月,顺德家电总汇在湖贝路诞生,经营面积110平方米,员工10人。拼了两年之后,批发点的年销售额已达到300多万元。费国强觉察到该地段已没有更多的潜力,便骑着自行车寻找新的铺位。到了华强北,看到一处国营印刷厂因经营不好,要出租大楼,进去一谈,租金便宜。当时的华强北还比较清静,但周边已有许多证券公司安营扎寨,他决定选址于此。费国强拿出了手头的70万元资金,在上步工业区103栋首层1800平方米的场地内挂起了顺电家电批发中心的牌子。
一开始,顺电家电批发中心的生意并不好,可以说是清淡。从顺德的那些家电工厂运来的产品,就零散地摆在大厅里,很少有人进来过问。但两个月后,万佳百货在对面开业,华强北的商业发展进入一发不可收的地步,商家和消费者蜂涌而来,顺电不火都不行。
1999年,顺电在东门开出第二家分店,后来在深圳、广州、珠海、东莞、惠州等地开店近20家。不过顺电只能算是深圳的一个家电零售品牌。
当年,费国强闯荡深圳的时候,16岁的黄光裕也跟着哥哥从汕头老家北上内蒙做生意,1993年,黄光裕开起第一家大型电器商城,规模比费国强的家电总汇也大不了多少。
2002年11月,黄光裕的国美从北京一路向南扩张,在深圳华强北顺电的旁边开出国美深圳第一家店,随后,在南京发展起来的苏宁也杀到华强北。顺电在深圳的地位受到动摇。此时,有人评价,深圳以其资源和市场优势,本来也应该产生国美、苏宁式的全国性家电零售连锁品牌,而顺电是最有条件和能力担当此项重任的。但顺电没有在有利时机向全国扩张,当国美、苏宁在全国布局完成之后,顺电已错过了时机,深圳也就错过了时机。
破墙而出的商城
万佳带动了零售业投资的冲动,华强北一下子有许多商场从工业厂房内破壳而出,深圳其他角落也有商场冒出,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商场开业,深圳零售业兴旺起来。今天的零售品牌大多诞生在那一两年内,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像流星般划过消失了。
万佳每天开门营业前都在门前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这一举动竟产生了巨大的营销效果,吸引深圳人纷纷来到华强北购物。每天平均70万元的销售额,鼓舞着一批批新的“冒险家”进入。于是,步万佳“后尘”的便有了女人世界、万商电器城、新大好、百姓购物城、三九人人购物城、千百意商场、马尔斯等大型商场,它们纷纷在华强北开业,精品专卖店、平价商场、仓储式商场、连锁超市,可谓百花齐放。
华强北的第一家商场是赛格电子配套市场。1988年,赛格集团将总部一楼800平方米的大厅改建成深圳市第一家开放型电子生产资料市场时,几十家企业零零散散地把一点产品摆了上去。到了1993年,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的营业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拥有柜台300多个,有200多家中外厂家和供应商在此设点经营,每天光顾的客人平均达5000人。这个市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地,年营业额总值达20亿元以上。到1995年,三四层也已经腾出来,营业面积扩大了一倍。在这里摆摊经营的人名义上是“国内外大型元器件企业和供应商”,但实际上大多是潮汕地区的个体经营者。
1994年3月,深圳查处首宗偷税案,偷税者岑龙飞是深圳市赛格电子配套市场个体户,他于1989年10月~1992年12月间,采用不开发票或开假发票隐瞒销售金额等手段偷税,共计7.06万余元。岑龙飞最终被判刑一年半。
在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的带动下,上步工业区内的企业纷纷效仿,厂区一楼“破墙而出”,都变成了大门朝外的证券点、银行、商场、展销中心、宾馆酒楼。引人关注的期货市场、证券市场、人才市场,都纷纷在上步工业区里“搭台唱戏”。昔日人车稀少的振华路上,大连证券、平安证券、国投证券等十多个证券点从西向东,一字排开,可谓“三步一点、五步一店”,已经被金融界和炒股人称为“中国的华尔街”。这些证券网点,大都占据临街厂房的一楼,经一番装修“改头换面”,诸如华电通讯厂房的江苏证券、兰光电子厂房的华夏证券、新欣纸业的潮州证券部、电子器材的广西工行等。经深圳市国土资源局批准改变一楼功用的就有彩电总公司、华康包装大厦、苏发大厦、兰光大厦等十多家,而更多的是“先斩后奏”,迫不及待地自行改掉了。
不仅如此,工业区内原来规划的纯工业用地,也顺乎潮流改成综合商业办公用地,已经交付使用的深纺工业大厦里,招商证券、华强宾馆和人才智力市场就占去“半壁江山”。几幢正在规划中的华强、华粤、中航技大厦原本也是清一色的工业用地,如今均按几十层的高层商业办公大楼在准备。
1994年,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的功能正在延伸,向北,通讯器材市场出现了。1280平方米的展厅内,卡式柜台一个连着一个,展位都标着单位名称。这里的厂家有福建的,有湖南的,也有深圳本市的,经营品种从大哥大、无绳电话、BP机到各种配件、对讲机、天线等应有尽有。仅电话,就有普通电话子母机、工艺电话、仿古电话等多种。向东,爱华公司一楼出现电脑装配市场,当时被命名为科技市场。人们发现在这里站柜台的,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揣有高等院校毕业文凭的知识分子。他们自豪地称自己是“中国的一代新型商人”:有文凭、懂技术、会经商。媒体评论:“深圳科技市场是一个引进国内外高精尖技术及产品,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有形市场。自开业以来,不仅吸引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200多家企业与科研单位在市场设立了‘窗口’,而且引来了大批知识型的商人在这里进行市场角逐。”实际上,这里就是从事电脑组装、软硬件配套的地方。
