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勤恳与律己(1)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1.追逐时代的脚步

李嘉诚说:“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在商场拼搏的时候,虽然课本知识给了李嘉诚极大的帮助,但他有时感觉到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太有限、太不够用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学习更多、更有用的,在书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在舅父的钟表厂做工期间,他为了学会装配和修理钟表,经常向师傅学习手艺,用空余时间自己动手操作。由于他做事认真、踏实,又经常帮其他职员干杂活,许多同事都喜欢他,并且愿意教他各种钟表的装配和修理技巧。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学会了各种型号的钟表的装配和修理技术,并且做得又快又好,工厂的人都夸他“伶俐勤快”。

李嘉诚不管学什么,都是非常认真,从不马虎,而且一学就会,这主要是因为他有极强的求知欲。在舅父的钟表厂做了一段时间,他学会了那里的所有钟表技术,渐渐地感觉到在那里学不到东西了。他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应该出去闯一闯,学习更多的谋生本领,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以便以后获得更大的成功。于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富有挑战精神的他决定离开钟表厂,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知识和追求更大的发展。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在商场这样一本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大书”里,李嘉诚学到了别人在书本上根本不能够学到的智慧,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可以这样说,知识就是成就他伟大事业的最有力的“资本”。

李嘉诚说:“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资产,对于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都非常熟悉不可。”“新世纪的企业家将和我完全不同,因为新世纪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科技和知识,而不是钱。”

当前,世界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繁荣、富强,就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文化知识水平。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即使一个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但只要它有充满智慧的人民,有重视知识的传统,那就可以断言:这个国家是有前途的。而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目前很富裕,却供养着一群“不学无术”之徒,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它一定会渐渐地衰落下去。

古时候,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视作神的行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杀猪宰羊,送上祭坛,磕头求神,听命道士呼风唤雨。在今天看来,这些似乎太愚蠢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没有知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有了人工降雨的办法,即使遇上大旱,庄稼照样可以长得很好,“老天”也不能卡我们的脖子了。人定胜天,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知识。

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财富专家一再告诫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培训等各种渠道,培养、提升和获得宝贵的人力资本。无数事实表明:“智商虽高,不引不教便成影成泡;潜能既大,会发会掘才变银变金。”

2.有备而战,洞察入微

应该说,具有判断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详细研究,掌握准确资料,自然能作出适当的判断。

李嘉诚打工时不断跳槽,而他当老板后也经常推出新的主打产品,当然,只有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才会跳槽;只有在对市场前景作出准确判断之后,他才会推出新产品。

1946年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离开舅父庄静庵势头极佳的中南钟表公司,去了一间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推销员。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有长足的发展,东南亚的销售网络重新建立,营业额呈几何级数递增,庄静庵筹划办一间钟表装配工厂,再扩展为自产钟表。同事们大惑不解,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无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为的是哪般?莫非他神经出了毛病?

李嘉诚是看好中南钟表公司的前景,但他更为香港的经济巨变而兴奋不已。李嘉诚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的是今后做大事业!

进了五金厂,李嘉诚开始了走街串巷的生涯,他说,他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行街推销,与茶楼侍候客人和坐店销售钟表皆不同。后者顾客已有购买的意向,而行街推销,最初只有一方的意向。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该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意向?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如何巩固这种关系?真正的推销艺术,大学课堂里学不到,任何书本里也找不到。推销的艺术,在推销的本身,只能在推销之中去把握和领悟。

李嘉诚生性腼腆、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数十年后的今天,李嘉诚出席高贵场合,不知凡几,他仍不是个滔滔不绝、谈锋犀利的人。可在他腼腆的另一面,显示出一个可贵的优点来,就是诚实。诚实不仅写在他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更表现在他的行为之中。

五金厂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镀锌铁桶这一项,最理想的客户,是卖日杂货的店铺。大家都看好的销售对象,竞争自然激烈。李嘉诚却时时绕开代销的线路,向用户直销。

酒楼旅店是“吃货”大户,李嘉诚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了一百多只。家庭用户都是散户,一户家庭,通常只是一两只。高级住宅区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铝桶。李嘉诚来到中下层居民区,专找老太太卖桶。他很清楚这点,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批,因为老太太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地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

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赞李嘉诚是第一功臣。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又要跳槽弃他而去。老板心急火燎,提出要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但他仍不回心转意。

李嘉诚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在现代人的眼里,这是一间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敏锐地感觉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裕阶层。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香港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港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有了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趋势。可见,李嘉诚的洞察力是相当敏锐和独到的,这也是他在商场上不断创造辉煌的原因所在!