华强北之外,深圳的零售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经历万佳之变后,广东省核电投资公司把股份卖给了万科,股东李彬兰说动广东省核电投资公司投资,在宝安创办新一佳商场,万佳原董事长吴正波随李彬兰一同去了新一佳。新一佳宝安店于1995年6月开业。新一佳现在是国内重要的零售品牌。
1995年,在罗湖东门做服装生意的黄茂如兄弟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正值东门改造,他们关掉原来的服装摊档,配合商业区的改造,投资建造东门茂业百货。大楼建成以后,招租涌跃,连消防通道都被租了出去,“商业+地产”模式,让茂业后来成为深圳的零售巨头之一。
新型零售业的兴起也迫使原有的商场转变经营策略,调整发展战略。受华强北万佳等商场冲击最大的是深南天虹商场。它是华强北最大的一家商场,于1985年1月建成,与上海宾馆并肩而立于深南大道上,曾是深圳的标志性建筑。万佳把商品价格降低30%左右,让天虹感觉有些吃不消。不过商圈的兴起,也对天虹有所带动,1995年,天虹商场的销售额增加到近4亿元。
茂业东门店开业以后,它对面的大江南商场老板杨祥波也坐不住了,于是,大江南首家分店岁宝百货在深圳东园路一座由酒店改造成的10层建筑内开业。
1995年是深圳零售业的转折之年,此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结构使深圳百货零售业的发展呈两极分化:一是罗湖商业区相继崛起一大批中高档商场。这些商场装修高档豪华,购物环境舒适宜人,基本可满足追求品位与身份的较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二是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型杂货店虽说经营方式较差且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但却是大多数流动人口与打工一族的光顾之地。现在,适合市民消费的连锁超市出现了,各种商业促销也热闹了起来。
蛇口海上世界附近的天天商业城的促销就吸引了不少人。这家商场在报纸上刊登了“购物还钱”的计划,宣称:“自购物之日起满三年的,凭购物销售单一次性兑换与原金额等值的商品(90天内有效)。购物满两年不满三年的,凭购物销售单一次性兑换原金额20%的商品。购物满一年不满两年的,凭购物销售单一次性兑换原金额10%的商品。”
三年就能把花出去的钱捞回来,天下真有这样的好事?人们议论纷纷。然而,许此诺言的是一家有着400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大型商场,多数人还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上门购物去了。一些本不想买东西或原打算在附近商店买东西的市民也相继前去光顾这家商场。
天天商业城的营业额猛增,促销行动宣告成功。于是,就在顾客手里攥着盖有天天商业城两颗公章和总经理大印的“购物还钱凭证”,指望两三年后兑现的时候,天天商业城已开始了它的毁约行动。天天商业城在深圳新闻媒介上刊出“天天商业敬告”的广告,说将开始实行“一种新型‘公开商品进价,接受顾客监督’的商业格局”,并宣布:“由于在高额效益和低额效益面前,我们选择了后者,前期实行的‘购物还钱’与新的经营格局不再相适应,为此决定从1994年9月30日起停止之前的活动。为表诚意,1994年10月1日~1995年1月1日止,凡持有天天商业城购物还钱凭证的顾客,可在此规定期间凭购物还钱单在天天商业城一次性提前兑换原金额10%的等值商品。过期无效。”
这则广告明确无误地告诉消费者,天天商业城7个多月内与他们以“凭证”形式订下的“还钱”契约,已被对方一笔勾销。无奈的消费者只好拿着那张纸条以“聊胜于无”的心情去兑换商品。
一些愤怒的顾客开始投诉了,媒体也刊登文章加以批评。天天商业城反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报社和记者分别赔偿10万元和1万元。随后,天天商业城总经理张勇携款逃匿。
13家国企列入百亿企业规划
如果说民营企业在华强北的兴起,标志着深圳民营企业崭露头角,那么,此时的国有大企业仍处在雄心勃勃的发展期。
1995年11月,深圳市“广东省重点发展大企业集团”初选名单公布: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深圳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莱英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赛格集团公司、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品贸易集团公司、深圳市建设(集团)公司、深圳物资集团公司、深圳康佳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南油(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国有企业列入创百亿企业名单。这13家企业1994年销售额总计已达406.23亿元,平均为31.25亿元。
不过此时,这些企业大多经过了发展的高潮期,面临诸多难题,处于调整之中。
1994年以来,特发集团将原有的79家二级企业精简为45家,208家三级企业缩减为156家,四级企业不复存在。
由原轻工局转型的莱英达集团曾经创造了多项深圳,乃至全国第一:世界最大的自行车出口厂商——中华自行车公司、远东第一家预应钢筒混凝土大口径管道生产企业——深圳太阳管道公司、全国最大的木材综合加工厂——光大木材公司、国内一流的大型印刷企业——嘉年印刷公司、深圳第一家啤酒厂和易拉罐厂,这些企业看起来朝气蓬勃,但几乎每家都面临着不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