一个人,倘想成功,勤奋无疑是必备的素质,然而,世上勤奋者成千上万,成功者却寥寥无几。李嘉诚的成功告诉我们,将勤奋建立在敏锐洞察力的基础上,才能抓住机遇,发挥特长,为创业的成功扬帆导航。管理学对洞察力是这样来定义的:“影响和推动一个群体或多个群体的人们朝某个方向和目标努力的过程。”成功者行为的核心在于影响和推动,其特征在于担负目标使命并能够使其他成员贯彻实施。高瞻远瞩是对成功者远见的赞许,也是对其敏锐洞察力的认可。

3.严于律己,宽广待人

李嘉诚认为:“严于律己,宽广待人,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日常生活中,李嘉诚一直是个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领导者,他的良好品质赢得了海内外人士广泛的赞誉。舆论一直认为,李嘉诚是个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非凡之士。他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莫不符合道德规范,堪称道德圣典。他既是那般说,也是那般去追求,谨慎小心,惟恐有什么闪失。

西方商界,多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要讲道德,就勿涉足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要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有资格谈道德、谈仁慈、谈友谊。信誉不是做人的目的,仅仅是经商的手段,是为了下一单生意,是为了更多的赢利。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谈及他捐赠的情况时说:“一个人生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钱不是很多的,最近国内有人问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钱,我一向没统计,结果用了三四个星期去查支票本,结果发现总共捐了22亿港元给香港和内地,可能没人信。”

李嘉诚捐款,不论款多款少,往往会对公众或传媒,说一席爱国爱港、利国利民的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人说他沽名钓誉,抑或最终是为其商业利益。对李嘉诚捐赠动机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属。梁茜琪是李嘉诚专职负责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她深有感触地说:

“李先生捐款与别人不一样,他的捐赠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李先生不是那种捐出100万、200万,只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实意去解决这些问题……”

“李先生的捐款与别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不一样在于别人在捐出款项以后,所考虑的和关心的仅仅是其善举为不为社会所知;而李先生考虑的是捐出款项之后,是否解决了问题。”

潮汕的人士说,李嘉诚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均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头大学,不是扔下一亿两亿了事,连教学安排、图书资料、师生食宿等细微问题,他都要一一关照到,并勉力解决。要知道,李嘉诚的一天时间,价值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谁也计算不清,他在汕大耗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

李嘉诚自言:“我喜欢看书,现代的、古代的都看,时时看到深夜两三点钟,看完就去睡觉,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读完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是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毫无风头意识,尽可能保持低调,但他又做不了彻底的隐士。他不是一架赚钱机器,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他清清白白地赚钱,清清白白地做人,也善意地希望社会上的人都这样。因此,他在公众与记者面前,会自觉不自觉地宣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李嘉诚并非整天与记者打得火热。香港记者写的有关“超人”的新闻报道,多是来自记者招待会,或“外围”采访。李嘉诚似乎对远道来的记者要客气些,如欧美国家的记者。内地的深圳市记者夏萍小姐曾独家专访过李嘉诚,令自诩无孔不入的香港记者汗颜,各报馆如发小地震。

据传,香港记者无一人专访过超人。林燕妮名气不可谓不大,那时她替《明报周刊》做“数风云人物”访问,遭到李嘉诚婉拒。最后林是以广告商的身份去长江实业洽商业务,才接触到李嘉诚。

林燕妮说:“李嘉诚亦不是绝对不肯接受访问,熟知他性情的长江中人说,老板小锋(风)头不肯出,很大的锋头又不同。如果是《Time Magazine》(时代杂志)、《Newsweek》(新闻周刊)访问,便当然有希望了。”

李嘉诚绝无歧视香港记者之意,他不便开这个先例,香港有这么多的报刊,这么多的记者,李嘉诚什么都不干都应付不过来。不过,李嘉诚会在公众场合,很友好地回答众记者的提问。

对记者,李嘉诚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他曾经谈到过:“我做人的宗旨是对己刻苦,善待别人,还有勤奋和重承诺,也不会伤害他人。有一次,一个我很讨厌的报社的记者在我公司楼下等我,我刚刚上车,同事说他已经等了两小时,他正要离去。我立即叫司机倒车,向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我不忍心他站了两个小时,回去没有东西交待。”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刚毅性格的男子汉,无论外界如何评议他,他总是一如既往按照他内心所认定的目标去奋斗拼搏,去为人处事。尽管市场总会冒出不利于他的传言,却无损于他的良好声誉,也正因为如此,证实他的声誉不是炒出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

“自我管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永远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个商人成功的要诀。

李嘉诚曾经给自己规划日常管理的八个要点是:

1.勤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奋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则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